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上海舉辦系列活動紀念範瑞娟,91歲王文娟寫文追念好姐妹

2017年2月17日中午時分, 一代越劇宗師範瑞娟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清明時節, 一場為期10天的紀念活動在上海展開。 3月31日和4月1日, 雲集了九代范派藝術傳人的《風·范》——越劇宗師範瑞娟紀念演出在上海大劇院舉行。 有70餘人參與的追思會也於4月2日上海文藝會堂隆重舉行。 此後幾天, 範派經典劇碼(《李娃傳》《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還會在天蟾逸夫舞臺進行連續展演。

此次系列活動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影視廣播管理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家協會指導,

上海越劇院、SMG藝術人文公益媒體群主辦,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協辦。

《風·范》范瑞娟紀念演出劇照

九代范派弟子同堂, 梳理經典唱段緬懷越劇大師

作為越劇表演藝術一代宗師, 范瑞娟在大量的舞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創造了個性鮮明、魅力恒久的范派小生藝術, 成為越劇眾多流派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得知先生逝世消息後, 上海越劇院第一時間將文藝界、越劇界同仁聚在一起, 舉辦紀念演出及追思會。 一面“傳播”——向觀眾展示“范派”藝術的風采和先生高風亮節的藝德人品, 一面“積聚”——將先生留下的寶貴財富加以歸納吸收, 以便代代相傳。

在上海大劇院的兩場紀念演出, 聚集全國各大越劇團的九代范派弟子, 演出中最年長的學生包括82歲的邵文娟和78歲的史濟華, 很多已經定居海外的弟子, 特地從國外趕來上海參與演出。 九代同堂, 通過演繹範瑞娟的經典唱段緬懷恩師, 寄託哀思。

整台演出梳理回顧了範瑞娟一生最重要的劇碼和唱段,

以“夢”為貫穿, 通過八個板塊, 展現了範瑞娟的人生之路和藝術生涯。 從浙江嵊縣的小科班到上海的大舞臺、從舊社會的小演員到新時代的一代越劇宗師, 觀眾通過眾多范派經典片段, 瞭解了範瑞娟一次次的藝術創造和突破, 以及她一生的藝術成就。

范瑞娟的學生吳鳳花感慨說:“我覺得這場演出最好的呈現就是, 我們越劇範派的藝術有這麼多劇碼, 這一次做了比較完整的梳理和較完美的呈現, 有些唱段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真的好像又補上了一課。 作為一個範派的中生代的弟子, 我會繼續學我們範派的經典劇碼, 努力傳承好範派藝術。 ”

而除了九代范派弟子, 越劇界的明星們幾乎悉數到場, 王志萍、方亞芬、吳素英、陳穎、單仰萍、趙志剛、錢惠麗、陶琪等都用自己的演唱,

向范老師致以追思。

演出最後, “往事如煙吹不走, 藝海無涯苦作舟;天若有情天亦老, 借得越歌酬知友”, 在范瑞娟生前留下的錄音聲中, 所有九代范派弟子一起上臺, 向恩師鞠躬, 台下臺下一片動容, 舞臺上揮淚一片, 而台下也有很多觀眾紅了眼眶。

《風·范》范瑞娟紀念演出劇照

文藝大家和師生親友, 深情追思範瑞娟往事

在紀念演出上, 除了範派經典片段的表演, 上海各界文藝大家對範瑞娟生前點滴往事的動情追憶, 也成為晚會上最讓人動容的部分。

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在越劇院學館擔任身訓老師, “范老師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謙虛、真誠。 每次見面, 她都會激動地握著我的手叫我‘老師’, 說:‘向昆曲學習、向昆曲學習。 ’其實, 我在越劇院學館當老師的時候, 有一段時間很消沉, 覺得這輩子就這樣了, 再也沒有機會唱昆曲了。 但就是那時候, 我經常聽到范老師她們在浴室裡練唱、抓住一切機會練功。 同樣作為一名女小生,在范老師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後來又回到了昆曲舞臺,唱到了今天,要感謝范老師,感謝那些越劇前輩們。”

