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九九重陽節為何要“遍插茱萸”?為何又稱“老人節”?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杜牧

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又稱重九節、九月九、“踏秋”節。 重陽之說, 與“九”相關, 源自《易經》以陽爻為九。 九為陽數, 兩九相重, 故為重陽。 九又與久重音, 因此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祝的節日, 取親情、友情長久之意。 九為單數大者, 故重陽又與敬老、老人合意, 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在民眾生活中, 重陽是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 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 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 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重陽“辭青”。 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在這一時節的感受展開。

重陽起源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重陽節的起源, 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 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 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 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 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 嫁與貧民為妻。 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 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 每年九月初九, 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 以求長壽。 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 忽複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 而日月並應, 俗嘉其名, 以為宜於長久, 故以享宴高會。 ”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 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華, 寄懷於言”。 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 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 從此以後, 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 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重陽九事

重陽糕

重陽食糕, 是很重要的傳統, 糕與“高”同音。 據《西京雜記》載, 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 即最初的重陽糕。 餌, 即古代之糕。 重陽糕品種很多, 主要有菊花糕、萬象糕、獅蠻糕、食祿糕和花糕等, 各具特色。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 像座寶塔, 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 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 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 仍無固定品種, 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菊花酒

九月九為重陽, 酒又為陽水, 重陽的酒更是最好的陽水, 能壯筋骨、補髓延年、益壽耐老。 菊花酒因而被視作重陽必飲, 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長命酒”。

用菊花釀酒,自漢魏起就有成法。以煉丹著稱的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是為民間最尋常普遍的做法。

佩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春天開白花,秋天結紫黑色果實,氣溫強烈,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還可治霍亂,根可殺蟲,佩茱萸可以防蚊蟲叮咬。

重陽節前秋雨連綿,時常整日不見陽光,陰霾的天氣容易讓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黴變。茱萸結果正當重陽,又有消毒、防蟲的功效,於是佩茱萸就成重陽習俗的一部分。

迎霜宴

關於“迎霜宴”的最早記載始於明代,《明宮史》記載:“九日,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至於為何要吃麻辣兔,有種說法是“霜為素白,霜兔即為白兔”,重陽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種說法是,重陽吃兔的習俗源於契丹,《燕北雜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宴席。射罷,于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

放紙鳶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在北方,春秋兩季都是少雨時節,天晴多風,以清明、重陽為界,都是放風箏的好時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半放不了風箏的,只有重陽時,天高雲淡,風輕日明,風箏才可乘風而上。

清嘉慶《澄海縣誌》載:九月重陽,“是月競放風箏”,清光緒《潮陽縣誌》也說:重陽,“兒童多放紙鳶”。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兩宋時期,民間重陽賞菊的風氣極盛,無論皇族還是百姓,皆傾城出動,北宋東京菊花品類之繁,達七八十之多。酒家還會把菊花紮成門戶,招徠客人。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為市井必備,被堆砌成山紛列于商鋪酒肆門前,終究要去爭奇鬥豔了。

歸甯

相傳,每年重陽時,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省親,父母則會在家裡準備米糕、菊花酒,和女兒一敘離別。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有記:“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

古時女子成婚後,輕易不能回娘家,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來,難免煩惱,重陽回家省親,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處尋些慰藉。在當時,這甚至成為妻子的一種權利,“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

登高

古人于重陽時登山,往往是與“踏秋”聯繫在一起。所謂“踏秋”,不外乎飲酒作樂。因而登山是野游,戴茱萸是遊戲,喝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重陽之于古人,遊樂成分居多,而由於必飲酒,更是有狂歡的意思。“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風落帽而不覺,月下醉而起舞。

重陽品詩

九日龍山歌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 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用菊花釀酒,自漢魏起就有成法。以煉丹著稱的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是為民間最尋常普遍的做法。

佩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春天開白花,秋天結紫黑色果實,氣溫強烈,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還可治霍亂,根可殺蟲,佩茱萸可以防蚊蟲叮咬。

重陽節前秋雨連綿,時常整日不見陽光,陰霾的天氣容易讓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黴變。茱萸結果正當重陽,又有消毒、防蟲的功效,於是佩茱萸就成重陽習俗的一部分。

迎霜宴

關於“迎霜宴”的最早記載始於明代,《明宮史》記載:“九日,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至於為何要吃麻辣兔,有種說法是“霜為素白,霜兔即為白兔”,重陽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種說法是,重陽吃兔的習俗源於契丹,《燕北雜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宴席。射罷,于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

放紙鳶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在北方,春秋兩季都是少雨時節,天晴多風,以清明、重陽為界,都是放風箏的好時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半放不了風箏的,只有重陽時,天高雲淡,風輕日明,風箏才可乘風而上。

清嘉慶《澄海縣誌》載:九月重陽,“是月競放風箏”,清光緒《潮陽縣誌》也說:重陽,“兒童多放紙鳶”。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兩宋時期,民間重陽賞菊的風氣極盛,無論皇族還是百姓,皆傾城出動,北宋東京菊花品類之繁,達七八十之多。酒家還會把菊花紮成門戶,招徠客人。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為市井必備,被堆砌成山紛列于商鋪酒肆門前,終究要去爭奇鬥豔了。

歸甯

相傳,每年重陽時,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省親,父母則會在家裡準備米糕、菊花酒,和女兒一敘離別。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有記:“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

古時女子成婚後,輕易不能回娘家,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來,難免煩惱,重陽回家省親,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處尋些慰藉。在當時,這甚至成為妻子的一種權利,“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

登高

古人于重陽時登山,往往是與“踏秋”聯繫在一起。所謂“踏秋”,不外乎飲酒作樂。因而登山是野游,戴茱萸是遊戲,喝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重陽之于古人,遊樂成分居多,而由於必飲酒,更是有狂歡的意思。“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風落帽而不覺,月下醉而起舞。

重陽品詩

九日龍山歌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 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