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舒城影像:舒城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舒席製作技藝

舒席是大別山東南麓的地方特產, 舒城縣是主產地。 它生產歷史悠久, 遠在春秋時期群舒國就有竹編席出現(舒城縣九裡墩春秋墓出土竹編席殘片。 現存省博物館)。 歷代相傳, 久經不斷, 技藝日臻完美, 發展到明清時期, 已享有盛譽。 據傳, 明天順年間(1457~1464), 吏部尚書秦民悅(舒城人)回鄉省親, 去縣治北門外平頂山孝子廟燒香, 見方丈禪床冬墊竹席, 遂問其故。 方丈答曰:“此為舒席, 乃取頂山之竹, 精工製成, 冬暖夏涼”。 秦將此席帶至京城, 進貢皇上。 英宗大悅, 遂御批:“頂山奇竹, 龍舒貢席”。 “龍舒貢席”由此而得名。

龍舒貢席

舒席以小葉水竹為原料, 經裁料、開竹、破條、切頭、劃條、起黃、勻撕、蒸煮、刮篾、編織、收邊和檢驗等十二道工序;傳統工藝有“回紋”、“人字紋”、“龍紋”、“棋盤紋”、“字紋”等花色;長寬可按需要隨意設計, 粗細由10~60匹(即每寸10~60根篾)組合;產品有睡席、枕席、童席、托席、墊席等種類。 近年來已發展到紡織字畫席和餐具玩具等。 舒席具有造型雅致、色澤鮮豔、柔軟光滑、篾紋細密、折卷不斷、攜帶方便、夏日涼爽消汗、不腐不蛀、久經耐用的特點。 特別是字畫席, 山水人物、飛禽走獸、名人字畫等均可編出, 而且栩栩如生, 躍然席上。 其中如《克里姆林宮》、《天安門》、《和平鴿》等曾送往北京展覽;《五穀豐登》、《牡丹》兩幅被選掛於首都人民大會堂安徽廳。 近年來又相繼編織毛澤東、周恩來手跡和鄭板橋的《蘭竹圖》、徐悲鴻的《八駿圖》等,

品位極高, 為藝術珍品。 舒席以其廣泛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聞名於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獲“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篾業一等獎;宣統二年(1910)獲“南洋物產會”銀質獎;民國六年(1917)被評為“美國芝加哥國際商品賽會”篾業一等獎, 獲銀質鍍金獎章;新中國成立初(1953)獲“莫斯科國際經濟展覽會”工業美術獎。 1979年後, 舒席獲部優稱號, 並先後獲省級以上大獎數次。

舒席製作技藝

2006年2月入選為安徽省第一批非遺名錄;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擴展項目。

小調胡琴書

舒城北鄉女盲藝人陳玉清, 師從楊金華學唱民歌小調, 以後又從四弦書藝人和舒城民歌中汲取營養, 自辟蹊徑, 用小調自拉自唱故事, 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她的唱腔敘事如行雲流水, 抒情清婉纏綿, 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極富感染力, 深受群眾歡迎, 被稱之為“小調胡琴書”。 代表曲目:《紫金鐘》、《二十四勸》、《虞美人》、《二姑娘賣餃子》、《苦媳婦翻身》等。 主要流行於舒城全縣及肥西、六安、霍山和金寨部分地區。

小調胡琴書

2007年, 《小調胡琴書》入選六安市首批非遺名錄;2008年入選安徽省非遺名錄。

杭埠河秧歌

杭埠河秧歌又稱秧歌二簧, 起源于杭埠河中下游地區。 它是民間一種傳統節慶方式, 一般在春節玩燈的“文場”開頭載歌載舞。

表演中有笛子或嗩呐伴奏, 用竹筷敲擊瓷碟作節奏。 輕歌曼舞, 曲調優美抒情, 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傳統唱調一般為七言五句一轉。 如“小小鰱魚似紅腮/上家游到下家來/上家喂的龍尾草/下家又喂青米苔/不為友情我不來。 ”20世紀50年代後, 經文化部門整理加工, 並汲取了東北大秧歌舞步, 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歌舞形式, 被搬上舞臺。

