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別怕,畢竟嚇死你並不是這部恐怖片的主要目標

文 | 卡米

影院不知有多久沒有上映過正經恐怖片了。 一提到院線恐怖片, 現在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天雷滾滾的國產爛片, 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鼎盛時期的香港恐怖片?

最近, 剛剛推出年度恐怖大片《失眠》的勞模邱禮濤導演, 又帶來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恐怖片, 即將全國公映, 真是久違。

影片叫《常在你左右》, 古天樂主演,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經典的《陰陽路》系列第二部《我在你左右》, 也算是對當年作品的重啟吧。

影片採用香港恐怖片常見的三段式故事, 由一起詭異的車禍連接起好幾個人, 引出三組互相牽連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林家棟。 林家棟飾演一位在殯儀館工作的賭徒, 欠債無數, 經常靠職業便利偷棺材裡的陪葬品。 這一次, 他偷了一個手鐲, 正是車禍中自殺身亡的那位女性的陪葬品。 從此, 厄運連連。 這是一個常見的「冤有頭, 債有主」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蔡卓妍和張智霖。 張智霖酒駕, 跟蔡卓妍的車相撞, 蔡的未婚夫身亡。 為了實現未婚夫身前心願, 蔡買下了一棟度假小屋, 做起生意來。

沒想到, 這是一個凶宅, 接二連三地發生自殺事件。 張一直為那起車禍心存愧疚, 在報紙上聽說蔡的厄運後,

前來幫助她。 結果張這人呢, 也是個做事不按常理出牌的變態。

第三個故事是古天樂和佘詩曼。 這個故事關於一張老唱片。 舊書店老闆的侄女去世了, 老闆總是聽著她身前的一張唱片獨自流淚, 老闆娘看不過去, 就隨意把唱片送給了佘詩曼。

誰知道這唱片總是一次次出現在留聲機上自動播放, 音調也變成了恐怖的男低音。

陰魂纏身, 凶宅, 自殺, 分屍, 留戀人間的鬼魂, 這些常見的恐怖元素被一股腦塞進了三個故事裡。 影片就像一部港式恐怖片大雜燴, 有《陰陽路》的調性, 有《人肉叉燒包》的變態,

有《山村老屍》的冤魂, 還有《三更》系列的人鬼情。

這些大雜燴顯然是邱禮濤的常見路數。 要問在港片式微的今天, 還有多少導演在拍當年那些cult味十足的B級片?差不多只剩邱禮濤了。

高產的他30年出了近七十部電影, 光是今年就一連出了四部影片, 除了《失眠》和《常在你左右》兩部恐怖片, 還有一部愛情片《原諒他77次》, 以及突破很大的警匪片《拆彈專家》, 年度勞模稱號跑不掉了。

《失眠》

一年拍四部風格完全不同的電影,也算是邱禮濤的特色了。觀眾熟悉他的多半都是《人肉叉燒包》和《埃博拉病毒》這樣的cult片,但其實他的風格極為廣泛多變,而且每部影片中他都放入了一些獨特的社會關注。

最直接的莫過於《性工作者十日談》,影片改編自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講述一名社工在夜總會推廣性工作者權益過程中的見聞。

還有前幾年的《雛妓》,鏡頭對準了東南亞的兒童性交易。2001年的《等候董建華發落》,一起真實案件的少年犯從「等候英女皇發落」到「等候董建華發落」,毫無避諱直接面向「九七」前後的香港社會。

《雛妓》(2014)

這些影片裡都能看到邱禮濤身上非常尖銳的一面。他前年剛拿到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課題是香港電影的審查制度,業餘時間他還寫了不少文化評論,這些影片都可以看作是導演通過藝術介入社會的路徑。

哪怕是在《人肉叉燒包》這種感官刺激的影片裡,邱禮濤也放入了一些自己的社會觀察。黃秋生飾演的變態殺人狂被警方拘留後拒不認罪,司法部用各種手段逼迫他召供,這一來一回的過程中,也展示了導演對香港司法制度的質疑。

《人肉叉燒包》(1993)

