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砸破鎖鏈去拍西藏題材?《金珠瑪米》導演楊蕊獨家揭秘

各位道友大家好, 我是娛樂法師。 2017年電影市場驚喜不斷, 目前全年票房已提前完成去年457億票房成績, 500億目標越來越近。 引進片裡出現了《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這樣的特殊題材案例, 國產片中爆款黑馬頻現, 尤其下半年《岡仁波齊》、《戰狼2》、《二十二》等影片的出現, 也給了行業極大信心。

轉眼又到10月底,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裡又會有怎樣的驚喜影片出現?

10月25日, 《首席娛樂官》(ID:yuleguan001)參加了一場關於以西藏題材為主的電影沙龍, 《金珠瑪米》導演楊蕊、中國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學者降邊嘉措、《電影世界》主編黃嘉齡、暴娛互動CEO陳妍妍開啟了一場“中國的西部片·西藏冰與火之歌”的主題探討。

從左至右依次為:暴娛互動CEO陳妍妍、《電影世界》執行主編黃嘉齡、《金珠瑪米》導演楊蕊、中國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學者降邊嘉措

深秋, 霧霾嚴重的北京, 這場沙龍裡依然坐滿了一屋子電影愛好者。

他們好奇, 今年電影市場雖然大熱, 但也有不少時間階段爆冷, 去影院看電影的人不像前兩年那麼高漲了, 《戰狼2》、《岡仁波齊》、《二十二》為什麼能在浮躁的時代吸引觀眾和行業人士駐足?

除了商業價值, 另一個重要原因或是題材的特殊性、突破性和創新性。 小官想, 《金珠瑪米》大概也具備這樣的探討價值和屬性。

《金珠瑪米》定檔12月8日

敏感題材、歷史話題、惡劣天氣…

《金珠瑪米》克服了哪些難關?

“每時每刻都在面對生死。 ”楊蕊回憶拍攝《金珠瑪米》的那會兒, 已經做好了“生死”準備。 從電影籌備到拍攝完畢, 簡直比唐僧西天取經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還要困難重重。

《金珠瑪米》這個電影項目是個“燙手山芋”, 沒有錢, 拍攝難度大, 題材敏感度高, 電影儲備了長達6年時間, 直到2015年項目輾轉多次到了楊蕊這裡。 “有一個機會和平臺, 去探討人性和時代命運選擇, 全國大概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像西藏這個地域, 有豐富的社會現實, 溫暖熱烈的民族性格, 雄奇壯美的地貌, 具有高度又有著神奇魔幻的魅力。

”楊蕊喜歡《權利的遊戲》這類西部片, 她認為, 能拍出中國版《冰與火之歌》氣質的只有西藏。

沙龍現場看過《金珠瑪米》的後期製作特輯, 不少人沉醉在西藏如詩如畫的景色中。 但劇本拍攝的過程中往往比較殘酷。 作為藏文化界數一數二的大學者, 中國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學者降邊嘉措在看完後期拍攝花絮, 也感歎楊蕊的不易。 他認為, 《金珠瑪米》主要在兩大難點:

一、劇本創作中, 怎麼規避掉西藏敏感話題、戰爭題材的歷史話題、政策解讀問題、群眾情感問題, “楊蕊導演面對的這些問題, 花費時間要比寫劇本拍電影更長。 ”

二、在4800米的高原環境下, 高原缺氧, 劇組工作人員的生命問題。 觀看電影後期特輯中,

一個個工作人員倒下, 就醫治療, 一開始三百多人的工作團隊, 到了殺青階段劇組剩下四五十人, 慶倖的是, 大家都安全活下來了。

中國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學者降邊嘉措

楊蕊早些年拍過不少紀錄片, 也拍過《翻山》、《畢摩紀》、《圖騰之旗》具有民族色彩的電影, 但很少像《金珠瑪米》這麼艱辛,“拍這麼一部電影,要有拍其他電影三倍的精力、腦力和心力。”

