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商業航太:千億美元之藍海,經濟增長新動力

全球商業航太:千億美元級市場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定義, 商業航太活動是指按照市場規則配臵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 以盈利為目的的航太活動。

其中, 商業航太運輸是由私營企業或各組織以盈利為目的進行的軌道、亞軌道航太發射, 通過競爭性招投標進行的航太活動。

商業航太載荷是指服務於商業用途的載荷或由商業實體運營製造的載荷。 商業航太產業涵蓋範圍廣, 包括運載火箭製造、衛星製造、地面設備製造、衛星服務、衛星遙感及配套產業等。

全球商業航太市場規模超過兩千億美元, 占全球航太經濟 76%。 根據美國航太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發佈的 The Space Report 統計, 2015 年全球商業航太市場總收入約為 2,464 億美元, 占全球航太經濟的 76%。

其中, 商業航太產品和服務(通訊、廣播、地球觀測)收入占比 39%, 2015 年 YoY+3.7%至 1,263 億美元;商業航太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產業(航太飛船、太空平臺、地面設備製造;發射服務、協力廠商 R&D、保險)收入占比37%, 2015 年 YoY-5.2%至 1,209 億美元, 主要為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收入以歐元計, 美元升值導致匯兌損益。

從整體上看, 全球商業航太產業處於穩定增長趨勢, 2011~15 年 CAGR 約 3.3%。

通信(占比最大)、遙感(增速最快)是商業航太載荷的主要應用領域。

據 FAA 統計, 2016年成功發射的商業載荷中用於通信領域總計 18 顆, 占比 49%, 2014~16 年 CAGR 13%;用於遙感領域總計 14 顆, 占比 38%, 2014~16 年 CAGR 53%;用於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Space Station, ISS)貨物運輸總計 4 顆, 占比 11%, 2014~16 年 CAGR 41%。

美國與歐洲是商業航太行業領導者, 俄羅斯與中國尚有較大發展空間。 根據 FAA 統計, 2016年全球商業航太發射活動共計 21 次, 美國、歐洲、俄羅斯分別為 11、8、2 次, 累計收入分別為 11.85、11.52、1.30 億美元1。

根據富創(Futron)發佈的 2014 年航太競爭力指數報告(Space Competitiveness Index)顯示, 美國航太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一, 保持領導地位;俄羅斯排名第三, 近年來發射成功率表現有所改善;歐洲排名第二, 由歐洲航天局(The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推動發展, 具有協同效應;中國排名第四, 商業航太相對落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航太競爭力。

美國:商業航太發射活動次數遙遙領先, 與軍民用航太發射平分秋色。

2013 年 SpaceX以 0.56~0.62 億美元的低地球軌道(LEO)載荷單次發射價格進入全球商業發射市場, 打破了由法國阿裡安(Arianespace)、俄羅斯國際發射服務公司(ILS)形成的壟斷局面。

2016 年美國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22 次,商業發射 11 次,占比 50%,2013~16 年CAGR 22%。

► 歐洲:商業發射歷史悠久,增速快。法國阿裡安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航太運輸公司,在全球商業發射市場處於領先地位。2016 年歐洲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11 次,商業發射 8 次,占比 73%,2013~16 年 CAGR 26%。

► 俄羅斯:發射次數總計與商業發射次數均有較大幅度下降。2016 年俄羅斯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17 次,商業發射 2 次,占比 12%。

► 中國:軍民用航太發射為主,商業發射有待突破。我國航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以載人航太、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和高分對地觀測為代表的重大成就。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商業航太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2016 年中國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22 次,全部為軍民用發射活動2,商業發射仍然有待突破。

SpaceX 快速崛起。根據 FAA 對全球軌道發射活動的統計(按照 FAA 對商業發射的定義),2016 年成功完成商業發射的公司主要有美國 SpaceX(占比 37%),法國 Arianespace(占比 32%),美國 ULA(United Launch Alliance,占比 16%),俄羅斯 ILS(International LaunchServices,占比 11%),CR4 達 96%。

2013~16 年,SpaceX 快速崛起,市占率從 13%提升至 37%;俄羅斯 ILS 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從 43%下降至 11%。

根據 FAA 對衛星產業各細分領域未來十年的需求預測,2017~2026 年全球商業發射次數平均 41.2 次/年,火箭搭載商業航太載荷平均 261.9 個/年。

乘東風:我國商業航太有望蓬勃發展

《2016 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中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太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資訊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太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太。

