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自己的詩裡辨認“蜀的胎記”“巴的血型” 老少年梁平新詩集《家譜》根系故土與家國

梁平

《家譜》

對詩歌這種文學的皇冠, 是需要創作者具備足夠的狀態的。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 一個詩人還能保持高品質的創作水準, 是罕見的, 也是令人敬佩的。 詩人梁平就是這樣一位。 雖然年至花甲, 但依然保有老少年的熱血氣質, 先是掌舵老牌詩刊《星星》多年成績卓著, 後開創高顏值新銳詩刊《草堂》引領風氣之先。 與此同時, 他始終對詩歌本身保持高度的敏感和敬畏, 並靠著這份敏感和敬畏,

在越來越清晰的創作方向上, 結出碩果。 文學評論家羅振亞評價其為“對詩歌修辭、肌理與想像方式更為 專業的調試, 進入了人生和藝術的成熟季節。 ” 日前,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文藝出版社獲悉, 金秋10月, 梁平的最新短詩集《家譜》出版面世。

“家對於我, 是我一生寫作的土壤”

《家譜》中, 收錄了梁平近年來150餘首詩歌, 全書分為“為漢字而生”“蜀的胎記”“巴的血型”三個部分, 從多個角度, 表達他對人生、歷史、時間、死亡、愛情等主題的思考, 尤其是用詞語、詩行表達對自己的對巴與蜀兩地的深情辨認。 寫蜀, 他的目光盯向“紗帽街”、“惜字宮”, “少城路”,“龍泉驛”, 站在“成都:紅星路二段85號”的窗口, “看得見天上的三顆星星/一顆是青春,

一顆是愛情/還有一顆, 是詩歌……”寫重慶的“芙蓉洞”、“曾家岩”, 寫“朝天門” “嘉陵在左肩掛了副上聯, 長江在右肩掛了副下聯……”梁平說, 之所以取名為《家譜》, 是因為這裡面集結了自己文字的血緣, 情感的埋伏, 故鄉和家國基因的指認。 “家對於我, 是我一生寫作的土壤。 我敢肯定地說, 我以前、現在、以及以後的寫作, 絕不會偏移和捨棄這樣的譜系。 ”

除了素材上的家國關切, 在新詩集中, 還可以看出梁平在創作手法上的創新多樣。 他將對話、細節、事 件、過程、場景等因素, 納入詩歌的文體之中。 如“梁山伯, /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 /十八裡相送之後, 化了蝶。 /他們兩人的 那點事兒, /從坊間的流言蜚語, /落筆成白紙黑字, /不是也是了。 /東晉當過縣令的本家,

/鄞州史料上治理過姚江, /積勞成 疾而終。 /青春期與英台有點曖昧, /而且不知道她是女人...... 山伯的古墓遺址, /碧草還是青青, /花也在開, 妖嬈。 /飄飛的衣袂隱約、孤零, /沒有成雙成對。 /過眼一隻蝶, 老態龍鍾, /已經扇不動翅膀”(《梁祝》)。

在詩歌圈, 梁平性格豪爽、幽默有趣, 被眾人所熟知。 羅振亞在為《家譜》寫的序文中點出, 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 他認為, 梁平的人文一體, 其詩歌語言有很暢快的風格, “與冷僻乖戾、佶屈聱牙的“裝”之本質相去甚遠, 而常常伴著親切的說話調式出現。 .....這種寫法經濟而奇峭, 它能夠改變讀者慣性的思維路線, 帶給人審美刺激和驚顫;尤其是在過於典雅含蓄的詩壇憋悶得 太久, 被諸多不痛不癢、不溫不火、不死不活的文本折磨之後,

再去接近它們就更會產生一種閱讀的快感。 ”比如“馬蹄聲碎, 遠了, /桃花朵朵開成封面” (《龍泉驛》), “我的醉, 是酒瓶裡的梨, /生長纏綿與悱 惻......”(《邯鄲的酒》), “只一碗酒, 連筷子都不動, /那 刀, 踉蹌著走了”(《殺豬匠》),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詩至今, 梁平除了偶爾寫 散文隨筆、詩歌評論和小說, 主要的寫作精力都放在詩歌創作上, 至今已經出版十本詩集近千首詩歌, 其中包括長詩《重慶書》《三星堆之 門》《成都詞典》等。 但梁平自認“不是一個勤奮寫作的人。 ”他回憶自己開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寫作, “基本上是在邊緣, 想什麼寫什麼, 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不參加任何派別, 不肯入“流”。 那個時期的報刊上經常出現的我的名字, 現在翻檢出來有不少令自己汗顏。一九八六年徐敬亞的詩歌流派大展,我的作品歸類為散兵游勇 ……。”