西藏有不少雄奇景觀,西藏的天葬風俗、幾百隻禿鷲啃食肉體、西藏龍捲風來臨時帶來的恐懼震撼,為了在電影中呈現,《金珠瑪米》劇組花費了不少時間去捕捉這些人文鏡頭。當然長達80天工作在高原環境中,自認比較“女漢子”的楊蕊也病倒了。

電影拍攝中,楊蕊得了急性肺水腫,高原地區得了這種病就是很有危險的一件事。“雙肺感染,輸液,後來靠老鄉提供的高原貝母救過來的,活下來靠的是一種意志吧。”歷經生死,回頭再看西藏景觀的那種壯美,又是別樣一番韻味。

回顧到電影《金珠瑪米》和60年前初次進藏的十八軍,他們也在經歷這樣一個艱難環境。80天在4500米的高原上歷練下來,整個劇組每個人都瘦了幾十斤,但創作中的挑戰和堅持,卻是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電影世界》主編黃嘉齡感慨,“當初劇組如果找我去探班,我估計會推脫。”

砸破鎖鏈,《金珠瑪米》實現的四大突破

近幾年,關於西藏題材的電影也不少,早幾年的《紅河谷》,陸川的《可哥西裡》,今年張揚的《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可以說都有它的文化研究價值。但相較而言,《金珠瑪米》不但兼具這樣的研究價值,在中國電影史上和西藏題材類型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岡仁波齊》聚焦浮躁社會,探討心靈淨化的思考價值,《金珠瑪米》則是大時代政治背景下,擺脫題材敏感桎梏,進行了一場官民平等和尊嚴對話的交流,具有極大的歷史、政治、民族文化的研究價值。

6年時間的儲備,幾十稿劇本的打磨,楊蕊在《金珠瑪米》這部電影裡實現了四大突破。

《電影世界》執行主編黃嘉齡

一、題材類型的突破。黃嘉齡認為《金珠瑪米》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有獨特的敘事角度,客觀克制,不媚權。《金珠瑪米》並不是傳統意義的主旋律影片,昌都解放戰役只是一個敘事大背景,並沒有去展示那場入藏第一戰鏡頭,它也不是簡單的救難菩薩兵一進藏,就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簡單解放拯救的故事主線。

“我看了這部影片,它不是一種對抗,更多的是一種對話,一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對話,當然最後的碰撞是必然的。”黃嘉齡表示,《金珠瑪米》題材的處理方式是藏族電影史上沒有出現過的。

用包容客觀的角度反映人性複雜的層面,降邊嘉措認為這是《金珠瑪米》不同於其他藏族重大題材電影最難能可貴的地方。《金珠瑪米》中有宏大的歷史場面,但更主要的是通過解放軍戰士華山的眼睛,去看西藏解放時期特殊細微的時代變化。

楊蕊導演與解放軍“華山”扮演者

二、角色塑造的突破。以往涉及到這類戰爭題材的影片,解放軍都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偉岸英雄形象,《金珠瑪米》沒有做這樣的處理。沙龍上的後期特輯可以感受到,主角華山並不是所謂的完美英雄形象,面對與馬匪的對抗中,他也有過“逃生”、“恐懼”的念頭,這在實際人性探索中是比較符合的。

而以往作為反派的西藏貴族統治者,以往影視形象多採用醜化、窮兇惡極的角度來呈現,《金珠瑪米》中並沒有過多做反派、正派的刻畫,多布傑飾演的頭人張力甚至更豐滿一些。“我們過去說農奴主都是十惡不赦的壞人,習慣階級定性,幾十年的印象是這樣的,但我做了大量史料調查,看了很多,很想去呈現一個真實的農奴主的形象。”

楊蕊導演與頭人扮演者多布傑

多布傑在寧浩的《無人區》飾演過殺手,陸川的《可哥西裡》也有出演,《紅河谷》裡讓人咬牙切齒的壞頭人,最初接到《金珠瑪米》劇本他是拒絕的,演多了壞人形象,他想突破自己,嘗試一個全新的角色,當拿到楊蕊改的第15稿劇本時,多布傑在電話那頭落淚了,“這個角色非我莫屬,這裡呈現出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西藏貴族。”

