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經緯創投掌舵人張穎:無法生活好的人,沒法長遠做大事

前言:在中國創投圈, 很少有人不知道張穎。 像我們熟悉的分眾傳媒、陌陌、VIPKID均是他的投資傑作。

作為中國頂級投資機構的掌舵人,

他有著富有爭議、讓人無法忽視的強烈個性。 這種強烈個性與他從小到大的生活工作經歷相關, 也促使他相比很多人, 更能真實、直接、簡單的表達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期, 兔姐整理了張穎這幾年關於創業的分享, 從這篇文章裡, 你將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企業如何選人、用人、管理人”、“企業該何時融資、怎麼融資”、“創業者該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以及“張穎如何從一位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員, 轉型為投行大佬”。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從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員到投行大佬

我1973年在上海出生, 但我從來沒有在上海住過, 所以我也不會說上海話。 我父母都是上海人, 我生下來就跟母親去了山東泰安, 她清華畢業後去了泰安製藥廠,

我父親在新疆兵團做軍醫。

後來因為出身、分配的問題, 我們全家想辦法搬到了安徽馬鞍山。 在那裡, 父親做醫生、母親做老師, 大概到十三歲的時候我們移民到了美國。

所以說某種程度上, 我是一個老外, 從思維邏輯、寫東西的流暢性, 再到閱讀, 基本上英文為主中文為輔。 其實我中文還是比較差的, 這幾年在中國適應得還可以。 我覺得接地氣這方面, 我比美國回來的那些人要好很多吧。

我在美國讀的初三、高中、大學, 從大二開始開始做癌症研究、在醫院實習, 畢業之後又做了三年有薪水的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員。

我是蠻喜歡這份經歷的, 但當初總覺得自己應該向商業靠攏。 起因是我有一個很好的同事, 他父親是美籍菲律賓華裔的首富,

你可以把他想像成類似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

我同學的父親創造了幾家公司, 所以通過他, 我很早接觸到他創業的節奏和生活方式, 他後來自己也做過一段投資人。

他做的事情深深地刺激了我跟我的朋友。 那個時候很年輕, 朋友的父親正好又到了創業成功的爆發階段, 有自己的私人飛機。 這些多多少少, 從商業上, 創業上、乃至投資上, 綜合下來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刺激。

後來去選碩士專業的時候, 我選了一個有商業性質的碩士學位——西北大學的生物科技和商學碩士學位, 一半是生化、一半是商業。 在那個時候我才接觸到了精英學府, 因為之前在馬鞍山讀的小學、初中, 去三藩市的高中, 再到大學,

都是二流到三流之間。

進入西北大學最好的部分, 是有優質的大公司來校招。 因此我進到了投行所羅門兄弟, 這是一個當時非常有名的投資銀行, 最後被花旗收購了。 大概二三十年前, 他們在行業裡是呼風喚雨的, 我加入了他們的高科技投行部, 在那邊做了兩年。

正好是互聯網泡沫最高的時候, 我又去到了荷蘭銀行, 我在荷蘭銀行待了一年。 我記得當時加起來是百萬年薪, 一個案子沒有做。 其實這一點都不吃驚, 當他們開始做投資的時候, 基本上是投資的最高點, 他們在最高點進;在最低點, 應該投資的時候, 他們解散了團隊。

那個時候, 我記得馬上就要到耶誕節了, 遇到失業。 當然他給了我們很好的“遣散費”, 但是我就覺得非常沮喪。

我是一個對下一步要做什麼事情有一個瞭解的一個人。 我在一周的時間內, 投了四千份簡歷, 按照他們的資料庫發給了投行、美國所有的風險投資公司。

最後找到的那家公司叫美商中經合, 正好那個時候我的恩師、也是啟蒙老師劉宇環就在辦公室。 他跟我聊了一會兒, 給了我一份工作。 我在那邊工作了兩年多之後, 因為北京辦公室比較混亂, 他們就想派一個信任的投資經理回國, 把這個橋樑弄得更好一點——就把我給“架著”回去了。

逼我回去的那個人是我們中經合的CFO, 後來她變成經緯的CFO。 她也是我的恩人, 是她當初逼我回中國。 當時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願望儘早回國;我也不是一個很有創業頭腦的人, 做得離創業最近的也不過是在高中賣過一些筆,賺了一點點錢。

