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間讀書會第十一期丨魏嘉瓚·石韻

本期“世間讀書會”, 我們有幸通過駱曉波老師, 請到了中華吟誦學會理事、中國寶石學會會員魏嘉瓚先生。

魏嘉瓚先生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吟誦的搶救,

是政府認定的唐調吟誦傳承人, 蘇州吟誦傳習社總教習, 著有《最美讀書聲:蘇州吟誦採錄集》、《詩繹蘇州》等書。 同時他也是格律詩詞、寶石鑒賞、書畫收藏方面的專家, 曾擔任蘇州市賞石藝術研究會名譽副會長, 出版有《蘇州歷代園林錄》、《蘇州古典園林史》、《石韻》等著作。

東陽有很多人熱愛吟誦, 也有很多人喜歡石頭, 而今天我們選擇的主題就是“石韻”。

魏老在《石韻》自序中說他愛石頭, 有三個因緣:一是藝術享受, 二是娛情養性, 三是感悟人生。 那麼, 魏老在石韻中到底說了什麼?我們該如何去探尋石韻呢?接下來, 讓我們跟著魏老來看看他的文心詩情藝趣。

石頭的意義

我來自蘇州, 曾經教過書, 但長期在黨政機關工作, 業餘研究園林、詩詞、吟誦、玩石頭等等。 對於玩石頭, 算不得一門學問, 只是個人雅興, 到了90年代初, 我就到全國各地講石頭文化了。

▲來層林題詞

來層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授石藝美術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賞石協會副會長

人為什麼喜歡石頭, 因為石頭和人類的衍化有關。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歷程。 可以說沒有石頭, 就沒有人類, 寫石頭的詩有很多, 最好的還是毛澤東的詩《賀新郎·讀史》:“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人類從猿進化為人,

經歷了那麼漫長的時間, 可是毛澤東一句話就點出來了, 這是大浪漫主義, 大氣派。

人們一開始住在野外, 穴居或巢居。 北方多是穴居, 南方多是巢居。 隨著生產力發展, 有了村落, 哪怕是茅草屋, 也是有了棲息之地, 今天我們有了摩天大樓, 卻想返璞歸真了。 早期, 我們在野外生存, 大自然加害於人類的多, 風雨雷電無法抵擋。 但是, 人一旦脫離了大自然, 又嚮往大自然的美, 我們把大自然的東西搬到家裡來, 就有了園林, 疊山理水, 在家裡玩石頭。 看不到大山, 便搬一塊石頭回家, 也就有了寫意, 於是, 從一塊石頭裡望見五嶽、望見泰山。 人類想以一塊石頭代替大自然, 從石頭上欣賞高山峻嶺的美, 不曾想石頭本身就是美的,

是一種天然美。 所謂“一拳代山, 一勺代水”, 石頭和人類的關係太密切了。

古代的四大名石:太湖石、靈壁石、昆石、英石。 現在太湖水石已很難找了。 靈壁石在全國, 銷得最廣。 靈壁石中有一種八音石, 一般我們的音樂只有七個音節, 它卻可以發出八個音節。 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講講我玩石頭的經歷。

一、我為什麼玩石頭

原因很簡單,因為石頭是美的。凡是自然界,社會上有的景象,都可以在石頭上找到,日月風雲、花鳥草魚,這些意象全都有,到我們手裡玩的石頭都是純天然的。

所以,這首要的緣由就是石頭的自然美,絕不能加工。大家看看我收藏的這塊石頭,上面有一個“風”字,不單單像“風”字,它還是個書法藝術。我把這個“風”和從古到今的大書法家寫的“風”,作了一番比較。李白、米芾,哪個都沒有這塊石頭上的天然“風”好。為什麼現在畫畫寫字要強調道法自然呢?因為天公造化,無人能及,那是地地道道大自然形成的天然美。

二是石頭有它的堅韌性,就像《西遊記》裡講的,吸納了天地的真氣、日月的精華。年輕人在表達愛情的時候,喜歡講“海枯石爛心不變”,因為石頭有它的堅貞性,人自然就會喜歡它。