航太兩大集團相繼成立商業火箭公司負責商業航太專業化運作:航太科工集團於 2015 年 10 月宣佈總投資 1,500 億元打造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實施五大商業航太工程;航太科技集團於 2016 年 10 月成立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全新打造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重點推出商業火箭系列產品。

此外,民間商業航太專案也開始啟動,“吉林一號”、“麗水一號”等商業化運營衛星相繼發射升空。

供給端:全球商業發射成本降低、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商業航太呈現新業態

傳統航太受技術、管理、效率以及制度多種因素制約,成本居高不下。據 NASA 估算,阿波羅登月項目的成本逾 1,500 億美元;美國太空梭累計發射 135 次,成本約 1,137 億美元(未經通貨膨脹調整),平均每次發射費用 8.5 億美元6。

2013 年,SpaceX 以 0.56~0.62億美元/次的發射價格進入商業發射市場,全球主要火箭型號商業發射價格逐年下降。

全球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國內企業相關佈局將迎來快速增長。

近 5 年來,全球微納衛星實現快速發展。微納衛星擁有低軌、觀測及通信能力強、星座佈局、數量龐大、單行體積小、功能密度大、成本低廉等特點,微納衛星星座可以完成各種預設任務甚至大衛星難以完成的任務,擁有突出的應用優勢。

2014 年以來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全球近 3 年年均發射超過 100 顆微納衛星,佔據全球每年發射航天器的半壁江山。

未來 10 年,微納遙感衛星仍將為全球發展熱點。近 5~10 年來,全球商業遙感衛星供給顯著增加,近 3 年全球年均發射超過 100 顆遙感衛星,發展速度大幅超過其他類型應用衛星。全球遙感衛星數量激增主要源於小型對地觀測星座發展成熟並大量應用,特別是低於 100kg 的微納衛星7。

據 Euroconsult 最新報告預測,未來 10 年全球將發射超過 3,600 顆微納衛星(包括皮、納、微、小),其中 2,100 顆為遙感衛星,占比接近 60%。

國內企業相繼佈局微納衛星星座。航太科技設立了北京、上海、深圳 3 個微納型衛星基地,形成了年產 15 顆小衛星、20 顆微納衛星、100 顆微納衛星和 1000 顆皮納衛星的能力。此外,歐比特“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的兩顆首發微納衛星 OVS-1A和 OVS-1B 衛星成功發射,國內微納衛星預計迎來快速增長。

需求端:通信、遙感及第三世界發射需求有望撬動我國商業航天藍海市場

農村電商和精准扶貧的發展下,互聯網成為基礎資訊設施,衛星通信的潛在市場容量巨大。

2016 年《“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指出,實施寬頻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基礎網路完善工程,採用蜂窩、光纖、低軌星座等多種方式,加快實現農村及偏遠地區 4G 網路覆蓋,建成較為完善的商業衛星通信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到 2020 年,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固定管帶使用者普及率、行政村光纖通達率分別達到 85%、70%、98%,提升空間巨大。

大資料產業、一帶一路提升各行業對衛星遙感資料的需求。Euroconsult 統計 2015 年全球商業遙感資料市場規模為 17 億美元、遙感資料附加值服務市場規模為 320 億美元;Rest ofAsia(注:不含東南亞、大洋洲的亞太地區)2015 年商業遙感資料市場規模為 1.86 億元,2025 年將增長至 4.09 億元,未來 10 年 CAGR 為 8%。

為推動大資料產業發展,《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指出要加快研發商業智慧產品。國務院 7 月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的智慧農業資訊遙感監測網路。商業遙感有望在大資料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下,獲得廣闊的增長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提出要實現衛星資訊互通,海外市場對我國衛星遙感資料需求增加。此外,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的資料已廣泛應用于南美國家國土資源調查等多個領域,成為“南南合作典範”;風雲系列衛星資料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 37 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領域;高分系列等遙感衛星提升了我國遙感資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能力。

國內格局:兩大國有航太集團主導,民營新勢力不斷湧現

航太科技集團:航太一院、火箭公司、航太八院、長城公司、航太五院(中國衛星)

航太科技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創建於 1957 年,前身為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是我國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究、設計、試製、試驗和生產基地,是中國航太的發祥地,生產火箭型號包括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 F、長征三號甲、長征五號、長征十一號、長征七號等。

航太科技八院: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SAST、上海航天局)前身為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始建於 1961 年 8 月,是航太科技集團的三大總體院之一,從戰術導彈研製起步逐步發展為導彈武器(防空導彈系統)、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長征四號)、應用衛星(風雲系列)、空間科學和航太技術應用產業、航太服務業的多元業務佈局。據 2017年院工作會議,2016 年航太科技八院營業收入增長 16.1%、利潤增長 18.1%。