三、對西藏地域舊印象的突破。為了呈現一個真實的西藏,導演楊蕊曾經找了很多西藏作家,試圖編劇合作,由於特殊原因,屢屢碰壁,直到找到康巴三部曲的作家達真,“我說我希望拍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西藏解放歷史,不是拍如何解放而是民族對話的電影,可以彼此尊重的電影,希望你能夠和我一起試試,頂住壓力。”達真慨然應允合作。

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後,楊蕊和團隊又去西藏采風,瞭解康巴習俗,當地作家非常瞭解藏東,也為電影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素材,“電影上映後,你用心去看,裡面很多場面都是非常鮮活的,包括藏語的生動表述很有意思,尤其是我接觸到很多90後觀眾,他們對宏大的歷史觀不是特別瞭解,涉獵也沒那麼多,但從這些情節臺詞中,可能會看到不一樣東西,原來藏族人表達愛情、想事情是這樣的態度。”

去西藏拍電影,有哪些重要通關秘訣?

《岡仁波齊》今年意外大熱獲得了1億票房,《金珠瑪米》能否再獲市場青睞?

深耕電影研究領域多年的黃嘉齡表示很期待,“我相信大家的判斷,這是市場稀缺的民族熱血類型,並且現在不要忽略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自來水。”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宏大的背景、持續發酵的話題都很容易引起觀眾對這部片子的興趣。

相比這部影片的票房問題,小官認為《金珠瑪米》所經歷過的拍攝和楊蕊導演的親身經歷更值得業內參考。如果你是一位準備去西藏拍攝電影的新導演,亦或準備拍一部西藏題材的投資人,從這場沙龍和電影中應該把握住哪些參考價值?

1.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讓全劇組安全活下來。在人員配備選擇上,能不能適應高原環境。《金珠瑪米》原定150人的團隊,後來發展到300人規模,隨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斷有人倒下,殺青的時候只剩四五十人,“真的要有拍其他電影的三倍精力、腦力和心力”。《金珠瑪米》最後300人劇組能全部安全下來,除了拍攝時的醫療條件配備,還要依靠團隊和當地人民的力量,“你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善意”。當然,個人的意志和心態也很重要。

2.電影拍攝的時間成本。如果預計50天拍攝,一定要做好100天的準備。“人在平地上是可以奔跑的,但西藏是不可以跑的,效率會大大降低。我們在內地上一天可以拍兩三場戲,這裡每天能拍完一場戲就很難得了。”《金珠瑪米》原計劃拍攝在50天,在4800米環境下帶這麼多天已經是普通人類的極限,楊蕊他們用了80天。

3.正確估量資金成本。跟內地同樣類型的一部電影,在西藏拍攝要往三倍以上去考慮預算。比起《可哥西裡》的人文地理題材、《岡仁波齊》的朝聖,《金珠瑪米》是一場規模宏大的電影,按照3000萬成本預算來講,在西藏拍攝這麼一部戰爭題材,已經相當節約了。

關於如何在成本做到精簡?楊蕊表示,除了減少CG特效的使用,《金珠瑪米》很好的利用了西藏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和發揮了當地人的力量,電影減少了搭景環節,“我們發動當地老百姓,他們家裡的舊東西和器物品,加上政府的一些支援、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提供做道具,我們自己也在過苦日子。”《金珠瑪米》拍攝時,全員都是駐紮在外景地,甚至不少工作人員還是住在帳篷裡。

一點點細節的“集腋成裘”,在楊蕊看來,這是《金珠瑪米》能夠在有限資金下安全保質完成的關鍵所在。

各種資源,電影,小說需要的點一波關注,私信小編哦~~

但很少像《金珠瑪米》這麼艱辛,“拍這麼一部電影,要有拍其他電影三倍的精力、腦力和心力。”

