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之渙的這首唐詩 遐邇中外 其中蘊含了咫尺萬里的博大胸襟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每每讀罷, 總感覺一股磅礴壯闊的氣勢從詩中湧了出來。 王之渙是唐代著名詩人, 少時從仕, 後遭人誣陷罷官, 從此過上了訪友漂游之路。 他的詩於蒼茫中帶著磅礴, 于冷清中帶著哀怨, 這可以從他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感受出來。 人生路漫漫, 天涯何處尋?或許是長期的漂遊之途, 在他心中積蓄了萬千的人生感悟, 於是鸛雀樓便成為了引線, 成就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千古佳作!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原著譯文

夕陽慢慢地消失在了山的那邊,

波濤洶湧的黃河奔流進了東海。

如果想把千里的風光盡收眼底,

就必須再上一層樓登臨更高處。

原著鑒賞:

此詩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卻成為了王詩的代表之作。 本詩為詩人登臨鸛雀樓所見所感。 前兩句“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高望遠所見的景象:夕陽慢慢地消失在了山的那邊, 波濤洶湧的黃河奔流進了東海。 白日、黃河、山、海, 詩人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副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景象, 使人身臨其境, 感歎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壯闊綺麗。

後面兩句”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則是詩人登高所見的慨想:如果想把千里的風光盡收眼底, 就必須再上一層樓登臨更高處。 這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 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盛唐初期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詩人沒有拘泥于眼前景象的所見, 而是延伸出更廣闊的天地, 這裡的”窮“字用的極具傳神, 盤活了整首詩的境界, 不愧為全詩的”詩眼“!”更上一層樓“, 這處不單指登臨鸛雀樓, 還意寓了站的高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用在這個地方, 顯得含意深遠, 耐人探索,

更是蘊含了詩人咫尺萬里的博大胸襟!

宋代文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稱讚王之渙的這首詩高出塵世、舉目蒼野, 似是寫景, 實則寫理, 其磅礴壯闊的風格, 成為了有唐一代獨步千古的不朽之作。 這首詩因其言簡意賅的藝術形式進而風靡四海, 甚至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地,人人傳誦,婦孺皆知,風靡海內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備註:圖片源自網路 文章為作者原創

甚至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地,人人傳誦,婦孺皆知,風靡海內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備註:圖片源自網路 文章為作者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