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愛搞破壞”背後的秘密!

破壞力中蘊潛力

“搞破壞”是孩子最熱衷, 家長最頭疼的活動之一。 我們通常只看到那些“破壞”行為的消極面, 卻很少看到其積極的一面,

或者在孩子的破壞”行為不斷升級時, 因按耐不住性子而爆發, 帶來更多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那麼熱衷於“搞破壞”, 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呢?

別急著說“No”:請理解他的“破壞行為”

寶寶的“破壞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兩種。 1~2歲寶寶因為手眼腦協調能力發展不完全, 分析判斷能力比較欠缺, 對時間、空間距離、物體重量體積等估計不準確, 其破壞行為更多的屬於“無意破壞”。 隨著寶寶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 他開始出現一些“有意破壞”的行為。 如寶寶將積木搭起來, 父母正在稱讚他, 而他自己也正自鳴得意地拍手叫好的同時, 就可能突然把疊高的積木推倒, 並因此開心地大笑起來。

大多數情況下, 寶寶的破壞行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現。

比如, 玩具汽車裡面長得什麼樣?是什麼讓它轉動起來的?如果把軲轆拆下來, 玩具汽車還會跑嗎?面對玩具, 或者其他感興趣的事物, 他的腦子裡總是裝滿了各種新奇的念頭。 這些念頭一經產生, 他就會毫不猶豫付諸行動, 將玩具汽車拆開看看, 把玩具汽車的軲轆卸下來試試。 於是, 寶寶的破壞行為便產生了。 寶寶的破壞行為是他好奇心大長, 並嘗試以他自己的方式來探究環境奧秘的體現。

既然如此, 打壓寶寶的“破壞行為”可能反而是逆其成長需求而動的方式, 不如放手, 允許他在我們能接受的範圍內以類似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當然, 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 作為家長, 我們是需要給予約束的。

“破壞行為”背後的秘密:能有效提升寶寶智商

某些“破壞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比如, 對寶寶來說, 玩具就是用來破壞的, 因此, 讓寶寶在玩玩具時儘量隨意玩耍, 甚至允許他們拆裝玩具或是將玩具搞壞都有利於提高寶寶的智商。 因為這些破壞行為可以滿足寶寶的好奇心,

讓他們對玩具的內部結構、各部件的作用、各部件如何配合行使各種功能有更多的瞭解。 同時, 鼓勵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玩玩具, 對拓展寶寶的思維也很有好處, 尤其對他們創新能力、想像力的培養有著非凡的意義。 當然, 在玩具被破壞之後, 我們還可以引導他拼回去, 或者利用這些拆卸下來的部件, 發揮孩子的想像力拼裝出新的玩具。 這樣一來, 他的破壞行為就拐了一個彎, 轉化成一個促進孩子發展的契機。

給寶寶一片破壞的天空

1) 理解寶寶的破壞行為

當發現寶寶的破壞行為時, 不要輕易地責備甚至懲罰寶寶。 如果有條件, 最好給寶寶提供一些廉價、安全的玩具, 供寶寶拆卸玩耍, 滿足他好奇的天性。

積木和拼插玩具是滿足寶寶好奇天性的極好道具, 用拼插玩具組裝成各種模型, 給寶寶拆卸的機會, 然後再鼓勵他將拆卸的模型重新拼裝起來。 一些可以用來敲敲打打的玩具, 如小鼓、捶打玩具等, 也可以化解寶寶喜歡敲敲打打的“破壞”天性。

2) 提供機會讓寶寶釋放破壞欲望

當父母修理電器、傢俱或其他物品時, 讓寶寶一旁觀察,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 給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 滿足他想要瞭解新事物的好奇心。 如父母沒機會拆卸這些讓寶寶好奇的物品, 帶寶寶去生產物品的廠家或修理部參觀, 讓寶寶通過參觀瞭解有關這些物品的結構、功能及如何運轉的一些知識。

3) 為寶寶提供獲取知識的途徑

給寶寶買一些介紹這些知識的光碟、圖書以及模擬模型,或者帶寶寶去科技館等地方參觀,讓他通過這些媒介獲得相關的知識,滿足他的好奇心。

4) 給寶寶機會“解剖”自然

帶寶寶走進大自然,和寶寶一道解剖植物的花、莖、果實,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脈絡紋理等,用那些更加安全、有趣的事物來吸引寶寶的好奇心,讓寶寶的破壞行為偃旗息鼓,並轉化為更加科學的探索行為。

