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古代文字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 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下面以”十二生肖“為例展示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及特點: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 形聲字只占20%。

金文(鐘鼎文):殷代圖像金文, 先秦稱銅為金, 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 與甲骨文相比, 金文象形程度更高, 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 使形象生動逼真, 渾厚自然。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 金文筆道肥粗, 彎筆多, 團塊多。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 其銘文共32行, 497字, 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後期, 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 他別創新體, 以趨簡便。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 故世稱"籀文"。 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 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

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 字形結構趨向整齊, 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 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 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 由大篆簡化而成。 又名玉筋篆, 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

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 筆勢勻圓整齊, 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 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 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 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 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 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 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劃, 從無角變成有角。

漢代, 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 而後今草, 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 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 草書, 又稱破草、今草, 由篆書、八分、章草,

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 草書本於章草, 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 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 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 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 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 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總之: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總之: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