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村子枯井下,竟是一座地下戰時醫院,距侵華日軍據點不足五華里

抗戰時期, 為了應對實力強於自己數倍的日軍, 中國軍民想出了各種招數, 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各種招數層出不窮, 一方面展現了中國軍民的無窮智慧, 另一方面也包含著敵強我弱的無奈。 遍地是戰爭, 想給傷兵一處安全的修養地,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地方, 叫西海地下醫院, 這所地下醫院的存在, 彰顯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 共禦外辱的決心和智慧。

1941年秋, 日軍在山東東部加強了兵力部署, 萊州市大澤山抗日根據地四周被日軍搶建了據點, 整個根據地被壓縮的只剩下大澤山南北一條山脊, 東西長度五華里左右, 處境十分危險。

當時根據地有五個醫療區的大量傷患無法即刻轉移, 為應對日軍的大掃蕩, 軍分區制定出在根據地地下挖掘地下工事的決定, 並排出衛生所的黨員發動當地群眾。 聽了傷患們的英雄事蹟, 當地群眾紛紛表示:戰士們命都可以犧牲, 我們挖地道還有什麼可說的?

但在日軍的眼皮子地下, 大張旗鼓的幹肯定是不行, 根據地的群眾只要借助夜色掩護, 在馬燈和煤油燈的微弱燈光下, 一點一點的掘進, 有時候要是碰到岩層, 半天都挖不了一筐土。 挖土費勁, 運土同樣不容易, 地面上的群眾要趕在天明之前就要把挖出的鮮土運走, 不然就容易引起日軍的警覺。

用了一個冬天, 玉門村的地下醫院基本形成, 整個地下工程如蜘蛛網一樣在4個院落地下分佈, 從南端到北頭約80米, 從東到西約20米, 深度在4米到6米。 大小病房25個, 可容納100多名傷患。

雖然醫院建到了地下, 但傷患的運送工作確實地上完成的, 為了避開日軍的視線, 軍分區衛生處在大澤山北麓設置聯絡站, 負責前後方聯繫;在南掖郝家村設秘密收容轉運站, 挖了四個地洞, 由專人負責轉運工作。 輕者留南掖醫療區, 重者轉到王門。

地下醫院解決了傷患們的安全問題,但給醫務後勤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給傷病員送飯送水、曬太陽、處理大小便等這些小事,都變得非常複雜,需要通力配合才能解決。但即便條件再艱難,根據地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順利的躲過了日軍的掃蕩。

而這,只是全面抗戰的一小塊地方,可想而知,為了打敗殘暴的日軍,中國軍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也正是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國的敵後抗戰才得以延續、堅持,才迎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地下醫院解決了傷患們的安全問題,但給醫務後勤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給傷病員送飯送水、曬太陽、處理大小便等這些小事,都變得非常複雜,需要通力配合才能解決。但即便條件再艱難,根據地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順利的躲過了日軍的掃蕩。

而這,只是全面抗戰的一小塊地方,可想而知,為了打敗殘暴的日軍,中國軍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也正是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國的敵後抗戰才得以延續、堅持,才迎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