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銅鏡銘文的書法價值:堪稱一部中國文字演變史

銅鏡銘文最值得驕傲的是它在書法方面的價值。 秦代及西漢初年的銅鏡, 其銘文真實地記錄了秦代小篆的標準書體, 如“見日之光, 所言必當”, “思君何傷”, “長毋相忘”。 這些銘文書體規範, 溫雅俊美, 設計大方, 構圖不俗, 若非秦漢文士直接參加創作, 是斷不會有這樣成果的。 我們可視這些小篆書法是秦代“書同文”的遺跡。 秦篆除《嶧山碑》《泰山碑》《琅邪台碑刻》等少數碑刻外, 社會流傳很少, 銅鏡能得以再現, 十分可貴, 可惜時下人們並不認識。

漢代-草葉紋鏡

銅鏡的銘文可稱是一部中國文字的演變史, 以漢代最為典型。 銘文入鏡以漢代為最, 如把漢鏡銘文編匯成典, 那將是文化方面一大盛事。 漢鏡銘文的觀賞性、大眾性、實用性、普及性、多樣性, 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字遺存, 可惜對此人們缺乏研究。 漢鏡的銘文除了記錄對人的思想意蘊和社會風貌之外,

從文字角度來看, 它真實地記錄了文字的演化過程。 這個演化過程, 與漢代歷史與漢鏡的分期是一致的。 漢鏡的書體可分為如下幾個演化步驟:

一是標準秦篆。 散見於四字或八字的“毋忘銘鏡”, 八字或十二、十六字的草葉紋鏡, 也包括雙圈銘文鏡。 這些銅鏡大致流行於秦代及西漢初期。 文字工整, 意蘊溫雅, 書體規範, 與秦篆相同, 是秦代“書同文”的結果。

宋鏡鏡銘:造化無私處處春

二是變體篆書。 這類銘文基本結體為篆書, 但由於鑄作等原因, 文字中出現嚴重的簡化、減筆、通假、缺漏等現象, 致使文字變形, 改篆書的長方結構為正方結構, 但未改變篆書的結體。 可見於典型的日光銘鏡、昭明銘鏡、銅華銘鏡、清白銘鏡等, 流行於西漢中晚期。 文字結構有兩種, 早期為圓潤自由的書寫體, 漏字較少, 以圓筆為主;較晚的則是方正銳角, 帶有印刷體韻味, 以方筆為主, 曾被稱為象腳文。 漏字現象普遍。

漢代-方枚神獸人物鏡

三是美體篆書。 懸針體、鳥蟲體鏡銘, 可稱之為是篆書的美術書體, 是銅鏡在鑄作時極度美化的結果, 也是篆書地位下降的結果。 當高浮雕的銅鏡出現後, 銘文不再成為主要紋飾, 於是趨於美化變形。 銘文雖然與以往相同, 但往往只用半句, 甚至是幾個字。 此銘文見於東漢早中期之高浮雕的龍虎鏡、內連弧之四字吉語銘鏡及人物神獸鏡。

四是篆意隸書。 新莽及東漢早期, 隸書登上了銅鏡舞臺, 但銘文仍保留著濃重的篆意。 主要出現在博局鏡、龍虎鏡的銘文, 多為七言韻語, 書體成扁勢, 但隸書銘文從沒有出現過典型的蠶頭燕尾波折。

漢鏡銘文:皎如明月

五是印銘書體。 漢印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文化瑰寶,極具中國特色,至今仍為印家迫尋效仿之典範。漢代銅鏡早已吸收了這一藝術營養,以印為飾,篆書入銘。這種被稱為方枚神獸人物鏡上,其鏡邊內側鑄成印紋,繞鏡排布。有一字一印者,有四字一印者,鑄作文字精美清晰,是漢鏡製作的技術標誌。印銘皆以四言韻語,用時行的篆書體,簡易通俗,十分規範。此印銘書體流行於東漢中期及魏晉時江浙鑄制的銅鏡。

漢代-神獸人物鏡

上述五種鏡銘可視為是漢鏡文字流行的先後脈絡,其走向是由篆書向隸書的過渡。但直至晉代,銅鏡從未出現過楷銘,儘管楷書這時已在社會流行。這說明鏡銘之文字是處於被動接受的。楷書入鏡首見於隋代,其銘之文字的壯麗、書法的規範、鑄作的精美,都不亞於漢鏡。楷銘是隋鏡的一大特點和一個重要成果。這說明楷書自晉代形成後,至隋代已十分成熟,為唐代楷書奠定了基石。

漢印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文化瑰寶,極具中國特色,至今仍為印家迫尋效仿之典範。漢代銅鏡早已吸收了這一藝術營養,以印為飾,篆書入銘。這種被稱為方枚神獸人物鏡上,其鏡邊內側鑄成印紋,繞鏡排布。有一字一印者,有四字一印者,鑄作文字精美清晰,是漢鏡製作的技術標誌。印銘皆以四言韻語,用時行的篆書體,簡易通俗,十分規範。此印銘書體流行於東漢中期及魏晉時江浙鑄制的銅鏡。

漢代-神獸人物鏡

上述五種鏡銘可視為是漢鏡文字流行的先後脈絡,其走向是由篆書向隸書的過渡。但直至晉代,銅鏡從未出現過楷銘,儘管楷書這時已在社會流行。這說明鏡銘之文字是處於被動接受的。楷書入鏡首見於隋代,其銘之文字的壯麗、書法的規範、鑄作的精美,都不亞於漢鏡。楷銘是隋鏡的一大特點和一個重要成果。這說明楷書自晉代形成後,至隋代已十分成熟,為唐代楷書奠定了基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