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漲姿勢|清明、寒食、三月三,你分得清嗎?

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清明日, 男女掃墓, 擔提尊盉, 轎馬後掛楮錠, 粲粲然滿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 焚楮錠次, 以紙錢置墳頭。

望中無紙錢, 則孤墳矣。 哭罷, 不歸也, 趨芳樹, 擇園圃, 列坐盡醉。 ——明《帝京景物略》。

清明節假期開始了!祝大家節日愉快——呃, 似乎哪裡不對。

你也發現了嗎?清明節用“愉快”來形容, 很彆扭吧?因為清明節是燒紙的日子啊, 緬懷先人, 很嚴肅的呢!

可是, 清明節也是郊遊的日子啊, 投入大自然, 擁抱春光耶。 還記得《新白娘子傳奇》吧, 許仙就是在清明節這天上完墳, 遊玩西湖, 邂逅了白娘子。 從這一點來看, 說“愉快”也不算過分啊。

說起清明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你知道多少呢?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 看看你對中國文化瞭解多少:

第一層:掃墓、踏青——不知道不是中國人;

第二層:寒食、蕩秋千、放風箏——可以從爺爺奶奶們的口中得知;

第三層:蹴鞠、插柳、拔河、鬥雞——可以從中古以後的典籍中得知;

第四層:祓除釁浴(洗浴去垢消除不祥)、男女相會、交感鬼神、祭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可以從……算了, 還是從度娘得知吧。

其實, 這些活動之所以如此豐富, 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清明節, 是由古代的上巳節、寒食節、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這三者合一而成的。

這三者的關係是怎樣的?打個比方, 假設某月某日, 先是你的生日, 後來又是你男朋友向你表白的日子, 再後來又是你獲得高薪OFFER的日子, 於是這天你的活動內容就會包括給媽媽買康乃馨、憑身份證的生日買半價衣服、請同事吃飯、跟男朋友去希爾頓等等——你最容易記住的是你的生日, 但你生日這天做的活動其實包括了其他含義。

清明節的原理也是一樣, 在同樣的時間段(陽曆四月初、陰曆三月初)先形成了古老的上巳節, 後來又有了寒食節, 而它們的時間正好是最容易被記住的清明, 於是三者合成了清明節。

清明

我們先從清明說起。

先要搞清:“清明”, 是指一個節氣, 而“清明節”,

才是指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那個節日。

所謂節氣, 特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我們中原一帶的先民是最早進行農業耕作的民族之一, 搞農業自然要配合作物的生長規律, 所以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合適的農事活動就非常關鍵。 農事活動取決於氣候和物候變化, 氣候和物候變化取決於氣溫冷暖, 氣溫冷暖取決於地球吸收的太陽的熱量, 地球吸收的太陽的熱量取決於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比如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 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 也就是夏至,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 則是冬至,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時, 則是春分或秋分。 太陽直射點一個週期的迴圈形成一個回歸年, 又叫太陽年。 所謂二十四節氣, 就是把一個太陽年劃成二十四等分,

通過這樣的細分, 藉以更準確地指導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一開始並沒有這麼多, 而是隨著古人天文、曆法、農業文化的進步而逐漸豐富起來的, 在戰國時期, 還只有八個節氣, 到了秦漢之際, 才確立了今天齊全的面貌。 像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 是節氣中的老大哥, 而清明則是最後才加入進來的小弟弟。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規則並不一致, 比如有細分季節的(如春分、秋分), 有借氣候命名的(如小雪、大雪), 有借物候命名的(如驚蟄、芒種)。 而“清明”的命名卻不是以上任何一種情況, 它只是兩個抽象的形容性文字。 只要一看到這兩個字, 我們不需聯想具象的東西, 只要去感受這兩個字背後那清潔明淨的感覺。 比如雨後的天空、青山啊,還有與陰霾的冬天決然不同的陽光啊,總之萬物勃興,色彩“清明”,空氣“清明”,人的心情也“清明”了。

對農民來說,他們來不及像我們那麼矯情。節氣就是指令,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春耕春種就要開始,該走出貓冬的院落、整治農具準備下田啦!“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啊!