我是2003年7月回來,12月就投了分眾,完全是狗運。快進到大概2007年,我和邵亦波、徐傳陞、左淩燁、萬浩基他們一起做了經緯。

2如何選人、用人、管理人

經緯中國,成立於2008年,對於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陌生。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投了將近400家公司,包括滴滴快的、ofo、獵豹、陌陌、餓了麼等。他們當中的很多家已經在美國上市。

作為一家投資機構,我們也一直在想,怎麼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不一樣。在做得更好方面,我有信心,但我們今天面臨的競爭也是十分殘酷的。

這幾年我們的業績也確實不錯,尤其在做得不一樣這件事上,我還是100%的有信心,沒有任何一家投資機構可以超越我們。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幫人 “努力工作、拼命生活” 的理念。

很多人會問我,該如何建立高效的團隊?我認為,首先要選對人,我比較青睞價值觀比較正,人品好,在自己的行業裡面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又不是老油條,又不覺得自己是神的這樣一類人。

同時,在我的團隊裡我也不允許任何人際之間的複雜因素發酵,多讓大家做事情,多幫助大家設計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的工作範圍,用工作本身給大家成就感。

怎麼樣留住人,我認為遠遠不只是薪酬的問題,薪酬因素可能只占40%,但更重要的一定是要給大家一個快速成長的平臺,給大家成就感,給大家工作上的自信、信任,再加上薪酬,再加上未來的前景。

在管理上,我認為公司制度寬容是沒有用的。互聯網行業因為最早都是抄矽谷的,所以也會流行照搬矽谷的文化。

我也不例外,最誇張的時候,還實行過比矽谷的彈性工作制還要彈性的"隨意工作制",大家上下班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只要完成工作就行,結果他媽9點鐘一個人都沒來,做不完工作隨便找個藉口就搪塞過去了。

文化這東西就跟直接民主制度一樣,不能不考慮國情就隨便亂搞,它的背後有很多人性和習慣的不同。就好比因為國內信用體系不健全,在國外很火的Airbnb就沒法直接複製到中國來,中國要是搞全民公投,分分鐘就是新一輪打土豪分田地。

人是有惰性的,但互聯網人似乎都喜歡標榜自己自驅力高。你讓他加班吧,他跟你說效率。我就好笑了,工作時間和效率是有多矛盾?你就不能做到既工作很長時間又很高效率嗎?真的是,偷懶還不忘找個裝逼的理由。

制度寬容是沒用的,員工表面上看起來和樂融融,賺錢的時候是他的功勞,公司一倒他就開始罵被你這個傻逼老闆給坑了,浪費了大好青春沒活幹,技能得不到提升。

反正橫豎都會被罵,還不如制度嚴格一點,讓大家多做點事情,多提升能力,至少離職的時候去到別的公司還能加薪升職,做個中流砥柱,作為老闆你才算對得起他。

我總是覺得,人才跟公司現在所處的階段是否匹配最重要,而不是這個人才牛不牛逼。你明明公司業務還在早期,在探索,就找一些大牛來,這明顯就不符合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人家在BAT能創造巨大的價值,拉來這裡只能為你不靠譜的想法在試錯,對大家都不好。

什麼階段用什麼人,什麼廟供什麼菩薩,才早期,就扎扎實實招普通的人,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把業務做大的過程中讓大家都升值,這才是商業本質。

3關於融資

如果要聊聊融資的話,我認為融資要立刻開始,因為這是天大的事情。關於早期融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平衡。關於平衡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你要存活下來,專注營收,健康成長;

第二種是砸錢搶使用者,使用者資料在增長,初創團隊有把握拿到錢,就儘量多拿,不要太在乎稀釋。

你們如果考慮融資,不要說我等到資料好一點了,我準備充分一點,找到好的FA,今天開始創始人主導馬上開始融資,不要太介意估值,融到你足夠的錢,能讓你度過一年半、兩年的時間,我們不用說寒冬不寒冬,但是比你的競爭對手活的要遠。

有些人說,我等資料好了再去融,你資料如果真的好了,那個時候大勢不好也很難。另外,到2、3個月的時候你資料不好怎麼辦,不融了嗎?你現金又少了,他如果知道你的現金低於一年一定會欺負你,你如果低於半年他就會蹂躪你。

投資人還是很聰明的,這種東西是沒有什麼好掩蓋的。所以馬上就開始融資,除非你有兩年的錢,創始人深度參與,不要靠投資人、不要靠FA、不要靠下麵的人。

還有一點,融資就要無比的嚴謹,你只要開始了,你如果沒有想好開始就不要開始。我們還沒有開始,但他們來了我們就先見,千萬不要這樣子,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