三是我自小對石頭好奇。我出生於書香門第,五周歲的時候就跟大表兄讀了半部《論語》。小時讀《西遊記》,覺得很奇怪,想不通孫猴子為什麼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讀《紅樓夢》,更覺得怪誕,怎麼女媧補天掉下來一塊石頭,怎麼弄成一本《石頭記》,讓賈寶玉、林黛玉愛得死去活來。石頭對我來說,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感覺,喜歡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真正玩石頭是在1967年。“文革”中沒事可做,於是約上朋友去山東蓬萊“尋仙”。我到了蓬萊仙閣一看,眼前是一片亮麗啊,全是鵝卵石,當時我就用軍用書包背了兩大包回家,從那時起就對石頭入了迷。

我原籍江蘇沛縣,和漢劉邦是同鄉。我四歲時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大風歌》。小時,父親四五點鐘就喊醒我,因為那個時間段記憶力最強,背了永遠不會忘。背了書以後,父親又叫我在肚皮上練字,規定練多少遍,才能再睡覺。父親不會吟誦,但是他會唱。

▲應現場朋友熱烈邀請,魏老為大家吟誦了一首家傳調《大風歌》

二、我和石頭的故事

一旦愛上石頭,一輩子也丟不掉。以前工作出差,到哪兒都去撿石頭。八十年代我在廣播電視臺工作,要帶記者出去採訪。當時國家有規定,幹部不准借出差之機遊山玩水,但光憑書本知識是寫不好文章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因此在工作之餘,我都會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山水,撿撿石頭。

我有藏石一千多方、八十多個品種,大的如桌子,小的只有一拳。我收藏石頭,不拘品種,只憑感覺,石頭拿在手上反復看,看到我想給它起個名,想給它寫首詩,能和它對上話了,便撿回家。

有一塊長得像老人石頭,是朋友送我的。石頭不大,我看著看著,就起了個名字,叫“仁者壽”。三分鐘不到,我就寫了一首詩:“老丈幾高夀,深山一萬年。相逢同一笑,把酒頌堯天。” 其實玩石頭,就是與石頭對話。

玩石頭,也有個機緣的問題。我有兩塊石頭,真的很有緣份。

我喜歡玩,有時候爬山光顧著看石頭會心不在焉,身後還得有兩個年輕人跟著我,免得我出事。有次我去石林,人家走在前面,我東走西看,他們催我快點。我匆匆忙忙趕路,被石頭碰了一下,順帶踢了一腳,踢出一塊 “石林石”,橫著有斷痕,想找這麼小這麼完整的一塊“石林石”很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還有一塊石頭更巧,我在張家界漂流,坐的是小竹筏,它在石頭縫裡飄。水流很急,不小心翻了船,我用手撐在石岸邊,正好抓住一塊石頭,一看,愛不釋手!那是塊橢圓的石頭,上面有數條遊動的水蛇,很生動,正好我也屬蛇,天賜良緣。

我有個朋友仿效古人隱居,我曾經送他一本我的簽名本《石韻》。後來這本書回到了我手上。我以為他把書賣了出去,也不好意思問。有回借著酒勁問他:“我送你的書,還在麼?”這麼一說,他回想起來,說在老家山東諸城,於是打電話找,結果已經被人拿到臨朐,……後來這本書又轉到浙江杭州一個玩石頭的人手裡,最終轉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兜兜轉轉一圈,還是回到我身邊。這就是緣份,是我和書的緣份,也是我和石頭的緣份。

三、如何判斷石頭

質:先看表面是否光潔,是否完整。打個比方:我們初見一個人,這人面色紅潤,大概能判斷他身體健康,精神不錯。如果一個人臉色乾枯消瘦,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石頭也是講“健康”的。有些石頭把玩了一段時間,會有手感,那就更富有質感美了。

形:前提是絕對不允許經過任何加工。大家看“自然之子”,這塊石頭不管是正面,還是背面,都是同樣的美。這是天地造化出來的人。還有這塊“七品芝麻官”,我題詩“我亦官場走一遭,書生本色未輕拋。冰心一片玉壺裡,欲寄真情賦楚騷。”撿到一塊石頭,寫詩是為抒發本人的感情。“寶琴踏雪尋梅”,是不是特別像一個女人?我小時候讀《紅樓夢》,父親要我背回目,這是個知識積累的過程,給石頭起名也就有了藝術,有了文化。石頭只能與某種事物神似,不會絕對像,它不可能像寫生那樣,絕對相似。我們講的都是象形。