東北大秧歌(網路圖片)

1997年舒城縣文化館發動120名中老年婦女組成“迎港歸百人秧歌隊”,先後兩次走進中央電視臺銀屏。2002年大型歌舞《杭埠河畔好風光》,參加《首屆中國萬佛湖旅遊文化節》,與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同台演出,獲得成功。

2008年,《杭埠河秧歌》被列為舒城縣首批非遺名錄清單。

曉天蒲扇製作技藝

曉天蒲扇又稱“扇巾”,是舒城縣曉天地區的特產。它的原料為棕櫚樹葉,從采料到成品要經過採伐、選料、劈披、漂洗、夜露、編織、整形、上把等工序。曉天蒲扇與芭蕉扇、摺扇、絹扇相比較,實用性強、扇風驅蚊、輕巧便捷、耐壓耐磨;工藝精緻,扇面紋理清晰,棕葉經緯柔軟,做工細膩精緻;色澤潔白,呈心狀外型,符合傳統的審美需求,是贈送親友的理想禮品。

蒲扇(網路圖片)

曉天蒲扇生產歷史悠久,民間製作,或自用或贈送親友。20世紀20年代逐漸形成為家庭手工業。60年代中期,曉天鎮街道“五·七”組成立了蒲扇編織小組,開始商品生產。80年代後,編織人員增多,出現個體辦、聯戶辦的個體企業,從業人員達200余人,成批量生產,以滿足市場要求。

2008年《曉天蒲扇製作技藝》被列入舒城縣非遺清單,並向六安市申報非遺名錄。

十把小扇

《十把小扇》是流傳于舒城民間一種古老的閨房歌謠。它的音樂規正,簡譜由“61235”幾個音符組成,體現了五聲音階的特點,單純流暢,朗朗上口;歌詞上下對仗,多用比興手法,反映農家姑嫂樸素的願景。從高齡到青少年女性都會唱喜歡唱,流傳地域十分廣泛。上世紀50年代,縣文化館將其編排成舞蹈,邊舞邊唱,深受群眾歡迎。1957年2月,民間藝人吳正英(女)應邀出席全國舞蹈匯演大會,表演《十把小扇》,榮獲金獎,受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党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新中國第一部《舒城縣誌》(1992年出版)收錄了《十把小扇》曲目。2008年入選舒城縣非遺名錄。縣文化部門已聘請吳正英老人向青年人傳授。

《舒城縣誌》

舒城民歌

舒城縣地處江淮之間,西連大別山、東臨巢湖。境內山水崗畈俱全,風俗人情各異,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演唱活動歷來活躍。20世紀50~60年代,“楓香樹民歌之鄉”聞名全國,先後湧現出杜來盛、潘慧英、包立春和陳忠元等民歌手。80年代縣文化館、站搜集整理民歌200餘首,其中有22首被選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1983年,《哥哥還在山那邊》(山歌)、《杭埠河畔好風光》(秧歌)、《四季飄》(小調)三首民歌,由中國唱片社上海唱片分社錄製成唱片和盒式磁帶向國內外發行。