有點像剝洋蔥,剛開始的時候我會跟我們投資的公司都這麼說,你們可以這樣去放大:剛開始2—3家公司對你們最瞭解的VC,跟他們去深度談,談完之後停一段時間,得到回饋,真誠的回饋,通過你的投資人再去問細節是怎麼樣。

如果有動作你就停在這裡,如果沒有動作,你們覺得他們不感興趣,再往外延伸4—5家。平常交流不夠多的,再加上戰投的,這幾家談完之後再等一等,搜集回饋跟他們打交道,不能一下子全見,這樣子是非常不靠譜的,會把自己的案子談濫掉。這個過程要非常非常的嚴謹,你不能指望任何的人幫你做你的工作。

有一些創始人說,你幫我去找幾個,你幫我去溝通,或者我交給下面的人,靈魂人物要在融資花80%的時間,直到你拿到錢再回歸。如果說這段時間影響了我的產品反覆運算,影響了我的用戶增長,沒辦法,錢是天大的事情。

今天如果我說的所有東西你們都記不住,融資這方面,馬上嚴謹,我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的判斷。像走臺階一樣,跑幾個臺階,剛開始跑兩三個臺階,然後反思一下,看看有沒有結果,再往前跑三五個臺階,再停頓一下,反思一下,不要把自己給談濫了。

4創業者該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最後想花一點時間,聊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這個方面,我自信比很多人都做得好。

我覺得這個話題蠻關鍵的,是今天最重要的話題。對每個人來說,沒有健康的身體,談何職場上的輝煌,根本談不了了。

你今天看任何行業的大佬們,都是一個自然篩選過程。最頂尖的那些人身體都比較好,抗壓能力比較強,工作節奏都是其他人覺得比較奇葩,不能理解的,比如馬雲、李彥宏、劉強東。這是一個自然篩選的過程。可能有些人的能量,做的事情不比他們弱,但身體的原因或者節奏的原因跟不上。

我的工作極限差不多一個月,如果不出去我就覺得工作效率直線下降。當然每個人情況和條件都不一樣。但我自己覺得一定要爭取時間,一定要爭取平衡。每個人都有自己降壓的方式。

我是摩托車、徒步、看書、看碟,稍微宅一點。對我來說有很大的作用。

我工作和生活的切換非常無縫。比如說出去十幾天,騎摩托車回來,半天之內進入工作狀態,過了一兩天覺得之前出去的事情發生在十年前,根本是很遙遠的事,可以專注工作。

我的工作從九點半、十點開始,可以工作到晚上一點、兩點。非常高效,我在工作的時候會儘量避免在外面出行,我沒任何飯局和聚會、社交。

我不習慣跟太多人交流。我自己工作外面的群大概是三到四個。到我們這個年齡都在拼命透支自己的健康,大多數人不是為了絕對值財富的積累,更多是成就感。真的想做一點事,是不容易的。

在健康方面為了自己和家庭,為了公司的員工,你們都是掌舵手,每個人都是每一艘船的船長,在這方面還是要注意的,要有意識去調整。

我甚至跟我的同事在公司討論,是不是辦公室變成站著工作,這在美國很流行。我現在只要有機會,就走一走,不要在辦公室和酒店,哪怕是去樓下轉兩圈走走路也好。我覺得多走路很重要,這也是一種運動。

另外,飲食角度,我永遠都吃到七成飽就停筷。中飯之後留20到40分鐘午睡,充電。給我睡20分鐘是新的開始,我剛才從天安門過來開另外一個會,在車上跟我的同事說,我睡一會兒,要不然會犯困。

很多東西最難的是意識。你去看行業裡面所有牛逼的人,剛才我們說的馬化騰、馬雲、劉強東,再往下層說58的姚勁波,去看傅盛,一天到晚打了雞血一樣。從早到晚保持活力和鬥志,這個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如果他們有一切,但沒身體健康,今天也到不了這個位置。

很多時候是意識,怪不了別人。不能說工作太忙,節奏太快,沒有辦法。

這是扯淡的。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怎麼找到一個平衡,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也不需要過度的鍛煉。好像每週兩三天,你的心律達到一定的頻率,二三十分鐘就夠了。

我認為,無法生活好的人,其實長遠沒法做大事。

如需轉載請留言後臺,違者必究!