寒食節

說完清明,再說寒食節。寒食的意思,就是不生火,只吃冷的食物。

為什麼這一天不生火呢?有三種解釋。

第一,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文公結束流亡生活,當了國君,舊臣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命人放火,結果介子推抱著樹活活燒死了。晉文公傷心後悔,從此下令這一天不生火,一律吃冷食。

第二,來自古代改火的習俗。古代是鑽木取火,不同季節用不同的木頭取火,所以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到了改火的時候,國家會實行火禁,民間冷食,這在《周禮》、《禮記》中都有記載。

第三,為了避大火星。大火星不是現在說的火星,而是指現代天文學中天蠍座的主星,它是二十八宿之一,一顆在古人看來非常不吉利的紅巨星。大火星的出現是在季春,古人對天象懷有神秘與敬畏,喜歡把天象與人事相比對,於是大火星就與地面的五行之火聯繫起來,為防止大火星與地面之火爭明造成國家災禍,故而禁火。

主張“子推說”和“改火說”、“避火說”的學派打從南北朝就開始打,到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出於民族自豪感,希望把我們的民俗和歷史儘量往古代來推,似乎用後兩種說法顯得我們的節日更加高級。但我們看以上三種說法,顯然是第一種最好理解、最能在普通民眾中普及起來,後兩種說法仍基本只是在學界流行。

其實第一次說寒食起源於改火的人生活在南北朝,是出於推崇上古禮制的意識形態鬥爭。而那時寒食節已經基本普及到全國,並且全國人民都認可寒食節來源於介子推的傳說。儘管介子推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這並不影響這個傳說對民俗形成的影響。就好像牛郎織女的傳說雖然是假的,但毫不影響自古以來七夕乞巧的種種風俗。

寒食的風俗,最先就流行於介子推的老家山西太原郡一帶,在東漢時,有個叫周舉的到這裡當官,對這個風俗感到驚奇,那時寒食不是一天,而是一個月,很影響身體健康,周舉試圖廢除寒食一月的習俗,但未成功。這個習俗逐漸擴大到整個山西,並隨著魏晉南北朝的人口遷移而流行全國,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都多次禁斷,但屢禁屢興。一旦節日的內涵與慎終追遠、紀念緬懷相聯繫,對於重視死生大事的中國人來說就是很難改變的。既然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禮制也就只好順水推舟,於是,“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漫以成俗”,到了唐玄宗時終於把“寒食拜掃”納入《開元禮》,成了官方認同並宣導的禮俗,並被定為國家法定假日。

而只要“節日”成為“假日”,就一定會增添娛樂放鬆性的內容,唐宋以來主要的郊外娛樂活動,如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插柳、拔河、鬥雞等,就逐漸都進入了寒食節的活動行列。就像我們今天——

過清明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五一勞動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端午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十一國慶日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上巳節

最後,終於介紹到了上巳節。這可是一個歷史久遠的節日,比清明節氣、比寒食節都要早得多!

古代用干支紀日法,陰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節”(就跟母親節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的道理一樣)。由於巳日大多時間正逢三月初三,所以民間就把上巳節這個拗口的名稱改叫做“三月三”。

其實這個節日早在周代就有了,在那個質樸憨野的時代,一切活動仿佛都帶著一種原始的靈怪和美感,這個節日也不例外。《詩經·鄭風》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之詩,說的是男女相會的活動,水邊廣闊的地方是公共活動場所,而當男女相會以後就可以找花叢樹林的私密空間了,說白了就是一個party,以玩樂為媒介,以野合為目的。這時的野合可完全沒有貶義的意思,而是陽光的、美好的、神奇的、偉大的、如詩如畫的!到了近古,上巳節依然是青年男女光明正大地出外遊玩的日子,這對常年在深閨中的女子來說尤其難得,連杜甫老爺子都看花眼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周禮》還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也就是說這時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原始宗教儀式,通過洗浴、采戴吉花祥草等活動來消除不潔和不祥,其間當然會伴隨著原始的宗教歌舞、祭祀某種神靈等內容。一提到祭祀神靈,那麼就必然想到孤魂野鬼。對神靈要討好,對鬼魂則要安撫,所以這時還有招魂續魂的活動。

