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才20幾歲,就過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今年年初, 一部日劇《東京女子圖鑒 》成功的刷屏了職場白領們的朋友圈, 大概是因為在劇裡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看見了不甘平凡去大城市尋找自我的影子, 劇中的幾位女主角可以算得上東京漂, 你究竟要在哪裡, 以何種方式生活?這個世界有努力前進, 不斷進步的人, 也有安於現狀, 過安穩生活的人, 對於前者來說, 未來, 就是不停的前進 !

看過一段話:有些人, 活了一輩子, 其實不過是認真過了一天, 其餘時間都在重複這一天而已, 也有人每天不重樣, 看似折騰, 卻活出了滋味。

遺憾的是, 大多數人都活成了前一種人。

第二天, 鬧鐘響起, 繼續重複和前一天同樣的事情。

他們抱怨生活千篇一律, 下一秒又告訴自己不安分的生活會有多危險;他們羡慕那些說走就走的人, 轉瞬又告訴自己外面不安全, 還是家裡好。

他們也曾認為自己很獨特, 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

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 做著千篇一律的事情。

大多數人都輸在了這裡。

千篇一律很容易, 難的是打破定義。

生活中, 大多數人都遵照著以下行為定式:

八點鐘吃飯, 約會穿正式衣服, 找女朋友要白富美, 男朋友要高富帥, 旅遊要去著名景點,

工作要步步遵循前人經驗。

對那些干預、打破這些規律的人, 他們橫加指責。

然而, 他們不知道的是:大多數人, 都輸在了千篇一律;恰恰是他們認為打破規律的人, 活出了不被定義的自己。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模式認識」, 指的是人們將事物分類定義並形成牢固的認知模式。

這個認識來源於巴甫洛夫的小狗實驗:巴先生搖鈴, 然後給小狗食物, 小狗得到食物會分泌唾液。 經過30次重複後, 單獨搖鈴的聲音刺激就可以使小狗流口水。

因為這時小狗在心裡已經形成了「鈴聲=食物」的認知, 換句話說小狗將鈴聲定義成食物。

這和生活中, 人們給人貼千篇一律的標籤是一樣的。

這人是"情歌王子", 那人是"夜店女王", 知識豐富的叫"百科全書",

長得好看的叫"吳彥祖", 美女都是"宅男殺手", 大叔都是"中老年婦女的偶像"。

大多數人也願意給自己貼上標籤, 嚴格按著標籤生活, 就像肖申克監獄中的囚犯, 最終活成了標籤要求的那個人。

作家斯蒂芬·金是標籤化社會的受害者, 他從小喜歡寫作,

不同於人們將寫作定義為溫柔的、溫暖的文字, 他喜歡吸血鬼、僵屍、盜墓者、活死人……

12歲時, 金寫了第一本小說恐怖小說《陷阱與鐘擺》, 校長責駡他明明有才華, 為什麼不寫小孩子應該看的溫暖故事呢, 反而寫這種垃圾東西, 白白糟蹋天分。

接下裡的二十年, 這句話成為金揮之不去的陰影。

直到妻子將他扔掉的《魔女嘉莉》的草稿寄到出版社並一夜成名後, 他才真正走出校長定義的「小說」。

之後,他創作了《它》《午夜行屍》《玉米田的孩子》《再死一次》等轟動一時的恐怖小說,並獲小說創作最高的榮譽「雨果獎」、「盧卡斯獎」以及「世界奇幻文學獎」;而他塑造的最成功也最得他本人喜歡的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有人說安迪就是金的化身。

千篇一律的人喜歡自我催眠。

亞瑟•叔本華曾說過:「我們在用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活成另一個人。」

生活中,常常有人告訴我們,「你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這樣做」、「不要這樣,大家都不會這樣」,這些人拿著自己認為的黃金定律無限制概念我們。

悲哀的是,大多數人接受了這些定律,自我催眠變成了「我應該……」,最終使自己變成芸芸大眾中的一員。

現在,電視上活躍著一群「流量偶像」:顏值高、年齡小、沒演技、愛賣萌……千篇一律,煩躁得讓人想關掉電視。

於是,再也沒有人說他們是「演員」。

胡歌曾經也是「流量偶像」的一員,後來他越來越感覺這種千篇一律的生活糟糕透了,在一次採訪中他說,自己用了八年,才從「流量偶像」的「泥沼」中爬出來。

胡歌坦言自己是這種千篇一律的「流量偶像」最早的受益者之一,那時他和現在一夜爆紅的小鮮肉一樣,享受過被眾人瘋狂愛慕的時光。那些愛慕,是他事業起步的基礎。

早些年他的作品幾乎都是那些飛來飛去的古裝偶像劇,並且還都留著厚厚的劉海——《仙劍奇俠傳》試妝時,為了掩飾他偏長的臉型,他的老闆蔡藝儂特意讓化妝師給他設計了這個髮型。這個造型伴隨了他很久,成了胡歌早期最鮮明的形象。