舒城鬧花船

舒城民歌大體上可分為山歌、民間小調、燈歌和勞動號子等四大類,曲目多達數十種,其曲調也各具特色。山歌是流行最廣的民歌之一,從山區到圩區,幾乎到處都唱。山歌曲調遼闊、高亢、悠揚,田園風味很濃,最能表達勞動人民在幹活時興奮和愉快的情緒。唱起來此起彼伏,歌聲在山林間飛繞,在田野上回蕩,十分動人。其中尤以“楓香樹山歌”、“曉天蜜蜂鑽天”和“舒茶茶歌”最為著稱。代表作有《小小茶棵矮墩墩》、《白米飯撲鼻香》、《萬里河山張采羅》和《站在舒茶望北京》等。民間小調豐富多采,城鄉都有傳唱。反映內容非常廣泛,從物質生活到精神世界無所不包。代表曲目:《情歌》、《牧歌》、《門歌》、《對花名》、《五花采》、《十二月梳》、《十把扇子》、《十條手巾》、《十月長工空》、《討飯歌》等等。燈歌包括花鼓和秧歌,是春節玩燈時唱的主要歌子,邊舞邊唱,一人主唱眾人幫腔。歌詞以七言五句一轉,多為望風采柳,即興創作。它的曲調帶有敘事性,樸素明快、親切熱鬧,一聽就懂,有濃郁的水鄉味。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演唱的歌曲,音樂形象堅實有力、堅定豪邁,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緊密結合,是一定生產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於鼓舞幹勁,振作精神,調節氣氛,有條不紊。勞動號子有搬運號子(裝卸、挑擔、抬物、拉推物體等),曲調一起一落,旋律簡單;工程號子(修路、拉鋸、打夯、打硪、打樁、打釺等),領唱和唱,指揮勞動,節奏鏗鏘;農事號子(車水、拉網、舂米、趕牛、放牛、喚牲口等),節奏舒緩,起調節情緒或催趕牲畜作用。此外,流傳民間的還有慶賀架屋、結婚的《說好歌》,祭奠亡靈的《號喪調》和哄幼兒入睡的《搖籃曲》等等。

2006年縣文化館整理編輯《舒城民歌》,由南方出版社發行。

2008年《舒城民歌》被列入舒城縣首批非遺名錄清單。

舒城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舒席製作技藝》

省級:《舒席製作技藝》、《小調胡琴書》

市級:《小調胡琴書》

縣級:《梁祝傳說》(民間傳說)、《舒城民歌》(民間音樂)、《十把小扇》(民間舞蹈)、《杭埠河秧歌》(民間舞蹈)、《舒調廬劇》(地方戲曲)、《小調胡琴書》(曲藝)、《舒席製作技藝》(手工技藝)、《曉天蒲扇》(手工技藝)

截止2008年,舒城縣已擁有國家級名錄1項、省級2項、市級1項、縣級8項。

資料整理自“安徽文化”,屬本頭條號整理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董志奇、張蘭英

編輯:束文傑

校正:蔣巨集秀

圖片:除已注明外,均由束文傑提供

運營:華語融媒體舒城頻道

東北大秧歌(網路圖片)

1997年舒城縣文化館發動120名中老年婦女組成“迎港歸百人秧歌隊”,先後兩次走進中央電視臺銀屏。2002年大型歌舞《杭埠河畔好風光》,參加《首屆中國萬佛湖旅遊文化節》,與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同台演出,獲得成功。

2008年,《杭埠河秧歌》被列為舒城縣首批非遺名錄清單。

曉天蒲扇製作技藝

曉天蒲扇又稱“扇巾”,是舒城縣曉天地區的特產。它的原料為棕櫚樹葉,從采料到成品要經過採伐、選料、劈披、漂洗、夜露、編織、整形、上把等工序。曉天蒲扇與芭蕉扇、摺扇、絹扇相比較,實用性強、扇風驅蚊、輕巧便捷、耐壓耐磨;工藝精緻,扇面紋理清晰,棕葉經緯柔軟,做工細膩精緻;色澤潔白,呈心狀外型,符合傳統的審美需求,是贈送親友的理想禮品。

蒲扇(網路圖片)

曉天蒲扇生產歷史悠久,民間製作,或自用或贈送親友。20世紀20年代逐漸形成為家庭手工業。60年代中期,曉天鎮街道“五·七”組成立了蒲扇編織小組,開始商品生產。80年代後,編織人員增多,出現個體辦、聯戶辦的個體企業,從業人員達200余人,成批量生產,以滿足市場要求。

2008年《曉天蒲扇製作技藝》被列入舒城縣非遺清單,並向六安市申報非遺名錄。

十把小扇

《十把小扇》是流傳于舒城民間一種古老的閨房歌謠。它的音樂規正,簡譜由“61235”幾個音符組成,體現了五聲音階的特點,單純流暢,朗朗上口;歌詞上下對仗,多用比興手法,反映農家姑嫂樸素的願景。從高齡到青少年女性都會唱喜歡唱,流傳地域十分廣泛。上世紀50年代,縣文化館將其編排成舞蹈,邊舞邊唱,深受群眾歡迎。1957年2月,民間藝人吳正英(女)應邀出席全國舞蹈匯演大會,表演《十把小扇》,榮獲金獎,受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党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新中國第一部《舒城縣誌》(1992年出版)收錄了《十把小扇》曲目。2008年入選舒城縣非遺名錄。縣文化部門已聘請吳正英老人向青年人傳授。