火箭公司:航太科技集團全新打造的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火箭公司)成立於 1998 年,是航太科技一院的子公司。前身是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於 2016 年 10 月正式更名,作為集團全新打造的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業務涵蓋航太發射服務、空間資源利用和亞軌道飛行體驗等三大板塊。未來將根據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提供太空星網和包含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太空專車在內的“三車計畫”等四種類型的發射服務。

長城公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長城公司)成立於 1980 年,是航太科技集團下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長城公司致力於中國航太國際化發展,已發展成為航太產品及服務的系統集成商,能夠完整地提供商業發射服務、衛星在軌交付、衛星地面測控站建設等。

航太科技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太科技五院)成立於 1968 年,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主要從事空間技術開發、航天器研製、空間領域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航太技術應用等。五院抓總研製和發射了 200 餘個航天器,2004 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 2016 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 9 顆商業衛星。

中國衛星(600118.SH):公司是國內小衛星研製龍頭,控股股東為航太科技五院,是我國通信衛星的主力研製單位,負責研製“中星”系列通信衛星、“天通一號”系列移動通信衛星等,2017 年 4 月發射的“中星 16 號”成為我國首顆 Ka 頻段高通量通信衛星。

航太科工集團:航太科工四院、航太科工火箭公司、航太科工二院

2016 年美國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22 次,商業發射 11 次,占比 50%,2013~16 年CAGR 22%。

► 歐洲:商業發射歷史悠久,增速快。法國阿裡安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航太運輸公司,在全球商業發射市場處於領先地位。2016 年歐洲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11 次,商業發射 8 次,占比 73%,2013~16 年 CAGR 26%。

► 俄羅斯:發射次數總計與商業發射次數均有較大幅度下降。2016 年俄羅斯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17 次,商業發射 2 次,占比 12%。

► 中國:軍民用航太發射為主,商業發射有待突破。我國航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以載人航太、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和高分對地觀測為代表的重大成就。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商業航太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2016 年中國航太發射活動總計 22 次,全部為軍民用發射活動2,商業發射仍然有待突破。

SpaceX 快速崛起。根據 FAA 對全球軌道發射活動的統計(按照 FAA 對商業發射的定義),2016 年成功完成商業發射的公司主要有美國 SpaceX(占比 37%),法國 Arianespace(占比 32%),美國 ULA(United Launch Alliance,占比 16%),俄羅斯 ILS(International LaunchServices,占比 11%),CR4 達 96%。

2013~16 年,SpaceX 快速崛起,市占率從 13%提升至 37%;俄羅斯 ILS 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從 43%下降至 11%。

根據 FAA 對衛星產業各細分領域未來十年的需求預測,2017~2026 年全球商業發射次數平均 41.2 次/年,火箭搭載商業航太載荷平均 261.9 個/年。

乘東風:我國商業航太有望蓬勃發展

《2016 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中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太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資訊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太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太。

航太兩大集團相繼成立商業火箭公司負責商業航太專業化運作:航太科工集團於 2015 年 10 月宣佈總投資 1,500 億元打造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實施五大商業航太工程;航太科技集團於 2016 年 10 月成立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全新打造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重點推出商業火箭系列產品。

此外,民間商業航太專案也開始啟動,“吉林一號”、“麗水一號”等商業化運營衛星相繼發射升空。

供給端:全球商業發射成本降低、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商業航太呈現新業態

傳統航太受技術、管理、效率以及制度多種因素制約,成本居高不下。據 NASA 估算,阿波羅登月項目的成本逾 1,500 億美元;美國太空梭累計發射 135 次,成本約 1,137 億美元(未經通貨膨脹調整),平均每次發射費用 8.5 億美元6。

2013 年,SpaceX 以 0.56~0.62億美元/次的發射價格進入商業發射市場,全球主要火箭型號商業發射價格逐年下降。

全球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國內企業相關佈局將迎來快速增長。

近 5 年來,全球微納衛星實現快速發展。微納衛星擁有低軌、觀測及通信能力強、星座佈局、數量龐大、單行體積小、功能密度大、成本低廉等特點,微納衛星星座可以完成各種預設任務甚至大衛星難以完成的任務,擁有突出的應用優勢。

2014 年以來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全球近 3 年年均發射超過 100 顆微納衛星,佔據全球每年發射航天器的半壁江山。