寫作與生命同在 對詩歌保持虔誠和敬畏

年至花甲的梁平,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創作,他說,“感謝“花甲”,我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那些例行的公事,可以自主選擇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可以一個人給自己閉關, 三五天不下樓,在電腦上敲打屬於我自己的文字。我知道,這 是一種陷入,遠不如一杯清茶、一張宣紙來得愜意。這樣的陷 入,讓我獲得一種興奮。就像我特別喜歡的美國詩人法·奧哈 拉的那首於關於詩的《詩》,其中兩句讓我謹記:“你不必竭 力不去陷得太深 / 你可以永遠走開如果你太害怕”。我想,如果是這樣,我不會走開。” 對詩歌不會走開的梁平,體認自己“現在的寫作狀態愈發清晰,我希望我的寫作能夠與社會保持一種關係,能夠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保持一種關係。這樣一個向度的確定,反而讓我“勤奮”起來。”

真正的好詩人往往不會因為年事已高而失去對詩的感覺。梁平提到自己有兩個詩壇榜樣,一位是詩人孫靜軒,另外一位是詩人張新泉。在梁平的印象中,孫靜軒先生“生前似乎就沒有停過筆,那年72歲,又寫出數百行的《千秋之約》。記得 老爺子寫完這首詩,很激動的到我辦公室拿給我看,那神情就 像孩子似的,而且那孩子剛剛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是 詩人的氣質,一種永遠的激情,永遠的寫作狀態。這首詩是詩 人拜謁陳子昂墓的憑弔詩。這首詩感染我、打動我的是詩人的 率真和勇敢,是詩中力透紙背的尖銳。” 如今已經70多歲的張新泉先生,身體硬朗,拉二胡不說,吹笛子可是氣 力活,一曲下來,滿堂喝彩。“重要的是筆耕不綴,新作接二連 三,而且寫得青春、靈動、深邃、力道,一個耄耋老人,能夠 留下’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的佳句,廣為傳播。”梁平說,“他們的寫作沒有因為年高、也不會因為退休而終止,與生命同在。這是真正意義上對詩歌的虔誠 和敬畏,詩歌之外的得失和計較,在他們身上沒有依附之處。”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即使陷入,也不會走開》

——寫在詩集《家譜》後面的話

梁平

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刀刀留痕。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詩,近四十年了。除了偶爾寫 散文隨筆、詩歌評論和小說,留下了十本詩集近千首詩歌,而 能夠讓自己滿意、聊以自慰的有,長詩《重慶書》《三星堆之門》《成都詞典》和一二本詩集。然而,這所有的寫作都是我 所珍視的,因為那些文字已經成為我生命的胎記。

詩集《家譜》是我寫長詩歇停之餘和之後,近幾年的一個 短詩結集。之所以取名為《家譜》,是因為這裡面集結了我文 字的血緣,情感的埋伏,故鄉和家國基因的指認。家對於我, 是我一生寫作的土壤。我敢肯定地說,我以前、現在以及以後 的寫作,絕不會偏離和捨棄這樣的譜系。

轉眼已過花甲,我在近十年經常掛在嘴上的“年事已 高”,真的高了。

現在身邊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已經不寫了。其實這很正 常,“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而如今,一杯清 茶,一個案頭,一張宣紙,塗點字畫,也是自得其樂。這把歲 數,只要謹記做一個“好老頭”就夠了。

但也有意外,一個是已故的孫靜軒老爺子,他生前似乎就沒有停過筆,那年72歲,又寫出數百行的《千秋之約》。記得 老爺子寫完這首詩,很激動的到我辦公室拿給我看,那神情就 像孩子似的,而且那孩子剛剛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是 詩人的氣質,一種永遠的激情,永遠的寫作狀態。這首詩是詩 人拜謁陳子昂墓的憑弔詩。這首詩感染我、打動我的是詩人的 率真和勇敢,是詩中力透紙背的尖銳。我想說,一個詩人,沒 有他那樣的生命體驗,沒有他那樣的生活閱歷,是不敢提筆、 甚至提不起那支筆的。這首詩非老爺子莫屬。很顯然,這是 年齡問題,當然又不是年齡問題,個中感受大家心知肚明。另 一個張新泉,現在也是70多歲了,拉二胡不說,吹笛子可是氣 力活,一曲下來,滿堂喝彩。重要的是筆耕不綴,新作接二連 三,而且寫得青春、靈動、深邃、力道,一個耄耋老人,能夠 留下“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的佳句,廣為傳播。