民間對鬼神的信仰樸素實用,只要交感鬼神,就會將很多現實希冀寄託在對鬼神的祈禱祭祀當中,在春天這個男女歡會、孕育生命的季節,怎麼能忘記祈禱婚姻生育呢?所以祭高禖也成了上巳節的應有之義。只是這個婚姻生育之神也一直在變,有時是伏羲女媧,有時是西王母,總之各種神都在這個節日裡拜一拜。

從上面的介紹中,就可以提煉出上巳節的很多主題了:有娛樂遊玩,有男女相會,有釁浴祓除,有交感鬼神,有祭高禖等等。後世隨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宗教性的內容越來越少,娛樂歡會的性質則進一步增強。比如在《論語》裡,就已經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了,雖是有祭祀的內容,但不像《周禮》記載的由專門的女巫主持,看起來更像是春遊了。而在《蘭亭序》裡,“修禊事也”更只是成了曲水流觴、宴會遊樂前的一個開場了。

清明、寒食節、上巳節大約在唐宋之際合而為一

不是說三個節日就剩一個了,而是說三個節日連成一片,含混不分了。

清明一般在陽曆4月4、5日;寒食節的時間自古說法不一,但唐代以後基本確定為每年冬至後一百零五日;上巳節是按陰曆算,陰曆三月三也與清明時間接近。總之,就是每年清明前後這段時間,大自然和人都非常活躍,每年到這個時候,生物鐘就帶領人們產生了那種清明時節特殊的氣氛和感覺。至於人們為什麼最終普及了“清明”,而不是“寒食”或“三月三”,其原因大概有二:第一,清明的時間是最固定的,最好記。第二,清明是關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業社會中最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必須記。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很多清明前後的活動都消失了,但是掃墓和踏青郊遊最普遍地保存下來。為什麼最終保留的是這兩項?

關於踏青郊遊風俗的保存很好解釋: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誰不想活動活動筋骨、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而且墳地一般在植物茂盛、風景優美的野外,上墳又都帶著食物,祭完祖就便找個乾淨地方席地而坐,吃吃喝喝,何樂而不為!

那麼掃墓的保存作何解釋?一般說來,涉及到禮敬先人的民俗是最穩定的,掃墓保留得最完整很正常。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四個最重要的上墳的日子——春節、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不是國慶,而是陰曆十月一,“燒寒衣”的日子),這四個日子不但間隔是那麼平均,而且時間還那麼科學:春節這個大節祭祖自不必說,清明是農活馬上就要忙起來的分界線,而七月十五除了是佛教道教的鬼節外也是秋收馬上要開始的分界線,十月一則是糧食歸完倉、貓冬即將開始的分界線。這個節奏和時間把握得那麼好,只能歸於農業社會對節日“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結果。

記得我的一位老師說,清明是他最喜歡的節日,他喜歡這個節日的感覺,“清明時節雨紛紛”,死的陰影和生的快樂相交叉,既有淡淡的哀愁,又有蘊育的生機,符合中國的審美習慣,不走極端。

這幾句話讓我深有同感。我發現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這種特點,而清明將這種特點體現得最集中。中國的極喜慶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等,也總是有懷緬先人的內容,歡樂中帶著肅穆莊嚴,極少會像過聖誕、元旦等西方大節日那樣徹底的情感放縱,這大概就是我們的中庸之道吧。

比如雨後的天空、青山啊,還有與陰霾的冬天決然不同的陽光啊,總之萬物勃興,色彩“清明”,空氣“清明”,人的心情也“清明”了。

對農民來說,他們來不及像我們那麼矯情。節氣就是指令,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春耕春種就要開始,該走出貓冬的院落、整治農具準備下田啦!“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啊!