色:石頭是五顏六色。這塊“風雨崖”,色彩非常豐富,我題了對聯“:東西南北路路途歧處從來車馬各分道,春夏秋冬風風雨狂時無論官民俱為家。”也就是說石頭是最公證無私的。我有一塊石頭叫做“高山流水”,很多人不敢相信它是一塊石頭,它是靠色彩向大家在展示一幅“高山流水”畫面。

音:俗話說“金石之聲”,越能發出聲音的,越是塊好石頭,說明石頭的含鐵量越大。有時拿個小棍子敲,會聽到泠泠之聲。

我玩石頭,講的是一個“神”字,就像年輕人談戀愛,關鍵看對不對眼。賞石藝術是發現藝術,主客觀條件不同,每個人的發現就不同。客觀上來說,有欣賞角度不同,氣候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主觀上來說,有個人閱歷不同,年齡不同。這些都影響著石頭在人心中的不同藝術感受。

四、關於石頭的一些典故

春秋初期,老百姓撿了好石頭,進貢給貴族王室,慢慢形成了一種風俗。到晉朝,據說陶淵明有一塊“醒酒石”。陶淵明喜歡喝酒,每天喝得醉醺醺的,走不到家,躺在路邊的石頭上就睡著了,所以叫“醒酒石”。而另一位詩人李白的“醒酒石”就太多了,到處都是。

賞石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古人玩石頭的歷史很悠久,有一套賞石理論。與唐朝白居易同時代有兩位宰相,一位是李德裕,一位是牛僧儒,兩人矛盾很大,但是都愛石頭,白居易給兩個人都送石頭,石頭太大怎麼辦?通過大運河運送。白居易寫了一篇《太湖石記》,把如何欣賞石頭,說得非常清楚。再往下發展,就是米芾提出的“瘦、漏、透、皺”四條欣賞原則。米芾這人很奇怪,有潔癖,找女婿,也必須有潔癖,所以他賞石的方法很奇怪,書法也是很奇怪的。蘇東坡呢則強化了“石以醜為美”的理論。石頭表面看真醜,一個個大窟窿,可它醜到極致也就美到極致了。醜即是美,這是辯證法。

我自己出版了這本《石韻》,一塊石頭搭配一首古詩,以絕句為主,也有一些律詩。我還請全國著名的畫家,為我的石頭畫畫,個別的石頭,也刻了幾方印章。一塊石頭,一首詩,一幅畫,一方印章,這就是藝術的結合,提升了石頭的文化。賞石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文化。

現場討論

南尋:我對石頭研究不深,一說起石頭我就想起《紅樓夢》,曹雪芹不僅寫石,還愛畫石。魯迅先生曾說“曹雪芹生於榮華,終於零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我們請對紅樓有研究的高老師給大家談談《紅樓夢》裡的石頭,或者曹雪芹與石頭的故事?

高老師:《紅樓夢》中的那塊石頭就很有靈性:這石頭原來是在天上的,時間久了,和小夥伴比,就有懷才不遇之感;靜極思動,想有行動,想下去人間走走;幻化成一塊玉,跟主人賈寶玉一起來人間;跟賈寶玉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一直跟寶玉,以至於人們都叫寶玉為”石兄”,實際上賈寶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幾世幾劫後把自己的事寫在石上,讓空空道人帶到了人間。

南尋:華柯老師前段時間,和我們詩詞楹聯協會的詩友們出去采風,采了很多菖蒲,回家後還和大家分享了石頭和菖蒲的盆景搭配,我發現華老師對石頭和菖蒲君是真愛,華老師能不能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意象和樂趣呢?

華柯:紅樓夢就是講一根草和一塊石頭的故事。石頭和草是一種天然的搭配,鄭板橋曾用蘭花搭配石頭。我玩石頭的時候,是隨意搭配植物。菖蒲有很大的一個好處,有一點水就能活,我把它的根洗得乾乾淨淨,養在石頭裡,有了新的玩法,心裡也就多了一份孩子氣的快樂。

南尋:蔡偉華老師寫過一篇《撿石記趣》,我們請蔡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下他撿石頭的故事。

蔡偉華:我聽了魏老師的課,收穫真是不少。我平時喜歡撿石頭,魏老講我撿的石頭玉化程度很高。這塊“玉”差一點失之交臂。當時我在沙場,看到這塊有些發綠的石頭,覺得沒有價值,看一眼就扔了。等我轉過一圈,又看到它,覺得有緣,才撿回了家。結果今天魏老評價:形狀雖不太好,質地卻很好。

