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讀清明詩|一霎清明雨

有段時間, 我很喜歡詞。 讀過五代馮延巳一首寫清明的《鵲踏枝》, 裡頭有幾句“一霎清明雨”“驚殘好夢無尋處”。

第一次讀到這首詞的時候, 大概是大二學古代文學史。 我覺得這首詞很曼妙, 就一個人去圖書館找來看, 一邊看一邊往筆記本上抄句子。 遇到喜歡的, 就會背下來。 而馮延巳的這兩句, 我牢牢記在心頭了。 如今差不多十年過去了, 每每想到清明的詩詞, 腦子裡便浮現了這兩句。

說實話, 這兩句詞並不豔麗, 簡單的很。 可就是這樣的白描般的句子, 卻能戳中我的心。 記憶中, 故鄉的清明, 總是下著雨, 淅淅瀝瀝的,

就像我對故鄉的情。 以前在外讀書的時候不覺得, 總覺得自己很年輕, 世界很大, 一定要出去看看, 想走得越遠越好。 現在很多年過去了, 我終於明白, 自己就像春日的紙鳶, 飛得再遠, 故鄉總是牽著我。 我與故鄉之間, 有一條細長而韌勁十足的線。 無論我去了哪裡, 在做什麼, 我的骨子裡始終是地地道道的隆阜人。

隆阜在屯溪的郊區, 青山綠水, 處處是徽州人家。 隆阜那邊的山叫茅山, 非常漂亮。 尤其是春天, 景色格外的鮮妍。 清明的時候, 滿山翠色, 杜鵑花開。 小時候, 每到清明, 我都會隨著家人去隆阜的茅山掃墓。 那時候還沒有遷墳, 家裡的長輩這裡一個山頭, 那裡一個山頭地埋著。 我們去掃墓要走很長的一段山路。

山路並不難走, 只是正日子去, 常常會下雨, 路上有些泥濘。 但不知道為什麼, 清明時節總是要下雨。 雨不大, 一點一滴, 綿綿密密的, 像是一張大網, 讓茅山籠罩在淒迷的煙霧中, 好似蒙著輕紗的夢境一般。

我那會兒小, 走一會兒, 就會被路邊盛開的杜鵑花“絆住”。 杜鵑花的顏色很多, 有粉色、紅色、紫色, 這一簇、那一團的藏在茅草灌木中。 雨後, 杜鵑花被水洗得發亮, 有時候晶瑩剔透的水珠子在花瓣上輕輕顫動, 顯得格外的美麗。 我常常去摘杜鵑花, 掃墓回來, 手裡就捧著好幾枝。

清明雨, 杜鵑花, 茅山上, 掃墓去, 當時只道是尋常。

好像故鄉永遠不會變, 好像這些事情永遠不會變, 可是時光荏苒, 很多事和人就留在了記憶中, 就像馮延巳詞裡說的, 好夢一場, 再無蹤跡。 (黃山文明網 胡純)

悅讀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

馮延巳

六曲闌幹偎碧樹,

楊柳風輕, 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

穿簾海燕又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 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 驚殘好夢無尋處。

責編:黨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