做得離創業最近的也不過是在高中賣過一些筆,賺了一點點錢。

我是2003年7月回來,12月就投了分眾,完全是狗運。快進到大概2007年,我和邵亦波、徐傳陞、左淩燁、萬浩基他們一起做了經緯。

2如何選人、用人、管理人

經緯中國,成立於2008年,對於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陌生。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投了將近400家公司,包括滴滴快的、ofo、獵豹、陌陌、餓了麼等。他們當中的很多家已經在美國上市。

作為一家投資機構,我們也一直在想,怎麼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不一樣。在做得更好方面,我有信心,但我們今天面臨的競爭也是十分殘酷的。

這幾年我們的業績也確實不錯,尤其在做得不一樣這件事上,我還是100%的有信心,沒有任何一家投資機構可以超越我們。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幫人 “努力工作、拼命生活” 的理念。

很多人會問我,該如何建立高效的團隊?我認為,首先要選對人,我比較青睞價值觀比較正,人品好,在自己的行業裡面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又不是老油條,又不覺得自己是神的這樣一類人。

同時,在我的團隊裡我也不允許任何人際之間的複雜因素發酵,多讓大家做事情,多幫助大家設計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的工作範圍,用工作本身給大家成就感。

怎麼樣留住人,我認為遠遠不只是薪酬的問題,薪酬因素可能只占40%,但更重要的一定是要給大家一個快速成長的平臺,給大家成就感,給大家工作上的自信、信任,再加上薪酬,再加上未來的前景。

在管理上,我認為公司制度寬容是沒有用的。互聯網行業因為最早都是抄矽谷的,所以也會流行照搬矽谷的文化。

我也不例外,最誇張的時候,還實行過比矽谷的彈性工作制還要彈性的"隨意工作制",大家上下班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只要完成工作就行,結果他媽9點鐘一個人都沒來,做不完工作隨便找個藉口就搪塞過去了。

文化這東西就跟直接民主制度一樣,不能不考慮國情就隨便亂搞,它的背後有很多人性和習慣的不同。就好比因為國內信用體系不健全,在國外很火的Airbnb就沒法直接複製到中國來,中國要是搞全民公投,分分鐘就是新一輪打土豪分田地。

人是有惰性的,但互聯網人似乎都喜歡標榜自己自驅力高。你讓他加班吧,他跟你說效率。我就好笑了,工作時間和效率是有多矛盾?你就不能做到既工作很長時間又很高效率嗎?真的是,偷懶還不忘找個裝逼的理由。

制度寬容是沒用的,員工表面上看起來和樂融融,賺錢的時候是他的功勞,公司一倒他就開始罵被你這個傻逼老闆給坑了,浪費了大好青春沒活幹,技能得不到提升。

反正橫豎都會被罵,還不如制度嚴格一點,讓大家多做點事情,多提升能力,至少離職的時候去到別的公司還能加薪升職,做個中流砥柱,作為老闆你才算對得起他。

我總是覺得,人才跟公司現在所處的階段是否匹配最重要,而不是這個人才牛不牛逼。你明明公司業務還在早期,在探索,就找一些大牛來,這明顯就不符合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人家在BAT能創造巨大的價值,拉來這裡只能為你不靠譜的想法在試錯,對大家都不好。

什麼階段用什麼人,什麼廟供什麼菩薩,才早期,就扎扎實實招普通的人,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把業務做大的過程中讓大家都升值,這才是商業本質。

3關於融資

如果要聊聊融資的話,我認為融資要立刻開始,因為這是天大的事情。關於早期融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平衡。關於平衡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你要存活下來,專注營收,健康成長;

第二種是砸錢搶使用者,使用者資料在增長,初創團隊有把握拿到錢,就儘量多拿,不要太在乎稀釋。

你們如果考慮融資,不要說我等到資料好一點了,我準備充分一點,找到好的FA,今天開始創始人主導馬上開始融資,不要太介意估值,融到你足夠的錢,能讓你度過一年半、兩年的時間,我們不用說寒冬不寒冬,但是比你的競爭對手活的要遠。

有些人說,我等資料好了再去融,你資料如果真的好了,那個時候大勢不好也很難。另外,到2、3個月的時候你資料不好怎麼辦,不融了嗎?你現金又少了,他如果知道你的現金低於一年一定會欺負你,你如果低於半年他就會蹂躪你。

投資人還是很聰明的,這種東西是沒有什麼好掩蓋的。所以馬上就開始融資,除非你有兩年的錢,創始人深度參與,不要靠投資人、不要靠FA、不要靠下麵的人。

還有一點,融資就要無比的嚴謹,你只要開始了,你如果沒有想好開始就不要開始。我們還沒有開始,但他們來了我們就先見,千萬不要這樣子,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