西藏有不少雄奇景觀,西藏的天葬風俗、幾百隻禿鷲啃食肉體、西藏龍捲風來臨時帶來的恐懼震撼,為了在電影中呈現,《金珠瑪米》劇組花費了不少時間去捕捉這些人文鏡頭。當然長達80天工作在高原環境中,自認比較“女漢子”的楊蕊也病倒了。

電影拍攝中,楊蕊得了急性肺水腫,高原地區得了這種病就是很有危險的一件事。“雙肺感染,輸液,後來靠老鄉提供的高原貝母救過來的,活下來靠的是一種意志吧。”歷經生死,回頭再看西藏景觀的那種壯美,又是別樣一番韻味。

回顧到電影《金珠瑪米》和60年前初次進藏的十八軍,他們也在經歷這樣一個艱難環境。80天在4500米的高原上歷練下來,整個劇組每個人都瘦了幾十斤,但創作中的挑戰和堅持,卻是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電影世界》主編黃嘉齡感慨,“當初劇組如果找我去探班,我估計會推脫。”

砸破鎖鏈,《金珠瑪米》實現的四大突破

近幾年,關於西藏題材的電影也不少,早幾年的《紅河谷》,陸川的《可哥西裡》,今年張揚的《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可以說都有它的文化研究價值。但相較而言,《金珠瑪米》不但兼具這樣的研究價值,在中國電影史上和西藏題材類型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岡仁波齊》聚焦浮躁社會,探討心靈淨化的思考價值,《金珠瑪米》則是大時代政治背景下,擺脫題材敏感桎梏,進行了一場官民平等和尊嚴對話的交流,具有極大的歷史、政治、民族文化的研究價值。

6年時間的儲備,幾十稿劇本的打磨,楊蕊在《金珠瑪米》這部電影裡實現了四大突破。

《電影世界》執行主編黃嘉齡

一、題材類型的突破。黃嘉齡認為《金珠瑪米》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有獨特的敘事角度,客觀克制,不媚權。《金珠瑪米》並不是傳統意義的主旋律影片,昌都解放戰役只是一個敘事大背景,並沒有去展示那場入藏第一戰鏡頭,它也不是簡單的救難菩薩兵一進藏,就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簡單解放拯救的故事主線。

“我看了這部影片,它不是一種對抗,更多的是一種對話,一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對話,當然最後的碰撞是必然的。”黃嘉齡表示,《金珠瑪米》題材的處理方式是藏族電影史上沒有出現過的。

用包容客觀的角度反映人性複雜的層面,降邊嘉措認為這是《金珠瑪米》不同於其他藏族重大題材電影最難能可貴的地方。《金珠瑪米》中有宏大的歷史場面,但更主要的是通過解放軍戰士華山的眼睛,去看西藏解放時期特殊細微的時代變化。

楊蕊導演與解放軍“華山”扮演者

二、角色塑造的突破。以往涉及到這類戰爭題材的影片,解放軍都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偉岸英雄形象,《金珠瑪米》沒有做這樣的處理。沙龍上的後期特輯可以感受到,主角華山並不是所謂的完美英雄形象,面對與馬匪的對抗中,他也有過“逃生”、“恐懼”的念頭,這在實際人性探索中是比較符合的。

而以往作為反派的西藏貴族統治者,以往影視形象多採用醜化、窮兇惡極的角度來呈現,《金珠瑪米》中並沒有過多做反派、正派的刻畫,多布傑飾演的頭人張力甚至更豐滿一些。“我們過去說農奴主都是十惡不赦的壞人,習慣階級定性,幾十年的印象是這樣的,但我做了大量史料調查,看了很多,很想去呈現一個真實的農奴主的形象。”