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千篇一律的演員裡面,你看不到自己。」

胡歌的第一次轉型是拍攝生活劇《苦咖啡》,這是第一次他拋棄了「李逍遙」般古裝大俠,成為寫實派演員。之後他拒絕了公司製作的熱播劇《步步驚心》,選擇在電影《辛亥革命》中客串出場僅幾分鐘的林覺民,之後是都市白領、康巴漢子、霸道總裁……

雖然不溫不火,但他想演的戲,終於演到了。

近幾年,胡歌的作品《琅琊榜》、《如夢之夢》、《生活啟示錄》獲得了成功,他說自己再也不是「飛來飛去」的李逍遙。

沒有人應該怎樣,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你要做的。

沒有人能要求你怎樣,除非你告訴自己你就是這樣。

你不願意給自己貼標籤,並淹沒在芸芸眾生中,就沒有人能強迫你這樣做。

千篇一律的人,一遍遍告訴自己,自己沒什麼不同,最後他們就真的沒什麼不同了。

敢於撕下自己的標籤,行為遵從自己本心,才能得到自我。

之後,他創作了《它》《午夜行屍》《玉米田的孩子》《再死一次》等轟動一時的恐怖小說,並獲小說創作最高的榮譽「雨果獎」、「盧卡斯獎」以及「世界奇幻文學獎」;而他塑造的最成功也最得他本人喜歡的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有人說安迪就是金的化身。

千篇一律的人喜歡自我催眠。

亞瑟•叔本華曾說過:「我們在用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活成另一個人。」

生活中,常常有人告訴我們,「你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這樣做」、「不要這樣,大家都不會這樣」,這些人拿著自己認為的黃金定律無限制概念我們。

悲哀的是,大多數人接受了這些定律,自我催眠變成了「我應該……」,最終使自己變成芸芸大眾中的一員。

現在,電視上活躍著一群「流量偶像」:顏值高、年齡小、沒演技、愛賣萌……千篇一律,煩躁得讓人想關掉電視。

於是,再也沒有人說他們是「演員」。

胡歌曾經也是「流量偶像」的一員,後來他越來越感覺這種千篇一律的生活糟糕透了,在一次採訪中他說,自己用了八年,才從「流量偶像」的「泥沼」中爬出來。

胡歌坦言自己是這種千篇一律的「流量偶像」最早的受益者之一,那時他和現在一夜爆紅的小鮮肉一樣,享受過被眾人瘋狂愛慕的時光。那些愛慕,是他事業起步的基礎。

早些年他的作品幾乎都是那些飛來飛去的古裝偶像劇,並且還都留著厚厚的劉海——《仙劍奇俠傳》試妝時,為了掩飾他偏長的臉型,他的老闆蔡藝儂特意讓化妝師給他設計了這個髮型。這個造型伴隨了他很久,成了胡歌早期最鮮明的形象。

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千篇一律的演員裡面,你看不到自己。」

胡歌的第一次轉型是拍攝生活劇《苦咖啡》,這是第一次他拋棄了「李逍遙」般古裝大俠,成為寫實派演員。之後他拒絕了公司製作的熱播劇《步步驚心》,選擇在電影《辛亥革命》中客串出場僅幾分鐘的林覺民,之後是都市白領、康巴漢子、霸道總裁……

雖然不溫不火,但他想演的戲,終於演到了。

近幾年,胡歌的作品《琅琊榜》、《如夢之夢》、《生活啟示錄》獲得了成功,他說自己再也不是「飛來飛去」的李逍遙。

沒有人應該怎樣,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你要做的。

沒有人能要求你怎樣,除非你告訴自己你就是這樣。

你不願意給自己貼標籤,並淹沒在芸芸眾生中,就沒有人能強迫你這樣做。

千篇一律的人,一遍遍告訴自己,自己沒什麼不同,最後他們就真的沒什麼不同了。

敢於撕下自己的標籤,行為遵從自己本心,才能得到自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