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爸爸去哪兒》為何要讓萌娃體驗皮影?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一上線,

引得一大票“姨母”母愛氾濫。

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開播以來,

到過的地方都會火起來,

特別是節目中融入的一些傳統文化元素,

與綜藝無縫銜接後, 重新受到大家的關注,

這其中就有皮影。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

寶貝和爸爸一起體驗了平江皮影戲。

第五季中, 在山西介休張壁古堡

萌娃們又一次感受了皮影戲。

2006年, 陝西華縣皮影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 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口訴說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 它被很多人認為是現代影視藝術的始祖。

在沒有電影電視之前, 皮影是娛樂大眾的土電影, 凝聚了老一輩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它更是一種神秘、複雜的藝術形式, 包含雕刻、製作、展示、表演等許多環節。

猴王出巡

秦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宮腔……由於唱腔表演的不同, 對皮影形象要求也不同, 從而形成不同的皮影雕刻藝術特色。

以尺寸來講, 華縣皮影的人物高度為30釐米,

關中西路的皮影人物高度約40釐米。 而四川的皮影人物高度約60釐米、北京西路的皮影人物高度約50釐米、甘肅皮影人物高度約42釐米、山西皮影約56釐米。 只有北京東路、冀東、河北、灤州皮影在40釐米以下。

皮影的製作程式, 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8大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

是一門繁複精細的手藝。

為了適應幕影表現形式, 皮影的造型藝術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 融合了剪紙、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寺院壁畫等表現手法與造型風格, 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

為什麼皮影的藝術造型只看得到側面?這與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民間剪紙在空間的表達上,既不遵循西方傳統的焦點透視,也不效法文人畫傳統中“移步換景”式的散點透視,而是以中國本原造型觀念為基礎的“感知空間”。剪紙在表現多個人物的場景時,人物大多要平面展開,互不遮擋。這樣的表現方式在皮影的造型中也有所運用。

皮影起源於2000多年前。相傳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齊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畫像,晚上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帳中遠遠望去,李夫人搖曳生姿,栩栩如生。這個載入《漢書》是故事,也能看出皮影與剪紙的淵源。

此外,以側面來刻畫人物,還可以突出臉部的表情和四肢動態,從而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個性,達到更佳的表演效果。

馬明王

皮影的人物造型,有鮮明的戲劇特色。以華縣皮影為例,中國戲曲的生、旦、淨、醜等角色特徵,都有具體的提現。

其中生、旦以陰刻側影表現出俊美秀麗的神態。生多以濃眉、大眼、高鼻、官帽、狀元袍、厚底靴為標誌,表現出中國戲曲的男性審美特徵。旦的面部特徵是鳳眼、柳眉、桃花臉、花簪、高鼻、小口、圓頜、耳環、髻發,誇張而不失神態,變化而增加形象的力度。

天官賜福

在表現旦角影人時,需刀法細膩,線條輕柔婉轉,圖飾多用明刀暗線,以精雕細刻的梅花、萬字、雪花、菊蘭、竹葉形來折射出旦角悠閒文雅的神情。

旦角細脖高領美人肩,大臂緊湊、小臂寬袖,搖擺變化,表現走動時的輕盈自如,以適應戲曲演出的誇張。加之蘭花指翻動,表現出仕女的窈窕姿態。尤其輕盈的小腳,似三寸金蓮。鳳眼高挑、玉手拈花、身影如波,由此,可以從皮影旦角的形象看出中國民間對女性審美的基本要求。

皮影表演熱鬧非凡,其背後表演的手藝人們,可謂是個個身懷絕技。

皮影表演由“唱念”“做打”兩部分組成,“前聲”“簽手”“後槽”“上檔”“下檔”5人角色有嚴格的分工。除了“簽手”外,其他4人需要掌握16件樂器。

“前聲”負責“唱、念”;要求既說又唱,集生、旦、淨、醜於一身,要具備彈、唱、敲、打等多方面才能,主要樂器是月琴。“前聲”常常是一個皮影戲班的班長。

“簽手”又叫“燈底下”,以挑操影人的動作為主,配合前聲“唱、念”及音響效果。“簽手”的主要任務是“做打”。“看”皮影戲主要是看“簽手”的手功表演技巧。“簽手”挑簽皮影人物的杆子是用細竹簽做的,一般人物需3根竹簽,根據人物位置稱頭簽、手簽、足簽。有時動作較少的影人,也有2根或1根竹簽的情況。

如果戲中有3個人物上場,“簽手”的雙手最多時就要掌握9根竹簽,有時還要兼顧音響效果,如擊案、跺腳,使皮影戲進入高潮。

無論是橫刀勒馬的將軍,還是呼風喚雨的神仙,也不論是含情脈脈的閨秀,還是文質彬彬的書生,“簽手”通過一雙手,巧妙地運用高超的挑簽技藝,展示出戲劇人物的心理和動作,把影人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星相聚

