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行業開放要“步步為營”

經濟增長動力新老交替, 對外開放格局全面多元。 當前, 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 國內經濟發展亦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和轉型調整的關鍵時期。

對處於國民經濟命脈位置的銀行業而言, 全面深化對外開放事關重大, 既不能逡巡不前, 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為了開放而開放”, 而是要走一條“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之路。

首先, 銀行業對外開放十分必要。 需要看到, 儘管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發展迅速, 但中國金融業整體開放程度還比較有限,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還不夠充分。

在一些涉外貿易投資領域, 國內不少商業銀行“體量小”“經驗少”, 而外資銀行又“做不了”或“吃不著”。

例如, 儘管中資銀行在全球的網點越來越多, 但是初來乍到的中資銀行在外國當地的商業基礎、人脈關係、行為方式卻不一定十分成熟。 在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時, 在華的外資銀行就可以通過與其境外母行或聯行開展集團內跨境協作, 為相關客戶的關係維護、商業洽談、溝通聯絡等提供幫助, 協助境外母行或中國本土銀行為中資企業客戶在境內外提供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 顯而易見的是, 這種協作將有助於提升在中國銀行(601988,買入)(港股03988)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與此同時, 銀行業對外開放又十分敏感。

通常來講, 大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既直接與普通老百姓(603883,買入)的財產打交道, 又是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重要執行者, 因此銀行領域開放步伐如果過快, 甚至與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不相匹配, 也很容易得不償失。

比如, 中國本土銀行大都以獨立法人形式存在, 如果允許外資銀行以分行形式經營人民幣零售業業務, 那麼就會存在二者在經營成本上的不平等。 因為中資銀行作為法人機構, 需要有充足的資本金, 而外資銀行分行則沒有資本金約束, 從而形成事實上的“超國民待遇”。 與此同時, 如果在資本充足率、存貸比、流動性比率等重要指標方面不能對內外資銀行一視同仁, 則外資銀行從境外調集資金在境內放貸的行為就難以獲得有效監管,

這顯然會增加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

因此, 建設有利於維護金融業公平競爭的監管環境, 實行全過程的國民待遇, 切實把握好對外開放與守住金融安全底線的平衡, 是銀行業對外開放持久有序、事半功倍、互利共贏的重要前提。

隨著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日益融合, 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不斷推進, 中國企業的經濟活動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正日益緊密。 在此背景下, 中國監管層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範圍, 將有助於中資企業在境外進行上市、發債、投資並購等行動時獲得更優質、更多元的金融服務。 這對中國國內銀行業不斷提升自身國際化水準而言亦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可以預見, 在“步步為營”的開放節奏下, 中國的銀行業必將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貢獻更多正能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