南尋:現場有好幾個朋友帶來了石頭,接下來,我們留出一點提問的時間,請魏老為大家解答。

雅緣:我今天戴了個戒指,當時它只是一塊岩石,紫色的,我覺得這紫色的石頭很難得,朋友聽了,就為我切割了一個戒指,一個吊墜。到現在,我也不是很清楚,這到底是什麼石頭。有人說是木化玉,我想請魏老鑒定一下。

魏老:木化玉有兩種,一是新疆的木化玉,那是兩億五萬年前的石頭,因為地殼變化,天甭地裂,今天被人們挖掘了出來。石頭是有靈性的,人對石頭也是有感情的。我撿過一塊木化玉,配詩:“烈火曾經百煉身,誰將舊夢話前塵,天崩地裂等閒事,歷盡波劫終是喜。”這是在讚美石頭的精神。你這塊可能是緬甸的木化玉,看著有點像,但是紫色比較少,它們以白色為多。打磨過的石頭,如果用手電筒照,它是透明的,絕對是個好東西。

水中央:我不是資深的石頭愛好者,撿了一塊石頭,不是因為它形狀特別,而是材質特別。這塊是東陽本地的石頭,我沒有經過任何護理,但是看著就非常油潤,請魏老看看。

魏老:你喜歡就玩著它,這塊不錯。這些都是東陽本土的石頭,我突然有一種感覺:東陽的水土一定非常好,這些石頭都有點接近玉化的程度。這些也不是山裡出來的石頭,可能是從上游沖刷而來。石頭跟人一樣,和當地的水土有關。這塊石頭就缺少一點形,沒有形就會少了一點感覺。這是“水沖石”。看了她這塊石頭,我有一個想法,我們不要生硬地去觀賞想像一塊石頭。如果真的像猴子,起個名叫“猴子”,那不如養一隻真的猴子。起名,不能太直白,一定要有文化內涵。不管是起名,還有對石頭的認識和分析,都要有文化內涵。

南尋:很感謝魏老的現場鑒定。大家都知道,魏老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唐調吟誦傳承人。大家熟悉的駱曉波老師是他的弟子,他今天為師父,特意準備了一曲唐調吟誦。

駱老師:三年前,師父來過東陽,那時是來講吟誦,跟今天的場面很不一樣。師父來浙師大講課,我也像今天一樣,半路將他“劫”到義烏,為大家講了吟誦。此後,就是一點點跟著師父學唐調吟誦。我對師父,心存感謝,所以今天特意為師父獻上:唐調《春江花月夜》。

▲魏老和駱老師一起吟誦

魏老:小孩子在吟誦中無法體會感情,他只要知道韻律美就好,吟誦比朗讀更加容易加深記憶,關鍵是孩子學得更有情趣。

▲建瀾小學學生吟誦

南尋:聽聞魏老來東陽,我們的群友高高特意從外地趕回,想親自為魏老送上“福雕家飾”的作品。“福雕家飾”集“原創、環保、時尚”於一身,它是國內知名的浮雕品牌,高高是首席設計師,浮雕美學的踐行者。

高高:石頭有它的生命,有藝術之美。我們的福雕,我們的作品,跟魏老的石頭相比,相差甚遠。這是我創作的作品,名字叫:《為你綻放》。十八隻漂亮的蝴蝶,圍著一朵大牡丹。魏老師就像這朵花一樣,用你的美,綻放著最美麗的智慧。

魏老:我和東陽有緣分,先後五次來東陽。非常感謝大家的盛情,我為大家現場吟誦唐調《岳陽樓記》,以表謝意。

攝影:未央

圖文編輯:世間

一、我為什麼玩石頭

原因很簡單,因為石頭是美的。凡是自然界,社會上有的景象,都可以在石頭上找到,日月風雲、花鳥草魚,這些意象全都有,到我們手裡玩的石頭都是純天然的。

所以,這首要的緣由就是石頭的自然美,絕不能加工。大家看看我收藏的這塊石頭,上面有一個“風”字,不單單像“風”字,它還是個書法藝術。我把這個“風”和從古到今的大書法家寫的“風”,作了一番比較。李白、米芾,哪個都沒有這塊石頭上的天然“風”好。為什麼現在畫畫寫字要強調道法自然呢?因為天公造化,無人能及,那是地地道道大自然形成的天然美。