有點像剝洋蔥,剛開始的時候我會跟我們投資的公司都這麼說,你們可以這樣去放大:剛開始2—3家公司對你們最瞭解的VC,跟他們去深度談,談完之後停一段時間,得到回饋,真誠的回饋,通過你的投資人再去問細節是怎麼樣。

如果有動作你就停在這裡,如果沒有動作,你們覺得他們不感興趣,再往外延伸4—5家。平常交流不夠多的,再加上戰投的,這幾家談完之後再等一等,搜集回饋跟他們打交道,不能一下子全見,這樣子是非常不靠譜的,會把自己的案子談濫掉。這個過程要非常非常的嚴謹,你不能指望任何的人幫你做你的工作。

有一些創始人說,你幫我去找幾個,你幫我去溝通,或者我交給下面的人,靈魂人物要在融資花80%的時間,直到你拿到錢再回歸。如果說這段時間影響了我的產品反覆運算,影響了我的用戶增長,沒辦法,錢是天大的事情。

今天如果我說的所有東西你們都記不住,融資這方面,馬上嚴謹,我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的判斷。像走臺階一樣,跑幾個臺階,剛開始跑兩三個臺階,然後反思一下,看看有沒有結果,再往前跑三五個臺階,再停頓一下,反思一下,不要把自己給談濫了。

4創業者該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最後想花一點時間,聊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這個方面,我自信比很多人都做得好。

我覺得這個話題蠻關鍵的,是今天最重要的話題。對每個人來說,沒有健康的身體,談何職場上的輝煌,根本談不了了。

你今天看任何行業的大佬們,都是一個自然篩選過程。最頂尖的那些人身體都比較好,抗壓能力比較強,工作節奏都是其他人覺得比較奇葩,不能理解的,比如馬雲、李彥宏、劉強東。這是一個自然篩選的過程。可能有些人的能量,做的事情不比他們弱,但身體的原因或者節奏的原因跟不上。

我的工作極限差不多一個月,如果不出去我就覺得工作效率直線下降。當然每個人情況和條件都不一樣。但我自己覺得一定要爭取時間,一定要爭取平衡。每個人都有自己降壓的方式。

我是摩托車、徒步、看書、看碟,稍微宅一點。對我來說有很大的作用。

我工作和生活的切換非常無縫。比如說出去十幾天,騎摩托車回來,半天之內進入工作狀態,過了一兩天覺得之前出去的事情發生在十年前,根本是很遙遠的事,可以專注工作。

我的工作從九點半、十點開始,可以工作到晚上一點、兩點。非常高效,我在工作的時候會儘量避免在外面出行,我沒任何飯局和聚會、社交。

我不習慣跟太多人交流。我自己工作外面的群大概是三到四個。到我們這個年齡都在拼命透支自己的健康,大多數人不是為了絕對值財富的積累,更多是成就感。真的想做一點事,是不容易的。

在健康方面為了自己和家庭,為了公司的員工,你們都是掌舵手,每個人都是每一艘船的船長,在這方面還是要注意的,要有意識去調整。

我甚至跟我的同事在公司討論,是不是辦公室變成站著工作,這在美國很流行。我現在只要有機會,就走一走,不要在辦公室和酒店,哪怕是去樓下轉兩圈走走路也好。我覺得多走路很重要,這也是一種運動。

另外,飲食角度,我永遠都吃到七成飽就停筷。中飯之後留20到40分鐘午睡,充電。給我睡20分鐘是新的開始,我剛才從天安門過來開另外一個會,在車上跟我的同事說,我睡一會兒,要不然會犯困。

很多東西最難的是意識。你去看行業裡面所有牛逼的人,剛才我們說的馬化騰、馬雲、劉強東,再往下層說58的姚勁波,去看傅盛,一天到晚打了雞血一樣。從早到晚保持活力和鬥志,這個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如果他們有一切,但沒身體健康,今天也到不了這個位置。

很多時候是意識,怪不了別人。不能說工作太忙,節奏太快,沒有辦法。

這是扯淡的。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怎麼找到一個平衡,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也不需要過度的鍛煉。好像每週兩三天,你的心律達到一定的頻率,二三十分鐘就夠了。

我認為,無法生活好的人,其實長遠沒法做大事。

如需轉載請留言後臺,違者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