因為電影《祥林嫂》中“賀老六”為觀眾熟知的史濟華,這一次特地從海外趕回上海,今年78歲的他回憶說,“我記得在1986年,也是這樣一個春天,我們去北京演出,演出結束後袁雪芬院長帶領我們一起去拜訪鄧穎超同志。當介紹到我就是電影《祥林嫂》裡的賀老六時,鄧穎超同志風趣地對我說:你是‘賀小六’,你的老師範瑞娟是‘賀老六’,要虛心向范老師學習。我的老師是個女小生,但是她卻培養了許多男小生,推動了越劇的男女合演。我今年也70多歲了,之所以今天在臺上還翻得動,也要感謝老師的教導。范老師對於藝術,她從來都是一絲不苟的。但是生活中,她卻是一個大大咧咧、很迷糊的人。我想正是她生活的簡單,才有了藝術上的精彩。”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舞臺上動情地回憶說:“我是一名京劇演員,我第一次看范瑞娟先生的戲,是在上世紀50年代,看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那時候我還是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今年,我已經77歲了。一眨眼,已經60多年過去了。然而,少年時代的看戲記憶,依舊如此鮮活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因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而廣為人知的作曲家何占豪曾經也是一名越劇工作者。“我出生在浙江,從小就是聽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長大的,也就是在那迷人的旋律中,我認識了范瑞娟老師,並且為她癡迷。正因為如此,我在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過程中,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越劇生動的形象,是范老師精湛的藝術表演。我曾經說過,所有獻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掌聲,也是獻給越劇的。今天,站在這裡,我更想說,作為一名喝著越劇奶水長大的音樂人,我更應該把感恩的掌聲獻給越劇、獻給范老師。”

而當晚最讓人動容的則是范瑞娟弟弟范志興平實卻感人的講述,他回憶說,“我3歲喪母,家裡全靠姐姐在上海唱戲的收入接濟。9歲那年我來到上海,之後和大姐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後來到北京上大學,大姐還每月給我寄生活費。所以大姐對我來說,真的是‘長姐如母’。大姐是一個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她也不認識什麼簡譜、五線譜,可是,她卻創造了越劇的基本腔‘弦下腔’,演繹塑造了那麼多經典人物。我想說:大姐,你是為越劇而生的!”全場觀眾隨之掌聲如雷。

《風·范》范瑞娟紀念演出劇照

91歲王文娟寫信給好姐妹: 瑞娟姐,你怎麼就走了呢

就在演出的第二天,上海市劇協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為隆重舉辦了範瑞娟追思會,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范派弟子和藝術家及專家代表雲集一堂,和范瑞娟家屬及忠實觀眾一起,回顧了這位越劇表演藝術家高風亮節、淡泊名利的藝德人品,對藝術事業的孜孜以求的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藝術品質。

追思會上,很多範瑞娟的弟子親友都在發言時忍不住悲傷,灑淚回憶往事。

而和範瑞娟相識相知了一輩子的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91歲高齡的她特地提筆寫了一封短信,文中姐妹深情的回憶,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王文娟寫道:“瑞娟姐,你怎麼就走了呢?我和你相識相知已有七八十年,我們情同手足,又是志同道合的舞臺姐妹。我們兩人都出生在浙江嵊州,兩家相距十裡路,你的爸爸和我的爸爸也是好朋友,可以說我們兩家是世交。

“我和你十幾歲時一起在上海,我老師的劇團裡,我們同桌吃飯,一同練功。經常你幫我洗頭我幫你洗頭,就連買一包五分錢的蘿蔔乾也是兩個人一起吃。當時你攻小生我攻花旦。幾十年來,不管我們是在一個團還是在一個院兩個團,我們都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還同台演出過踏傘,書房會等戲,這一切回憶起來就像昨天剛剛發生。

“可是今天,瑞娟姐,你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越劇表演藝術家,你為人處事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厚老實,從來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你熱愛越劇事業,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練唱練功和塑造人物上,經常練得滿頭大汗。你的戲品也正如你的人品,你以扎實的專業功底,成功塑造了一個個質樸純真栩栩如生的舞臺和銀幕形象,並樹立了獨樹一幟的範派藝術,為廣大觀眾喜愛。同時你還培養一批出色的范派接班人才,為越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一次我去華東院看你,見到我你總是非常高興,拉著我的手問長問短。照顧你的阿姨問你,你不是常常想文娟嗎?你說是的,今天她終於來了,我們十一二歲就在一起。你還關照我天熱天冷都要注意保重。

“瑞娟姐,我是多麼希望你能早日恢復健康,沒想到你竟然走了,我心裡難過極了,想去你家鞠躬告別,無奈你兒子向我轉達了你的生前遺願,不讓同志們花費時間。瑞娟姐你走好,你留下的藝德和人品永遠是後人一筆寶貴財富,你創造的範派藝術一定會淵遠流長。瑞娟姐,你的精神不死,你的風範永在。王文娟。”

同樣作為一名女小生,在范老師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後來又回到了昆曲舞臺,唱到了今天,要感謝范老師,感謝那些越劇前輩們。”