“後槽”也叫“打後臺”,坐在簽手的後側,主要操作鉤鑼、碗碗、梆子、勾鑼、戰鑼、寅鑼,掌握唱腔節拍性伴奏。

“上襠”即拉二弦子,主司閃子(鈸)、嗩呐、長號。兼答“岔子話”,即與“前聲”配腔。

青獅

“下襠”則坐在台口右側,拉板胡,根據演出劇情要求,提前安裝整理皮影,按先後順序掛好上場皮影,有時還要協助簽手上、下場等。演出完後,負責收拾整理皮影人物,裝箱保管。

上臺演出時,5人聯手,同心默契,與觀眾一起隨著劇情同喜同悲。一出出人間的悲歡離合,演映於影人身上,似夢又似乎真。

如今的皮影雖依然留存在民間,但其演出功能已逐漸褪去,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工藝品、裝飾品被收藏,著實遺憾。希望多種形式的傳播,能為皮影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術帶來新的生機。

本文部分內容摘編自

《華縣皮影》《活態的紙文明》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為什麼皮影的藝術造型只看得到側面?這與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民間剪紙在空間的表達上,既不遵循西方傳統的焦點透視,也不效法文人畫傳統中“移步換景”式的散點透視,而是以中國本原造型觀念為基礎的“感知空間”。剪紙在表現多個人物的場景時,人物大多要平面展開,互不遮擋。這樣的表現方式在皮影的造型中也有所運用。

皮影起源於2000多年前。相傳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齊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畫像,晚上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帳中遠遠望去,李夫人搖曳生姿,栩栩如生。這個載入《漢書》是故事,也能看出皮影與剪紙的淵源。

此外,以側面來刻畫人物,還可以突出臉部的表情和四肢動態,從而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個性,達到更佳的表演效果。

馬明王

皮影的人物造型,有鮮明的戲劇特色。以華縣皮影為例,中國戲曲的生、旦、淨、醜等角色特徵,都有具體的提現。

其中生、旦以陰刻側影表現出俊美秀麗的神態。生多以濃眉、大眼、高鼻、官帽、狀元袍、厚底靴為標誌,表現出中國戲曲的男性審美特徵。旦的面部特徵是鳳眼、柳眉、桃花臉、花簪、高鼻、小口、圓頜、耳環、髻發,誇張而不失神態,變化而增加形象的力度。

天官賜福

在表現旦角影人時,需刀法細膩,線條輕柔婉轉,圖飾多用明刀暗線,以精雕細刻的梅花、萬字、雪花、菊蘭、竹葉形來折射出旦角悠閒文雅的神情。

旦角細脖高領美人肩,大臂緊湊、小臂寬袖,搖擺變化,表現走動時的輕盈自如,以適應戲曲演出的誇張。加之蘭花指翻動,表現出仕女的窈窕姿態。尤其輕盈的小腳,似三寸金蓮。鳳眼高挑、玉手拈花、身影如波,由此,可以從皮影旦角的形象看出中國民間對女性審美的基本要求。

皮影表演熱鬧非凡,其背後表演的手藝人們,可謂是個個身懷絕技。

皮影表演由“唱念”“做打”兩部分組成,“前聲”“簽手”“後槽”“上檔”“下檔”5人角色有嚴格的分工。除了“簽手”外,其他4人需要掌握16件樂器。

“前聲”負責“唱、念”;要求既說又唱,集生、旦、淨、醜於一身,要具備彈、唱、敲、打等多方面才能,主要樂器是月琴。“前聲”常常是一個皮影戲班的班長。

“簽手”又叫“燈底下”,以挑操影人的動作為主,配合前聲“唱、念”及音響效果。“簽手”的主要任務是“做打”。“看”皮影戲主要是看“簽手”的手功表演技巧。“簽手”挑簽皮影人物的杆子是用細竹簽做的,一般人物需3根竹簽,根據人物位置稱頭簽、手簽、足簽。有時動作較少的影人,也有2根或1根竹簽的情況。

如果戲中有3個人物上場,“簽手”的雙手最多時就要掌握9根竹簽,有時還要兼顧音響效果,如擊案、跺腳,使皮影戲進入高潮。

無論是橫刀勒馬的將軍,還是呼風喚雨的神仙,也不論是含情脈脈的閨秀,還是文質彬彬的書生,“簽手”通過一雙手,巧妙地運用高超的挑簽技藝,展示出戲劇人物的心理和動作,把影人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星相聚

“後槽”也叫“打後臺”,坐在簽手的後側,主要操作鉤鑼、碗碗、梆子、勾鑼、戰鑼、寅鑼,掌握唱腔節拍性伴奏。

“上襠”即拉二弦子,主司閃子(鈸)、嗩呐、長號。兼答“岔子話”,即與“前聲”配腔。

青獅

“下襠”則坐在台口右側,拉板胡,根據演出劇情要求,提前安裝整理皮影,按先後順序掛好上場皮影,有時還要協助簽手上、下場等。演出完後,負責收拾整理皮影人物,裝箱保管。

上臺演出時,5人聯手,同心默契,與觀眾一起隨著劇情同喜同悲。一出出人間的悲歡離合,演映於影人身上,似夢又似乎真。

如今的皮影雖依然留存在民間,但其演出功能已逐漸褪去,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工藝品、裝飾品被收藏,著實遺憾。希望多種形式的傳播,能為皮影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術帶來新的生機。

本文部分內容摘編自

《華縣皮影》《活態的紙文明》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