《舒城縣誌》

舒城民歌

舒城縣地處江淮之間,西連大別山、東臨巢湖。境內山水崗畈俱全,風俗人情各異,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演唱活動歷來活躍。20世紀50~60年代,“楓香樹民歌之鄉”聞名全國,先後湧現出杜來盛、潘慧英、包立春和陳忠元等民歌手。80年代縣文化館、站搜集整理民歌200餘首,其中有22首被選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1983年,《哥哥還在山那邊》(山歌)、《杭埠河畔好風光》(秧歌)、《四季飄》(小調)三首民歌,由中國唱片社上海唱片分社錄製成唱片和盒式磁帶向國內外發行。

舒城鬧花船

舒城民歌大體上可分為山歌、民間小調、燈歌和勞動號子等四大類,曲目多達數十種,其曲調也各具特色。山歌是流行最廣的民歌之一,從山區到圩區,幾乎到處都唱。山歌曲調遼闊、高亢、悠揚,田園風味很濃,最能表達勞動人民在幹活時興奮和愉快的情緒。唱起來此起彼伏,歌聲在山林間飛繞,在田野上回蕩,十分動人。其中尤以“楓香樹山歌”、“曉天蜜蜂鑽天”和“舒茶茶歌”最為著稱。代表作有《小小茶棵矮墩墩》、《白米飯撲鼻香》、《萬里河山張采羅》和《站在舒茶望北京》等。民間小調豐富多采,城鄉都有傳唱。反映內容非常廣泛,從物質生活到精神世界無所不包。代表曲目:《情歌》、《牧歌》、《門歌》、《對花名》、《五花采》、《十二月梳》、《十把扇子》、《十條手巾》、《十月長工空》、《討飯歌》等等。燈歌包括花鼓和秧歌,是春節玩燈時唱的主要歌子,邊舞邊唱,一人主唱眾人幫腔。歌詞以七言五句一轉,多為望風采柳,即興創作。它的曲調帶有敘事性,樸素明快、親切熱鬧,一聽就懂,有濃郁的水鄉味。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演唱的歌曲,音樂形象堅實有力、堅定豪邁,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緊密結合,是一定生產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於鼓舞幹勁,振作精神,調節氣氛,有條不紊。勞動號子有搬運號子(裝卸、挑擔、抬物、拉推物體等),曲調一起一落,旋律簡單;工程號子(修路、拉鋸、打夯、打硪、打樁、打釺等),領唱和唱,指揮勞動,節奏鏗鏘;農事號子(車水、拉網、舂米、趕牛、放牛、喚牲口等),節奏舒緩,起調節情緒或催趕牲畜作用。此外,流傳民間的還有慶賀架屋、結婚的《說好歌》,祭奠亡靈的《號喪調》和哄幼兒入睡的《搖籃曲》等等。

2006年縣文化館整理編輯《舒城民歌》,由南方出版社發行。

2008年《舒城民歌》被列入舒城縣首批非遺名錄清單。

舒城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舒席製作技藝》

省級:《舒席製作技藝》、《小調胡琴書》

市級:《小調胡琴書》

縣級:《梁祝傳說》(民間傳說)、《舒城民歌》(民間音樂)、《十把小扇》(民間舞蹈)、《杭埠河秧歌》(民間舞蹈)、《舒調廬劇》(地方戲曲)、《小調胡琴書》(曲藝)、《舒席製作技藝》(手工技藝)、《曉天蒲扇》(手工技藝)

截止2008年,舒城縣已擁有國家級名錄1項、省級2項、市級1項、縣級8項。

資料整理自“安徽文化”,屬本頭條號整理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董志奇、張蘭英

編輯:束文傑

校正:蔣巨集秀

圖片:除已注明外,均由束文傑提供

運營:華語融媒體舒城頻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