5) 防止寶寶不必要的破壞行為

父母做家務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可以讓寶寶跟著一起做,這樣既可以滿足他的好奇心,也可以防止他搞破壞。比如,寶寶對媽媽炒菜十分好奇,那麼炒菜的時候,媽媽可以給寶寶搭一條凳子,讓寶寶站在媽媽旁邊,再扶著他的小手翻炒。為了防止熱油傷到寶寶,媽媽可以給寶寶的小手戴上手套,給寶寶的小腦袋套上小頭盔。如果寶寶對家裡的盆栽植物發生興趣,媽媽也可以讓寶寶幫著澆水、鬆土等等。

特別推薦:可供寶寶大肆破壞的好東西

可供寶寶大肆破壞的東西很多,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寶寶提供。比如廢舊的報刊可以用來撕扯、揉搓、泡在水盆裡化成紙漿,用這些紙屑、紙團或者紙漿,還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遊戲——紙漿可以沾在別的物品上,幹了之後就會變成很有意思的雕塑。紙屑不僅可以粘貼到別的東西上面,還可以用來玩靜電的遊戲,讓寶寶對科學探索活動產生興趣。只要我們有心,總是能利用家裡各種廢舊物品滿足寶寶的“破壞”需求,讓他的“破壞行為”變得更有意義。

寶寶破壞行為發展進程

0~1歲:從他能抓東西那天起,他就開始扔東西。如果媽媽給他一本書、一張紙,他會毫不領情地將它撕個稀巴爛。

1~2歲:“破壞”不是故意為之,但如果在遊戲過程中不小心砸破東西,他會因為感到非常有趣而反復去做。

2~3歲:他總是這裡摸摸,那裡敲敲,不是碎了杯子就是打了碗碟。只要他看到的東西,就會想方設法抓來看看、敲敲、再摔一摔,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3歲以上:他有了更多的為什麼,對於一些不理解的東西,他總是滿懷熱情地想要探個究竟。他喜歡拆卸物品,改變物品原有的形狀,導致更多的有意破壞行為。

3) 為寶寶提供獲取知識的途徑

給寶寶買一些介紹這些知識的光碟、圖書以及模擬模型,或者帶寶寶去科技館等地方參觀,讓他通過這些媒介獲得相關的知識,滿足他的好奇心。

4) 給寶寶機會“解剖”自然

帶寶寶走進大自然,和寶寶一道解剖植物的花、莖、果實,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脈絡紋理等,用那些更加安全、有趣的事物來吸引寶寶的好奇心,讓寶寶的破壞行為偃旗息鼓,並轉化為更加科學的探索行為。

5) 防止寶寶不必要的破壞行為

父母做家務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可以讓寶寶跟著一起做,這樣既可以滿足他的好奇心,也可以防止他搞破壞。比如,寶寶對媽媽炒菜十分好奇,那麼炒菜的時候,媽媽可以給寶寶搭一條凳子,讓寶寶站在媽媽旁邊,再扶著他的小手翻炒。為了防止熱油傷到寶寶,媽媽可以給寶寶的小手戴上手套,給寶寶的小腦袋套上小頭盔。如果寶寶對家裡的盆栽植物發生興趣,媽媽也可以讓寶寶幫著澆水、鬆土等等。

特別推薦:可供寶寶大肆破壞的好東西

可供寶寶大肆破壞的東西很多,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寶寶提供。比如廢舊的報刊可以用來撕扯、揉搓、泡在水盆裡化成紙漿,用這些紙屑、紙團或者紙漿,還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遊戲——紙漿可以沾在別的物品上,幹了之後就會變成很有意思的雕塑。紙屑不僅可以粘貼到別的東西上面,還可以用來玩靜電的遊戲,讓寶寶對科學探索活動產生興趣。只要我們有心,總是能利用家裡各種廢舊物品滿足寶寶的“破壞”需求,讓他的“破壞行為”變得更有意義。

寶寶破壞行為發展進程

0~1歲:從他能抓東西那天起,他就開始扔東西。如果媽媽給他一本書、一張紙,他會毫不領情地將它撕個稀巴爛。

1~2歲:“破壞”不是故意為之,但如果在遊戲過程中不小心砸破東西,他會因為感到非常有趣而反復去做。

2~3歲:他總是這裡摸摸,那裡敲敲,不是碎了杯子就是打了碗碟。只要他看到的東西,就會想方設法抓來看看、敲敲、再摔一摔,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3歲以上:他有了更多的為什麼,對於一些不理解的東西,他總是滿懷熱情地想要探個究竟。他喜歡拆卸物品,改變物品原有的形狀,導致更多的有意破壞行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