我把他們視為榜樣。一個走了,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單純、灑脫。一個健在,身體還硬朗,白髮如雪,一如他為人為 詩的乾淨,心無旁騖。所以他們的寫作不會因為年高、也不會 因為退休而終止,與生命同在。這是真正意義上對詩歌的虔誠 和敬畏,詩歌之外的得失和計較,在他們身上沒有依附之處。

我不是一個勤奮寫作的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寫作,基本上是在邊緣,想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參加任何派別,不肯入“流”。那個時期的報刊上經常出現的我的名字,現在翻檢出來有不少令自己汗顏。一九八六年徐敬亞的詩歌流派大展,我的作品歸類為散兵游勇;一九八八年的《萌 芽》雜誌,居然有我、阿來、龔學敏的詩歌在同一期、同一個 欄目集結;一九八九年《星星》封三的青年詩人肖像,我和阿來兩人的青澀,竟是那麼的可愛。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後,我們會天天在紅星路二段八十五號進出,在同一個甑子裡舀飯吃了。這也是緣分,所以格外珍惜。

我現在的寫作狀態愈發清晰,我希望我的寫作能夠與社會保持一種關係,能夠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保持一種關係。這樣一個向度的確定,反而讓我“勤奮”起來。

感謝“花甲”,我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那些例行的公事,可以自主選擇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可以一個人給自己閉關, 三五天不下樓,在電腦上敲打屬於我自己的文字。我知道,這 是一種陷入,遠不如一杯清茶、一張宣紙來得愜意。這樣的陷 入,讓我獲得一種興奮。就像我特別喜歡的美國詩人法·奧哈 拉的那首於關於詩的《詩》,其中兩句讓我謹記:“你不必竭 力不去陷得太深/你可以永遠走開如果你太害怕”。我想,如果是這樣,我不會走開。

感謝振亞小兄撥冗為詩集作序,字字句句手足之情,溢美之詞當作勉勵。我在這裡後補幾句廢話,無外乎感慨歲月流逝,慶倖的是,找不到一點傷感。是為跋。

現在翻檢出來有不少令自己汗顏。一九八六年徐敬亞的詩歌流派大展,我的作品歸類為散兵游勇 ……。”

寫作與生命同在 對詩歌保持虔誠和敬畏

年至花甲的梁平,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創作,他說,“感謝“花甲”,我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那些例行的公事,可以自主選擇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可以一個人給自己閉關, 三五天不下樓,在電腦上敲打屬於我自己的文字。我知道,這 是一種陷入,遠不如一杯清茶、一張宣紙來得愜意。這樣的陷 入,讓我獲得一種興奮。就像我特別喜歡的美國詩人法·奧哈 拉的那首於關於詩的《詩》,其中兩句讓我謹記:“你不必竭 力不去陷得太深 / 你可以永遠走開如果你太害怕”。我想,如果是這樣,我不會走開。” 對詩歌不會走開的梁平,體認自己“現在的寫作狀態愈發清晰,我希望我的寫作能夠與社會保持一種關係,能夠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保持一種關係。這樣一個向度的確定,反而讓我“勤奮”起來。”

真正的好詩人往往不會因為年事已高而失去對詩的感覺。梁平提到自己有兩個詩壇榜樣,一位是詩人孫靜軒,另外一位是詩人張新泉。在梁平的印象中,孫靜軒先生“生前似乎就沒有停過筆,那年72歲,又寫出數百行的《千秋之約》。記得 老爺子寫完這首詩,很激動的到我辦公室拿給我看,那神情就 像孩子似的,而且那孩子剛剛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是 詩人的氣質,一種永遠的激情,永遠的寫作狀態。這首詩是詩 人拜謁陳子昂墓的憑弔詩。這首詩感染我、打動我的是詩人的 率真和勇敢,是詩中力透紙背的尖銳。” 如今已經70多歲的張新泉先生,身體硬朗,拉二胡不說,吹笛子可是氣 力活,一曲下來,滿堂喝彩。“重要的是筆耕不綴,新作接二連 三,而且寫得青春、靈動、深邃、力道,一個耄耋老人,能夠 留下’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的佳句,廣為傳播。”梁平說,“他們的寫作沒有因為年高、也不會因為退休而終止,與生命同在。這是真正意義上對詩歌的虔誠 和敬畏,詩歌之外的得失和計較,在他們身上沒有依附之處。”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即使陷入,也不會走開》

