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臨床執業醫師技能考試第一站考點(三)——噁心嘔吐、發熱、頭痛

噁心與嘔吐

1.起病時間及發病情況 噁心、嘔吐最早出現的具體時間, 是突然出現還是緩慢出現。 清晨空腹時噁心嘔吐, 多見於妊娠、尿毒癥、慢性酒精性胃炎和顱內壓增高。

餐後嘔吐並吐後上腹部脹痛消失, 見於幽門梗阻、胃輕癱、食管裂孔疝等。

2.病因及誘因 詢問嘔吐有無確定的病因和誘因, 起病的緩急, 有無腹部手術、顱腦疾病或外傷。 與體位、進食、藥物、精神因素等關係, 有無咽部刺激等。

3.主要症狀特點 詢問嘔吐有無噁心先兆。 精神性或中樞性嘔吐, 噁心很輕, 後者以噴射性嘔吐為其特點。 反射性嘔吐常有噁心, 隨之嘔吐。 注意詢問嘔吐的頻率、嘔吐間隔時間的長短、嘔吐物的量和性狀。 嘔吐物為隔夜食物殘渣, 見於胃瀦留、幽門梗阻。 嘔吐的食物殘渣不酸, 表示嚴重賁門失弛緩、食管腫瘤等導致食管下段梗阻。 嘔吐物有無膽汁, 可區分十二指腸乳頭平面上、下的梗阻。

嘔吐物含膽汁且有糞臭, 表示有小腸梗阻、腸麻痹等。

4.病情發展與演變 詢問病情逐漸加重還是緩解, 根據嘔吐的情況可判斷病情的發晨與演變。 噁心、嘔吐頻率加大, 甚至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提示病情加重。

5.伴隨症狀

(1)嘔吐伴腹瀉 多見於急性胃腸道感染和各種原因的食物中毒。

(2)噴射性嘔吐伴頭痛 常見於顱內壓增高, 如顱內炎症、水腫、出血、占位性病變、腦膜粘連等。

(3)嘔吐伴眩暈、眼球震顫 見於前庭疾病。

(4)嘔吐伴上腹痛、發熱或黃疸 應考慮肝膽疾病等。

6.診治經過 就診前是否做過腹部超聲、腹部平片、消化道內鏡、血糖、尿素氮等檢查, 結果如何。 經過何種治療, 所使用的藥物、劑量、療程及效果如何。

7.一般情況 起病以來飲食、睡眠及精神狀態如何。

8.其他病史 既往史、個人史、手術外傷、藥物過敏史可簡要詢問。

發熱

1.起病時間及發病情況 發熱開始的具體時間, 是急性起病還是緩慢起病。 感染性發熱、抗原-抗體反應發熱、無菌性壞死物吸收發熱多為急性起病, 但也可以是亞急性或慢性起病。

2.病因及誘因 發熱前有無明顯原因, 如勞累、受涼;有無感染表現, 如肺炎球菌性肺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感染性心內膜炎、腸炎或皮膚化膿性感染、輸血或輸液反應等;有無開放性外傷, 包括頭部外傷等。

3.主要症狀特點

(1)應詢問發熱的高低, 是低熱(37.3~38℃)、中等發熱(38.1~39℃)還是高熱(39.1~41℃)或超高熱(41℃以上);詢問發熱持續時間;是自行退熱還是藥物或物理退熱。

(2)盡可能瞭解是哪種熱型。

①稽留熱 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 24h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 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②弛張熱 體溫常在39℃以上, 24h內波動範圍超過2℃, 但都在正常水準以上。 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③間歇熱 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準, 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 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 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④波狀熱 體溫逐漸上升至39℃或39℃以上, 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準, 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 如此反復多次。 常見於布氏菌病。

⑤回歸熱 體溫急劇上升至39℃或39℃以上, 持續數天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準。 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后規律性地交替一次。

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週期熱等。

⑥不規則熱 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 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4.病情發展與演變 瞭解發熱是否經過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

①驟升型 體溫在幾小時內達39~40℃或以上, 常伴有寒戰。 小兒多伴有驚厥。 見於瘧疾、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

②緩升型 體溫逐漸上升, 在數日內達高峰, 多不伴寒戰。 見於傷寒、結核病、布氏菌病。

(2)高熱期 指體溫上升達高峰之後保持一定時間, 持續時間的長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異, 如瘧疾可持續數小時, 大葉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續數天, 傷寒則可持續數周。

(3)體溫下降期 體溫下降有兩種方式。

①驟降 指體溫於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時可略低於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大葉性肺炎及輸液反應等。