未來 10 年,微納遙感衛星仍將為全球發展熱點。近 5~10 年來,全球商業遙感衛星供給顯著增加,近 3 年全球年均發射超過 100 顆遙感衛星,發展速度大幅超過其他類型應用衛星。全球遙感衛星數量激增主要源於小型對地觀測星座發展成熟並大量應用,特別是低於 100kg 的微納衛星7。

據 Euroconsult 最新報告預測,未來 10 年全球將發射超過 3,600 顆微納衛星(包括皮、納、微、小),其中 2,100 顆為遙感衛星,占比接近 60%。

國內企業相繼佈局微納衛星星座。航太科技設立了北京、上海、深圳 3 個微納型衛星基地,形成了年產 15 顆小衛星、20 顆微納衛星、100 顆微納衛星和 1000 顆皮納衛星的能力。此外,歐比特“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的兩顆首發微納衛星 OVS-1A和 OVS-1B 衛星成功發射,國內微納衛星預計迎來快速增長。

需求端:通信、遙感及第三世界發射需求有望撬動我國商業航天藍海市場

農村電商和精准扶貧的發展下,互聯網成為基礎資訊設施,衛星通信的潛在市場容量巨大。

2016 年《“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指出,實施寬頻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基礎網路完善工程,採用蜂窩、光纖、低軌星座等多種方式,加快實現農村及偏遠地區 4G 網路覆蓋,建成較為完善的商業衛星通信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到 2020 年,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固定管帶使用者普及率、行政村光纖通達率分別達到 85%、70%、98%,提升空間巨大。

大資料產業、一帶一路提升各行業對衛星遙感資料的需求。Euroconsult 統計 2015 年全球商業遙感資料市場規模為 17 億美元、遙感資料附加值服務市場規模為 320 億美元;Rest ofAsia(注:不含東南亞、大洋洲的亞太地區)2015 年商業遙感資料市場規模為 1.86 億元,2025 年將增長至 4.09 億元,未來 10 年 CAGR 為 8%。

為推動大資料產業發展,《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指出要加快研發商業智慧產品。國務院 7 月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的智慧農業資訊遙感監測網路。商業遙感有望在大資料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下,獲得廣闊的增長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提出要實現衛星資訊互通,海外市場對我國衛星遙感資料需求增加。此外,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的資料已廣泛應用于南美國家國土資源調查等多個領域,成為“南南合作典範”;風雲系列衛星資料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 37 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領域;高分系列等遙感衛星提升了我國遙感資料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能力。

國內格局:兩大國有航太集團主導,民營新勢力不斷湧現

航太科技集團:航太一院、火箭公司、航太八院、長城公司、航太五院(中國衛星)

航太科技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創建於 1957 年,前身為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是我國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究、設計、試製、試驗和生產基地,是中國航太的發祥地,生產火箭型號包括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 F、長征三號甲、長征五號、長征十一號、長征七號等。

航太科技八院: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SAST、上海航天局)前身為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始建於 1961 年 8 月,是航太科技集團的三大總體院之一,從戰術導彈研製起步逐步發展為導彈武器(防空導彈系統)、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長征四號)、應用衛星(風雲系列)、空間科學和航太技術應用產業、航太服務業的多元業務佈局。據 2017年院工作會議,2016 年航太科技八院營業收入增長 16.1%、利潤增長 18.1%。

火箭公司:航太科技集團全新打造的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火箭公司)成立於 1998 年,是航太科技一院的子公司。前身是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於 2016 年 10 月正式更名,作為集團全新打造的航太運輸及商業火箭發射平臺,業務涵蓋航太發射服務、空間資源利用和亞軌道飛行體驗等三大板塊。未來將根據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提供太空星網和包含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太空專車在內的“三車計畫”等四種類型的發射服務。

長城公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長城公司)成立於 1980 年,是航太科技集團下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長城公司致力於中國航太國際化發展,已發展成為航太產品及服務的系統集成商,能夠完整地提供商業發射服務、衛星在軌交付、衛星地面測控站建設等。

航太科技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太科技五院)成立於 1968 年,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主要從事空間技術開發、航天器研製、空間領域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航太技術應用等。五院抓總研製和發射了 200 餘個航天器,2004 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 2016 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 9 顆商業衛星。

中國衛星(600118.SH):公司是國內小衛星研製龍頭,控股股東為航太科技五院,是我國通信衛星的主力研製單位,負責研製“中星”系列通信衛星、“天通一號”系列移動通信衛星等,2017 年 4 月發射的“中星 16 號”成為我國首顆 Ka 頻段高通量通信衛星。

航太科工集團:航太科工四院、航太科工火箭公司、航太科工二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