二是石頭有它的堅韌性,就像《西遊記》裡講的,吸納了天地的真氣、日月的精華。年輕人在表達愛情的時候,喜歡講“海枯石爛心不變”,因為石頭有它的堅貞性,人自然就會喜歡它。

三是我自小對石頭好奇。我出生於書香門第,五周歲的時候就跟大表兄讀了半部《論語》。小時讀《西遊記》,覺得很奇怪,想不通孫猴子為什麼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讀《紅樓夢》,更覺得怪誕,怎麼女媧補天掉下來一塊石頭,怎麼弄成一本《石頭記》,讓賈寶玉、林黛玉愛得死去活來。石頭對我來說,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感覺,喜歡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真正玩石頭是在1967年。“文革”中沒事可做,於是約上朋友去山東蓬萊“尋仙”。我到了蓬萊仙閣一看,眼前是一片亮麗啊,全是鵝卵石,當時我就用軍用書包背了兩大包回家,從那時起就對石頭入了迷。

我原籍江蘇沛縣,和漢劉邦是同鄉。我四歲時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大風歌》。小時,父親四五點鐘就喊醒我,因為那個時間段記憶力最強,背了永遠不會忘。背了書以後,父親又叫我在肚皮上練字,規定練多少遍,才能再睡覺。父親不會吟誦,但是他會唱。

▲應現場朋友熱烈邀請,魏老為大家吟誦了一首家傳調《大風歌》

二、我和石頭的故事

一旦愛上石頭,一輩子也丟不掉。以前工作出差,到哪兒都去撿石頭。八十年代我在廣播電視臺工作,要帶記者出去採訪。當時國家有規定,幹部不准借出差之機遊山玩水,但光憑書本知識是寫不好文章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因此在工作之餘,我都會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山水,撿撿石頭。

我有藏石一千多方、八十多個品種,大的如桌子,小的只有一拳。我收藏石頭,不拘品種,只憑感覺,石頭拿在手上反復看,看到我想給它起個名,想給它寫首詩,能和它對上話了,便撿回家。

有一塊長得像老人石頭,是朋友送我的。石頭不大,我看著看著,就起了個名字,叫“仁者壽”。三分鐘不到,我就寫了一首詩:“老丈幾高夀,深山一萬年。相逢同一笑,把酒頌堯天。” 其實玩石頭,就是與石頭對話。

玩石頭,也有個機緣的問題。我有兩塊石頭,真的很有緣份。

我喜歡玩,有時候爬山光顧著看石頭會心不在焉,身後還得有兩個年輕人跟著我,免得我出事。有次我去石林,人家走在前面,我東走西看,他們催我快點。我匆匆忙忙趕路,被石頭碰了一下,順帶踢了一腳,踢出一塊 “石林石”,橫著有斷痕,想找這麼小這麼完整的一塊“石林石”很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還有一塊石頭更巧,我在張家界漂流,坐的是小竹筏,它在石頭縫裡飄。水流很急,不小心翻了船,我用手撐在石岸邊,正好抓住一塊石頭,一看,愛不釋手!那是塊橢圓的石頭,上面有數條遊動的水蛇,很生動,正好我也屬蛇,天賜良緣。

我有個朋友仿效古人隱居,我曾經送他一本我的簽名本《石韻》。後來這本書回到了我手上。我以為他把書賣了出去,也不好意思問。有回借著酒勁問他:“我送你的書,還在麼?”這麼一說,他回想起來,說在老家山東諸城,於是打電話找,結果已經被人拿到臨朐,……後來這本書又轉到浙江杭州一個玩石頭的人手裡,最終轉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兜兜轉轉一圈,還是回到我身邊。這就是緣份,是我和書的緣份,也是我和石頭的緣份。

三、如何判斷石頭

質:先看表面是否光潔,是否完整。打個比方:我們初見一個人,這人面色紅潤,大概能判斷他身體健康,精神不錯。如果一個人臉色乾枯消瘦,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石頭也是講“健康”的。有些石頭把玩了一段時間,會有手感,那就更富有質感美了。