②漸降 指體溫在數天內逐漸降至正常,見於傷寒、風濕熱等。

5.伴隨症狀

(1)發熱伴有神經症狀,如頭痛、昏迷、驚厥、腦膜刺激征等,應考慮各種腦膜炎、中暑、腦血管意外、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2)發熱伴咳嗽、胸痛、氣促、咯血、咳痰等呼吸道症狀,提示有支氣管、肺或胸膜疾病。

(3)發熱伴有肋脊角、腰肋部疼痛及尿頻、膿尿、血尿者,提示泌尿系統疾病。

(4)發熱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者,提示有結締組織病。

(5)發熱伴腹痛、腹部包塊者,提示腹腔內疾病。

(6)發熱伴有皮疹,提示有細菌、結締組織病、病毒感染等。

(7)發熱伴淋巴結腫大者,提示結核病、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等。

6.診治經過

(1)就診前做過何種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血液、各種體液及分泌物等細菌學培養,各系統臟器血清學檢查,自身抗體檢查,各系統臟器的X線、CT、MRI及超聲檢查等。

(2)就診前用過何種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退熱藥物,各種藥物的劑量、療程、療效。

7.食欲及精神狀態 應詢問起病以後的飲食量、飲食習慣、吞咽是否通暢、是否需要用水助吞等,睡眠及精神狀況如何。

8.其他病史 既往史、個人史、手術外傷、藥物過敏、家族史以及近段時間中傳染病接觸史、疫區旅行史等均要詳細詢問。

頭痛

1.起病時間及發病情況 詢問頭痛出現的時間,是急性起病還是緩慢起病,是否為特定時間的頭痛,如顱內占位性病變往往清晨加劇。鼻竇炎的頭痛也常發生於清晨或上午。叢集性頭痛常在夜間發生。急性起病見於感染性疾病、顱內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慢性進行性頭痛並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如噁心、嘔吐、視訊光碟水腫),見於顱內占位性病變;青壯年慢性頭痛,常因焦慮、情緒緊張而發生,多為肌緊張性頭痛。

2.病因及誘因 詢問引起頭痛的原因,頭痛前有無上呼吸道感染、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飲酒、頭部外傷、失眠或是否出現在月經期間。

3.主要症狀特點

(1)頭痛的部位 瞭解頭痛部位是單側、雙側、前額或枕部,如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多在一側,顱內病變的頭痛常為深在性且較彌散,顱內深部病變的頭痛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脊髓膜炎除頭痛外尚有頸痛。眼源性頭痛常為淺在性且局限於眼眶、前額或顳部。鼻源性或耳源性頭痛也多為淺表性疼痛。

(2)頭痛的程度和性質 頭痛的程度雖與病情的輕重並無一致關係,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及腦膜刺激性疼痛最為劇烈。腦腫瘤多為進行性加重性疼痛;高血壓、偏頭痛及發熱性疾病的頭痛常有搏動性;神經功能性頭痛以昏痛為主;肌肉收縮性頭痛多有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痛;神經痛多呈電擊樣或針刺樣疼痛。

(3)頭痛持續的時間 器質性疾病所致頭痛常呈持續性,而功能障礙性疾病所致的頭痛常呈陣發性,反復發作。

(4)頭痛加重或減輕的因素 咳嗽、搖頭、俯身使頭痛加重,常見於顱內高壓、血管性頭痛、顱內感染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在直立時可緩解,低顱內壓頭痛站立時加重,而平臥時緩解;頸肌痙攣性頭痛可因活動或按摩後緩解。

4.病情發展與演變 詢問頭痛是加重還是緩解。頭痛程度加重,發作頻率增高,持續時間延長,都提示病情加重;原僅有頭痛,後出現發熱、神志不清等新症狀也預示病情加重。

5.伴隨症狀

(1)頭痛伴嘔吐提示顱內高壓;頭痛在嘔吐後減輕者可見於偏頭痛。

(2)頭痛伴眩暈常見於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小腦占位性病變。

(3)頭痛伴發熱者常見於感染性疾病;慢性進行性頭痛伴精神症狀者應注意顱內占位性病變;慢性頭痛突然加劇並有意識障礙者提示腦疝發生可能。

(4)頭痛伴視力障礙提示青光眼或腦瘤。

(5)頭痛伴腦膜刺激征提示顱內感染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6)頭痛伴癲癇發作可見於腦血管畸形、腦寄生蟲病或腫瘤。

(7)頭痛伴睡眠障礙常提示神經功能性頭痛。

6.診治經過 詢問發病以來做過何種檢查,如顱腦CT或MRI、腰穿等檢查結果如何,服過何種藥物,藥物劑量、療程、效果如何。

7.飲食及精神 起病以來的精神、體力、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

8.其他病史 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等。

①驟降 指體溫於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時可略低於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大葉性肺炎及輸液反應等。