楊蕊導演與頭人扮演者多布傑

多布傑在寧浩的《無人區》飾演過殺手,陸川的《可哥西裡》也有出演,《紅河谷》裡讓人咬牙切齒的壞頭人,最初接到《金珠瑪米》劇本他是拒絕的,演多了壞人形象,他想突破自己,嘗試一個全新的角色,當拿到楊蕊改的第15稿劇本時,多布傑在電話那頭落淚了,“這個角色非我莫屬,這裡呈現出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西藏貴族。”

三、對西藏地域舊印象的突破。為了呈現一個真實的西藏,導演楊蕊曾經找了很多西藏作家,試圖編劇合作,由於特殊原因,屢屢碰壁,直到找到康巴三部曲的作家達真,“我說我希望拍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西藏解放歷史,不是拍如何解放而是民族對話的電影,可以彼此尊重的電影,希望你能夠和我一起試試,頂住壓力。”達真慨然應允合作。

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後,楊蕊和團隊又去西藏采風,瞭解康巴習俗,當地作家非常瞭解藏東,也為電影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素材,“電影上映後,你用心去看,裡面很多場面都是非常鮮活的,包括藏語的生動表述很有意思,尤其是我接觸到很多90後觀眾,他們對宏大的歷史觀不是特別瞭解,涉獵也沒那麼多,但從這些情節臺詞中,可能會看到不一樣東西,原來藏族人表達愛情、想事情是這樣的態度。”

去西藏拍電影,有哪些重要通關秘訣?

《岡仁波齊》今年意外大熱獲得了1億票房,《金珠瑪米》能否再獲市場青睞?

深耕電影研究領域多年的黃嘉齡表示很期待,“我相信大家的判斷,這是市場稀缺的民族熱血類型,並且現在不要忽略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自來水。”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宏大的背景、持續發酵的話題都很容易引起觀眾對這部片子的興趣。

相比這部影片的票房問題,小官認為《金珠瑪米》所經歷過的拍攝和楊蕊導演的親身經歷更值得業內參考。如果你是一位準備去西藏拍攝電影的新導演,亦或準備拍一部西藏題材的投資人,從這場沙龍和電影中應該把握住哪些參考價值?

1.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讓全劇組安全活下來。在人員配備選擇上,能不能適應高原環境。《金珠瑪米》原定150人的團隊,後來發展到300人規模,隨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斷有人倒下,殺青的時候只剩四五十人,“真的要有拍其他電影的三倍精力、腦力和心力”。《金珠瑪米》最後300人劇組能全部安全下來,除了拍攝時的醫療條件配備,還要依靠團隊和當地人民的力量,“你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善意”。當然,個人的意志和心態也很重要。

2.電影拍攝的時間成本。如果預計50天拍攝,一定要做好100天的準備。“人在平地上是可以奔跑的,但西藏是不可以跑的,效率會大大降低。我們在內地上一天可以拍兩三場戲,這裡每天能拍完一場戲就很難得了。”《金珠瑪米》原計劃拍攝在50天,在4800米環境下帶這麼多天已經是普通人類的極限,楊蕊他們用了80天。

3.正確估量資金成本。跟內地同樣類型的一部電影,在西藏拍攝要往三倍以上去考慮預算。比起《可哥西裡》的人文地理題材、《岡仁波齊》的朝聖,《金珠瑪米》是一場規模宏大的電影,按照3000萬成本預算來講,在西藏拍攝這麼一部戰爭題材,已經相當節約了。

關於如何在成本做到精簡?楊蕊表示,除了減少CG特效的使用,《金珠瑪米》很好的利用了西藏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和發揮了當地人的力量,電影減少了搭景環節,“我們發動當地老百姓,他們家裡的舊東西和器物品,加上政府的一些支援、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提供做道具,我們自己也在過苦日子。”《金珠瑪米》拍攝時,全員都是駐紮在外景地,甚至不少工作人員還是住在帳篷裡。

一點點細節的“集腋成裘”,在楊蕊看來,這是《金珠瑪米》能夠在有限資金下安全保質完成的關鍵所在。

各種資源,電影,小說需要的點一波關注,私信小編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