因為電影《祥林嫂》中“賀老六”為觀眾熟知的史濟華,這一次特地從海外趕回上海,今年78歲的他回憶說,“我記得在1986年,也是這樣一個春天,我們去北京演出,演出結束後袁雪芬院長帶領我們一起去拜訪鄧穎超同志。當介紹到我就是電影《祥林嫂》裡的賀老六時,鄧穎超同志風趣地對我說:你是‘賀小六’,你的老師範瑞娟是‘賀老六’,要虛心向范老師學習。我的老師是個女小生,但是她卻培養了許多男小生,推動了越劇的男女合演。我今年也70多歲了,之所以今天在臺上還翻得動,也要感謝老師的教導。范老師對於藝術,她從來都是一絲不苟的。但是生活中,她卻是一個大大咧咧、很迷糊的人。我想正是她生活的簡單,才有了藝術上的精彩。”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舞臺上動情地回憶說:“我是一名京劇演員,我第一次看范瑞娟先生的戲,是在上世紀50年代,看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那時候我還是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今年,我已經77歲了。一眨眼,已經60多年過去了。然而,少年時代的看戲記憶,依舊如此鮮活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因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而廣為人知的作曲家何占豪曾經也是一名越劇工作者。“我出生在浙江,從小就是聽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長大的,也就是在那迷人的旋律中,我認識了范瑞娟老師,並且為她癡迷。正因為如此,我在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過程中,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越劇生動的形象,是范老師精湛的藝術表演。我曾經說過,所有獻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掌聲,也是獻給越劇的。今天,站在這裡,我更想說,作為一名喝著越劇奶水長大的音樂人,我更應該把感恩的掌聲獻給越劇、獻給范老師。”

而當晚最讓人動容的則是范瑞娟弟弟范志興平實卻感人的講述,他回憶說,“我3歲喪母,家裡全靠姐姐在上海唱戲的收入接濟。9歲那年我來到上海,之後和大姐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後來到北京上大學,大姐還每月給我寄生活費。所以大姐對我來說,真的是‘長姐如母’。大姐是一個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她也不認識什麼簡譜、五線譜,可是,她卻創造了越劇的基本腔‘弦下腔’,演繹塑造了那麼多經典人物。我想說:大姐,你是為越劇而生的!”全場觀眾隨之掌聲如雷。

《風·范》范瑞娟紀念演出劇照

91歲王文娟寫信給好姐妹: 瑞娟姐,你怎麼就走了呢

就在演出的第二天,上海市劇協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為隆重舉辦了範瑞娟追思會,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范派弟子和藝術家及專家代表雲集一堂,和范瑞娟家屬及忠實觀眾一起,回顧了這位越劇表演藝術家高風亮節、淡泊名利的藝德人品,對藝術事業的孜孜以求的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藝術品質。

追思會上,很多範瑞娟的弟子親友都在發言時忍不住悲傷,灑淚回憶往事。

而和範瑞娟相識相知了一輩子的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91歲高齡的她特地提筆寫了一封短信,文中姐妹深情的回憶,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王文娟寫道:“瑞娟姐,你怎麼就走了呢?我和你相識相知已有七八十年,我們情同手足,又是志同道合的舞臺姐妹。我們兩人都出生在浙江嵊州,兩家相距十裡路,你的爸爸和我的爸爸也是好朋友,可以說我們兩家是世交。

“我和你十幾歲時一起在上海,我老師的劇團裡,我們同桌吃飯,一同練功。經常你幫我洗頭我幫你洗頭,就連買一包五分錢的蘿蔔乾也是兩個人一起吃。當時你攻小生我攻花旦。幾十年來,不管我們是在一個團還是在一個院兩個團,我們都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還同台演出過踏傘,書房會等戲,這一切回憶起來就像昨天剛剛發生。

“可是今天,瑞娟姐,你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越劇表演藝術家,你為人處事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厚老實,從來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你熱愛越劇事業,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練唱練功和塑造人物上,經常練得滿頭大汗。你的戲品也正如你的人品,你以扎實的專業功底,成功塑造了一個個質樸純真栩栩如生的舞臺和銀幕形象,並樹立了獨樹一幟的範派藝術,為廣大觀眾喜愛。同時你還培養一批出色的范派接班人才,為越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一次我去華東院看你,見到我你總是非常高興,拉著我的手問長問短。照顧你的阿姨問你,你不是常常想文娟嗎?你說是的,今天她終於來了,我們十一二歲就在一起。你還關照我天熱天冷都要注意保重。

“瑞娟姐,我是多麼希望你能早日恢復健康,沒想到你竟然走了,我心裡難過極了,想去你家鞠躬告別,無奈你兒子向我轉達了你的生前遺願,不讓同志們花費時間。瑞娟姐你走好,你留下的藝德和人品永遠是後人一筆寶貴財富,你創造的範派藝術一定會淵遠流長。瑞娟姐,你的精神不死,你的風範永在。王文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