形:前提是絕對不允許經過任何加工。大家看“自然之子”,這塊石頭不管是正面,還是背面,都是同樣的美。這是天地造化出來的人。還有這塊“七品芝麻官”,我題詩“我亦官場走一遭,書生本色未輕拋。冰心一片玉壺裡,欲寄真情賦楚騷。”撿到一塊石頭,寫詩是為抒發本人的感情。“寶琴踏雪尋梅”,是不是特別像一個女人?我小時候讀《紅樓夢》,父親要我背回目,這是個知識積累的過程,給石頭起名也就有了藝術,有了文化。石頭只能與某種事物神似,不會絕對像,它不可能像寫生那樣,絕對相似。我們講的都是象形。

色:石頭是五顏六色。這塊“風雨崖”,色彩非常豐富,我題了對聯“:東西南北路路途歧處從來車馬各分道,春夏秋冬風風雨狂時無論官民俱為家。”也就是說石頭是最公證無私的。我有一塊石頭叫做“高山流水”,很多人不敢相信它是一塊石頭,它是靠色彩向大家在展示一幅“高山流水”畫面。

音:俗話說“金石之聲”,越能發出聲音的,越是塊好石頭,說明石頭的含鐵量越大。有時拿個小棍子敲,會聽到泠泠之聲。

我玩石頭,講的是一個“神”字,就像年輕人談戀愛,關鍵看對不對眼。賞石藝術是發現藝術,主客觀條件不同,每個人的發現就不同。客觀上來說,有欣賞角度不同,氣候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主觀上來說,有個人閱歷不同,年齡不同。這些都影響著石頭在人心中的不同藝術感受。

四、關於石頭的一些典故

春秋初期,老百姓撿了好石頭,進貢給貴族王室,慢慢形成了一種風俗。到晉朝,據說陶淵明有一塊“醒酒石”。陶淵明喜歡喝酒,每天喝得醉醺醺的,走不到家,躺在路邊的石頭上就睡著了,所以叫“醒酒石”。而另一位詩人李白的“醒酒石”就太多了,到處都是。

賞石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古人玩石頭的歷史很悠久,有一套賞石理論。與唐朝白居易同時代有兩位宰相,一位是李德裕,一位是牛僧儒,兩人矛盾很大,但是都愛石頭,白居易給兩個人都送石頭,石頭太大怎麼辦?通過大運河運送。白居易寫了一篇《太湖石記》,把如何欣賞石頭,說得非常清楚。再往下發展,就是米芾提出的“瘦、漏、透、皺”四條欣賞原則。米芾這人很奇怪,有潔癖,找女婿,也必須有潔癖,所以他賞石的方法很奇怪,書法也是很奇怪的。蘇東坡呢則強化了“石以醜為美”的理論。石頭表面看真醜,一個個大窟窿,可它醜到極致也就美到極致了。醜即是美,這是辯證法。

我自己出版了這本《石韻》,一塊石頭搭配一首古詩,以絕句為主,也有一些律詩。我還請全國著名的畫家,為我的石頭畫畫,個別的石頭,也刻了幾方印章。一塊石頭,一首詩,一幅畫,一方印章,這就是藝術的結合,提升了石頭的文化。賞石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文化。

現場討論

南尋:我對石頭研究不深,一說起石頭我就想起《紅樓夢》,曹雪芹不僅寫石,還愛畫石。魯迅先生曾說“曹雪芹生於榮華,終於零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我們請對紅樓有研究的高老師給大家談談《紅樓夢》裡的石頭,或者曹雪芹與石頭的故事?

高老師:《紅樓夢》中的那塊石頭就很有靈性:這石頭原來是在天上的,時間久了,和小夥伴比,就有懷才不遇之感;靜極思動,想有行動,想下去人間走走;幻化成一塊玉,跟主人賈寶玉一起來人間;跟賈寶玉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一直跟寶玉,以至於人們都叫寶玉為”石兄”,實際上賈寶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幾世幾劫後把自己的事寫在石上,讓空空道人帶到了人間。

南尋:華柯老師前段時間,和我們詩詞楹聯協會的詩友們出去采風,采了很多菖蒲,回家後還和大家分享了石頭和菖蒲的盆景搭配,我發現華老師對石頭和菖蒲君是真愛,華老師能不能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意象和樂趣呢?