②漸降 指體溫在數天內逐漸降至正常,見於傷寒、風濕熱等。

5.伴隨症狀

(1)發熱伴有神經症狀,如頭痛、昏迷、驚厥、腦膜刺激征等,應考慮各種腦膜炎、中暑、腦血管意外、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2)發熱伴咳嗽、胸痛、氣促、咯血、咳痰等呼吸道症狀,提示有支氣管、肺或胸膜疾病。

(3)發熱伴有肋脊角、腰肋部疼痛及尿頻、膿尿、血尿者,提示泌尿系統疾病。

(4)發熱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者,提示有結締組織病。

(5)發熱伴腹痛、腹部包塊者,提示腹腔內疾病。

(6)發熱伴有皮疹,提示有細菌、結締組織病、病毒感染等。

(7)發熱伴淋巴結腫大者,提示結核病、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等。

6.診治經過

(1)就診前做過何種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血液、各種體液及分泌物等細菌學培養,各系統臟器血清學檢查,自身抗體檢查,各系統臟器的X線、CT、MRI及超聲檢查等。

(2)就診前用過何種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退熱藥物,各種藥物的劑量、療程、療效。

7.食欲及精神狀態 應詢問起病以後的飲食量、飲食習慣、吞咽是否通暢、是否需要用水助吞等,睡眠及精神狀況如何。

8.其他病史 既往史、個人史、手術外傷、藥物過敏、家族史以及近段時間中傳染病接觸史、疫區旅行史等均要詳細詢問。

頭痛

1.起病時間及發病情況 詢問頭痛出現的時間,是急性起病還是緩慢起病,是否為特定時間的頭痛,如顱內占位性病變往往清晨加劇。鼻竇炎的頭痛也常發生於清晨或上午。叢集性頭痛常在夜間發生。急性起病見於感染性疾病、顱內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慢性進行性頭痛並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如噁心、嘔吐、視訊光碟水腫),見於顱內占位性病變;青壯年慢性頭痛,常因焦慮、情緒緊張而發生,多為肌緊張性頭痛。

2.病因及誘因 詢問引起頭痛的原因,頭痛前有無上呼吸道感染、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飲酒、頭部外傷、失眠或是否出現在月經期間。

3.主要症狀特點

(1)頭痛的部位 瞭解頭痛部位是單側、雙側、前額或枕部,如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多在一側,顱內病變的頭痛常為深在性且較彌散,顱內深部病變的頭痛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脊髓膜炎除頭痛外尚有頸痛。眼源性頭痛常為淺在性且局限於眼眶、前額或顳部。鼻源性或耳源性頭痛也多為淺表性疼痛。

(2)頭痛的程度和性質 頭痛的程度雖與病情的輕重並無一致關係,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及腦膜刺激性疼痛最為劇烈。腦腫瘤多為進行性加重性疼痛;高血壓、偏頭痛及發熱性疾病的頭痛常有搏動性;神經功能性頭痛以昏痛為主;肌肉收縮性頭痛多有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痛;神經痛多呈電擊樣或針刺樣疼痛。

(3)頭痛持續的時間 器質性疾病所致頭痛常呈持續性,而功能障礙性疾病所致的頭痛常呈陣發性,反復發作。

(4)頭痛加重或減輕的因素 咳嗽、搖頭、俯身使頭痛加重,常見於顱內高壓、血管性頭痛、顱內感染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在直立時可緩解,低顱內壓頭痛站立時加重,而平臥時緩解;頸肌痙攣性頭痛可因活動或按摩後緩解。

4.病情發展與演變 詢問頭痛是加重還是緩解。頭痛程度加重,發作頻率增高,持續時間延長,都提示病情加重;原僅有頭痛,後出現發熱、神志不清等新症狀也預示病情加重。

5.伴隨症狀

(1)頭痛伴嘔吐提示顱內高壓;頭痛在嘔吐後減輕者可見於偏頭痛。

(2)頭痛伴眩暈常見於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小腦占位性病變。

(3)頭痛伴發熱者常見於感染性疾病;慢性進行性頭痛伴精神症狀者應注意顱內占位性病變;慢性頭痛突然加劇並有意識障礙者提示腦疝發生可能。

(4)頭痛伴視力障礙提示青光眼或腦瘤。

(5)頭痛伴腦膜刺激征提示顱內感染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6)頭痛伴癲癇發作可見於腦血管畸形、腦寄生蟲病或腫瘤。

(7)頭痛伴睡眠障礙常提示神經功能性頭痛。

6.診治經過 詢問發病以來做過何種檢查,如顱腦CT或MRI、腰穿等檢查結果如何,服過何種藥物,藥物劑量、療程、效果如何。

7.飲食及精神 起病以來的精神、體力、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

8.其他病史 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