寒食節

說完清明,再說寒食節。寒食的意思,就是不生火,只吃冷的食物。

為什麼這一天不生火呢?有三種解釋。

第一,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文公結束流亡生活,當了國君,舊臣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命人放火,結果介子推抱著樹活活燒死了。晉文公傷心後悔,從此下令這一天不生火,一律吃冷食。

第二,來自古代改火的習俗。古代是鑽木取火,不同季節用不同的木頭取火,所以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到了改火的時候,國家會實行火禁,民間冷食,這在《周禮》、《禮記》中都有記載。

第三,為了避大火星。大火星不是現在說的火星,而是指現代天文學中天蠍座的主星,它是二十八宿之一,一顆在古人看來非常不吉利的紅巨星。大火星的出現是在季春,古人對天象懷有神秘與敬畏,喜歡把天象與人事相比對,於是大火星就與地面的五行之火聯繫起來,為防止大火星與地面之火爭明造成國家災禍,故而禁火。

主張“子推說”和“改火說”、“避火說”的學派打從南北朝就開始打,到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出於民族自豪感,希望把我們的民俗和歷史儘量往古代來推,似乎用後兩種說法顯得我們的節日更加高級。但我們看以上三種說法,顯然是第一種最好理解、最能在普通民眾中普及起來,後兩種說法仍基本只是在學界流行。

其實第一次說寒食起源於改火的人生活在南北朝,是出於推崇上古禮制的意識形態鬥爭。而那時寒食節已經基本普及到全國,並且全國人民都認可寒食節來源於介子推的傳說。儘管介子推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這並不影響這個傳說對民俗形成的影響。就好像牛郎織女的傳說雖然是假的,但毫不影響自古以來七夕乞巧的種種風俗。

寒食的風俗,最先就流行於介子推的老家山西太原郡一帶,在東漢時,有個叫周舉的到這裡當官,對這個風俗感到驚奇,那時寒食不是一天,而是一個月,很影響身體健康,周舉試圖廢除寒食一月的習俗,但未成功。這個習俗逐漸擴大到整個山西,並隨著魏晉南北朝的人口遷移而流行全國,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都多次禁斷,但屢禁屢興。一旦節日的內涵與慎終追遠、紀念緬懷相聯繫,對於重視死生大事的中國人來說就是很難改變的。既然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禮制也就只好順水推舟,於是,“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漫以成俗”,到了唐玄宗時終於把“寒食拜掃”納入《開元禮》,成了官方認同並宣導的禮俗,並被定為國家法定假日。

而只要“節日”成為“假日”,就一定會增添娛樂放鬆性的內容,唐宋以來主要的郊外娛樂活動,如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插柳、拔河、鬥雞等,就逐漸都進入了寒食節的活動行列。就像我們今天——

過清明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五一勞動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端午節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十一國慶日的風俗:休假、旅遊、購物、吃大餐……

上巳節

最後,終於介紹到了上巳節。這可是一個歷史久遠的節日,比清明節氣、比寒食節都要早得多!

古代用干支紀日法,陰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節”(就跟母親節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的道理一樣)。由於巳日大多時間正逢三月初三,所以民間就把上巳節這個拗口的名稱改叫做“三月三”。