華柯:紅樓夢就是講一根草和一塊石頭的故事。石頭和草是一種天然的搭配,鄭板橋曾用蘭花搭配石頭。我玩石頭的時候,是隨意搭配植物。菖蒲有很大的一個好處,有一點水就能活,我把它的根洗得乾乾淨淨,養在石頭裡,有了新的玩法,心裡也就多了一份孩子氣的快樂。

南尋:蔡偉華老師寫過一篇《撿石記趣》,我們請蔡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下他撿石頭的故事。

蔡偉華:我聽了魏老師的課,收穫真是不少。我平時喜歡撿石頭,魏老講我撿的石頭玉化程度很高。這塊“玉”差一點失之交臂。當時我在沙場,看到這塊有些發綠的石頭,覺得沒有價值,看一眼就扔了。等我轉過一圈,又看到它,覺得有緣,才撿回了家。結果今天魏老評價:形狀雖不太好,質地卻很好。

南尋:現場有好幾個朋友帶來了石頭,接下來,我們留出一點提問的時間,請魏老為大家解答。

雅緣:我今天戴了個戒指,當時它只是一塊岩石,紫色的,我覺得這紫色的石頭很難得,朋友聽了,就為我切割了一個戒指,一個吊墜。到現在,我也不是很清楚,這到底是什麼石頭。有人說是木化玉,我想請魏老鑒定一下。

魏老:木化玉有兩種,一是新疆的木化玉,那是兩億五萬年前的石頭,因為地殼變化,天甭地裂,今天被人們挖掘了出來。石頭是有靈性的,人對石頭也是有感情的。我撿過一塊木化玉,配詩:“烈火曾經百煉身,誰將舊夢話前塵,天崩地裂等閒事,歷盡波劫終是喜。”這是在讚美石頭的精神。你這塊可能是緬甸的木化玉,看著有點像,但是紫色比較少,它們以白色為多。打磨過的石頭,如果用手電筒照,它是透明的,絕對是個好東西。

水中央:我不是資深的石頭愛好者,撿了一塊石頭,不是因為它形狀特別,而是材質特別。這塊是東陽本地的石頭,我沒有經過任何護理,但是看著就非常油潤,請魏老看看。

魏老:你喜歡就玩著它,這塊不錯。這些都是東陽本土的石頭,我突然有一種感覺:東陽的水土一定非常好,這些石頭都有點接近玉化的程度。這些也不是山裡出來的石頭,可能是從上游沖刷而來。石頭跟人一樣,和當地的水土有關。這塊石頭就缺少一點形,沒有形就會少了一點感覺。這是“水沖石”。看了她這塊石頭,我有一個想法,我們不要生硬地去觀賞想像一塊石頭。如果真的像猴子,起個名叫“猴子”,那不如養一隻真的猴子。起名,不能太直白,一定要有文化內涵。不管是起名,還有對石頭的認識和分析,都要有文化內涵。

南尋:很感謝魏老的現場鑒定。大家都知道,魏老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唐調吟誦傳承人。大家熟悉的駱曉波老師是他的弟子,他今天為師父,特意準備了一曲唐調吟誦。

駱老師:三年前,師父來過東陽,那時是來講吟誦,跟今天的場面很不一樣。師父來浙師大講課,我也像今天一樣,半路將他“劫”到義烏,為大家講了吟誦。此後,就是一點點跟著師父學唐調吟誦。我對師父,心存感謝,所以今天特意為師父獻上:唐調《春江花月夜》。

▲魏老和駱老師一起吟誦

魏老:小孩子在吟誦中無法體會感情,他只要知道韻律美就好,吟誦比朗讀更加容易加深記憶,關鍵是孩子學得更有情趣。

▲建瀾小學學生吟誦

南尋:聽聞魏老來東陽,我們的群友高高特意從外地趕回,想親自為魏老送上“福雕家飾”的作品。“福雕家飾”集“原創、環保、時尚”於一身,它是國內知名的浮雕品牌,高高是首席設計師,浮雕美學的踐行者。

高高:石頭有它的生命,有藝術之美。我們的福雕,我們的作品,跟魏老的石頭相比,相差甚遠。這是我創作的作品,名字叫:《為你綻放》。十八隻漂亮的蝴蝶,圍著一朵大牡丹。魏老師就像這朵花一樣,用你的美,綻放著最美麗的智慧。

魏老:我和東陽有緣分,先後五次來東陽。非常感謝大家的盛情,我為大家現場吟誦唐調《岳陽樓記》,以表謝意。

攝影:未央

圖文編輯:世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