——寫在詩集《家譜》後面的話

梁平

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刀刀留痕。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詩,近四十年了。除了偶爾寫 散文隨筆、詩歌評論和小說,留下了十本詩集近千首詩歌,而 能夠讓自己滿意、聊以自慰的有,長詩《重慶書》《三星堆之門》《成都詞典》和一二本詩集。然而,這所有的寫作都是我 所珍視的,因為那些文字已經成為我生命的胎記。

詩集《家譜》是我寫長詩歇停之餘和之後,近幾年的一個 短詩結集。之所以取名為《家譜》,是因為這裡面集結了我文 字的血緣,情感的埋伏,故鄉和家國基因的指認。家對於我, 是我一生寫作的土壤。我敢肯定地說,我以前、現在以及以後 的寫作,絕不會偏離和捨棄這樣的譜系。

轉眼已過花甲,我在近十年經常掛在嘴上的“年事已 高”,真的高了。

現在身邊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已經不寫了。其實這很正 常,“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而如今,一杯清 茶,一個案頭,一張宣紙,塗點字畫,也是自得其樂。這把歲 數,只要謹記做一個“好老頭”就夠了。

但也有意外,一個是已故的孫靜軒老爺子,他生前似乎就沒有停過筆,那年72歲,又寫出數百行的《千秋之約》。記得 老爺子寫完這首詩,很激動的到我辦公室拿給我看,那神情就 像孩子似的,而且那孩子剛剛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是 詩人的氣質,一種永遠的激情,永遠的寫作狀態。這首詩是詩 人拜謁陳子昂墓的憑弔詩。這首詩感染我、打動我的是詩人的 率真和勇敢,是詩中力透紙背的尖銳。我想說,一個詩人,沒 有他那樣的生命體驗,沒有他那樣的生活閱歷,是不敢提筆、 甚至提不起那支筆的。這首詩非老爺子莫屬。很顯然,這是 年齡問題,當然又不是年齡問題,個中感受大家心知肚明。另 一個張新泉,現在也是70多歲了,拉二胡不說,吹笛子可是氣 力活,一曲下來,滿堂喝彩。重要的是筆耕不綴,新作接二連 三,而且寫得青春、靈動、深邃、力道,一個耄耋老人,能夠 留下“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的佳句,廣為傳播。

我把他們視為榜樣。一個走了,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單純、灑脫。一個健在,身體還硬朗,白髮如雪,一如他為人為 詩的乾淨,心無旁騖。所以他們的寫作不會因為年高、也不會 因為退休而終止,與生命同在。這是真正意義上對詩歌的虔誠 和敬畏,詩歌之外的得失和計較,在他們身上沒有依附之處。

我不是一個勤奮寫作的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寫作,基本上是在邊緣,想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參加任何派別,不肯入“流”。那個時期的報刊上經常出現的我的名字,現在翻檢出來有不少令自己汗顏。一九八六年徐敬亞的詩歌流派大展,我的作品歸類為散兵游勇;一九八八年的《萌 芽》雜誌,居然有我、阿來、龔學敏的詩歌在同一期、同一個 欄目集結;一九八九年《星星》封三的青年詩人肖像,我和阿來兩人的青澀,竟是那麼的可愛。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後,我們會天天在紅星路二段八十五號進出,在同一個甑子裡舀飯吃了。這也是緣分,所以格外珍惜。

我現在的寫作狀態愈發清晰,我希望我的寫作能夠與社會保持一種關係,能夠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保持一種關係。這樣一個向度的確定,反而讓我“勤奮”起來。

感謝“花甲”,我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那些例行的公事,可以自主選擇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可以一個人給自己閉關, 三五天不下樓,在電腦上敲打屬於我自己的文字。我知道,這 是一種陷入,遠不如一杯清茶、一張宣紙來得愜意。這樣的陷 入,讓我獲得一種興奮。就像我特別喜歡的美國詩人法·奧哈 拉的那首於關於詩的《詩》,其中兩句讓我謹記:“你不必竭 力不去陷得太深/你可以永遠走開如果你太害怕”。我想,如果是這樣,我不會走開。

感謝振亞小兄撥冗為詩集作序,字字句句手足之情,溢美之詞當作勉勵。我在這裡後補幾句廢話,無外乎感慨歲月流逝,慶倖的是,找不到一點傷感。是為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