其實這個節日早在周代就有了,在那個質樸憨野的時代,一切活動仿佛都帶著一種原始的靈怪和美感,這個節日也不例外。《詩經·鄭風》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之詩,說的是男女相會的活動,水邊廣闊的地方是公共活動場所,而當男女相會以後就可以找花叢樹林的私密空間了,說白了就是一個party,以玩樂為媒介,以野合為目的。這時的野合可完全沒有貶義的意思,而是陽光的、美好的、神奇的、偉大的、如詩如畫的!到了近古,上巳節依然是青年男女光明正大地出外遊玩的日子,這對常年在深閨中的女子來說尤其難得,連杜甫老爺子都看花眼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周禮》還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也就是說這時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原始宗教儀式,通過洗浴、采戴吉花祥草等活動來消除不潔和不祥,其間當然會伴隨著原始的宗教歌舞、祭祀某種神靈等內容。一提到祭祀神靈,那麼就必然想到孤魂野鬼。對神靈要討好,對鬼魂則要安撫,所以這時還有招魂續魂的活動。

民間對鬼神的信仰樸素實用,只要交感鬼神,就會將很多現實希冀寄託在對鬼神的祈禱祭祀當中,在春天這個男女歡會、孕育生命的季節,怎麼能忘記祈禱婚姻生育呢?所以祭高禖也成了上巳節的應有之義。只是這個婚姻生育之神也一直在變,有時是伏羲女媧,有時是西王母,總之各種神都在這個節日裡拜一拜。

從上面的介紹中,就可以提煉出上巳節的很多主題了:有娛樂遊玩,有男女相會,有釁浴祓除,有交感鬼神,有祭高禖等等。後世隨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宗教性的內容越來越少,娛樂歡會的性質則進一步增強。比如在《論語》裡,就已經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了,雖是有祭祀的內容,但不像《周禮》記載的由專門的女巫主持,看起來更像是春遊了。而在《蘭亭序》裡,“修禊事也”更只是成了曲水流觴、宴會遊樂前的一個開場了。

清明、寒食節、上巳節大約在唐宋之際合而為一

不是說三個節日就剩一個了,而是說三個節日連成一片,含混不分了。

清明一般在陽曆4月4、5日;寒食節的時間自古說法不一,但唐代以後基本確定為每年冬至後一百零五日;上巳節是按陰曆算,陰曆三月三也與清明時間接近。總之,就是每年清明前後這段時間,大自然和人都非常活躍,每年到這個時候,生物鐘就帶領人們產生了那種清明時節特殊的氣氛和感覺。至於人們為什麼最終普及了“清明”,而不是“寒食”或“三月三”,其原因大概有二:第一,清明的時間是最固定的,最好記。第二,清明是關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業社會中最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必須記。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很多清明前後的活動都消失了,但是掃墓和踏青郊遊最普遍地保存下來。為什麼最終保留的是這兩項?

關於踏青郊遊風俗的保存很好解釋: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誰不想活動活動筋骨、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而且墳地一般在植物茂盛、風景優美的野外,上墳又都帶著食物,祭完祖就便找個乾淨地方席地而坐,吃吃喝喝,何樂而不為!

那麼掃墓的保存作何解釋?一般說來,涉及到禮敬先人的民俗是最穩定的,掃墓保留得最完整很正常。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四個最重要的上墳的日子——春節、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不是國慶,而是陰曆十月一,“燒寒衣”的日子),這四個日子不但間隔是那麼平均,而且時間還那麼科學:春節這個大節祭祖自不必說,清明是農活馬上就要忙起來的分界線,而七月十五除了是佛教道教的鬼節外也是秋收馬上要開始的分界線,十月一則是糧食歸完倉、貓冬即將開始的分界線。這個節奏和時間把握得那麼好,只能歸於農業社會對節日“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結果。

記得我的一位老師說,清明是他最喜歡的節日,他喜歡這個節日的感覺,“清明時節雨紛紛”,死的陰影和生的快樂相交叉,既有淡淡的哀愁,又有蘊育的生機,符合中國的審美習慣,不走極端。

這幾句話讓我深有同感。我發現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這種特點,而清明將這種特點體現得最集中。中國的極喜慶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等,也總是有懷緬先人的內容,歡樂中帶著肅穆莊嚴,極少會像過聖誕、元旦等西方大節日那樣徹底的情感放縱,這大概就是我們的中庸之道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