儘管邱禮濤對社會文化思考頗多,但比起香港其他善拍社會題材的導演,無論是擅長生活流文藝片的許鞍華,還是能把商業、藝術和對人情社會細膩體察緊密結合的陳可辛等等,邱導的影片風格倒是顯得極為平易近人,甚至有種帶著狂狷氣的「隨便」。

對於這一點,他的態度相當淡然,說會根據製片方的要求見機行事。老闆說要有鬼,那就拍鬼,至於內核,無論是情感,還是社會諷刺,還是政治思考,這些都是導演的「軟內容」,每部片裡他都多多少少在製片方的「硬框架」裡塞一些進去。這些限制對他來說都是能變通的,該表達的,還是會表達。

鬼是個有意思的東西,它看似可怖,其實是人類的情感寄託和道德尺度。面對不了死亡,於是便有了善鬼;人世往往無法公平地懲戒罪孽,於是就有了作為心理和道德補償的惡鬼。全世界的鬼片,要麼是人鬼情未了,要麼就是善惡有報。

作為一部大雜燴恐怖片,《常在你左右》也脫離不了情感和善惡觀。三個故事,有愛人離世的悲慟,有做了虧心事被惡鬼纏身的災難,也有背負道德罪惡的歉疚。

除了情感,在個別細節中還是能看到邱導對社會的諷刺,比如整容失敗卻無法討回說法的自殺者,還有蔡卓妍的度假小屋在接二連三發生自殺事件之後,便不斷有媒體為了博眼球,不顧當事人感受對事件進行添油加醋的渲染,而明知是凶宅卻不告知蔡的賣家卻並沒有受到任何懲治。

這部影片的恐怖指數並不高,它是一部以情感為主的電影。雖然有分屍鏡頭,有大撒血漿的場景,有氣氛極為詭異的死亡案件,還有像女鬼爬行的夢遊場景,但總體而言,情感的部分遠遠超過嚇人的部分,這一點跟邱導今年另一部作品《失眠》完全不同。

東亞地區的恐怖片相當具有地域特色。泰國是獨居一格的宗教氛圍,韓國總帶點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色彩,日本以陰森的冤魂為名。

而說到香港恐怖片,那就是類型片一鍋粥亂燉,喜劇、功夫、警匪、罪案、僵屍等全部亂燉在一起,而且還特別喜歡講短小精悍的分段故事。

《瘋劫》(1979)

恐怖片如何讓觀眾感受到恐懼?要麼靠聲畫刺激,要麼靠懸疑鋪墊。前者比較簡單,靠道具和聲效,而後者就需要導演功底了。雖然香港恐怖片在六十年代末已經出現,但真正引起人重視,還是在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比如七十年代末,許鞍華的《瘋劫》,第一次將懸念放在了製造驚悚的核心位置。

香港魚龍混雜的殖民地歷史,自然也生產了不少中西結合的恐怖片。比如餘允抗的《凶榜》,就借鑒了西方喪屍片常見的噁心視覺刺激,中間還加上了傳統的道士驅魔大法。

《凶榜》(1981)

喜劇是香港電影的重頭戲,無論是警匪片、黑幫片、動作片還是功夫片,都喜歡帶點喜劇色彩,恐怖片也不例外。周星馳的《回魂夜》,還有「開心鬼」系列就是成功的喜劇恐怖片範例。

到了洪金寶這裡,則把功夫、喜劇、恐怖全部雜糅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極為獨特的類型片——靈幻功夫片,跟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屍功夫片各成系列。

九十年代的香港恐怖片幾乎是錢升偉「數位系列」鬼片(《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和邱禮濤《陰陽路》系列的天下了。

前者結合罪案片,講述離奇案件背後的靈異事件;後者受到日本分段式怪談的影響,也開始採用三段式故事結構,《常在你左右》便是這一系列的延續。

《七月十四》(1993)

這些故事短小精悍,每部影片都像是講了幾個現代聊齋故事,給人留下恐怖的餘味。

到了新世紀,恐怖片的套路快被窮盡了,心理驚悚片又開始大行其道。李心潔的《見鬼》和張國榮的《異度空間》都憑藉演員的精彩表演成為了香港恐怖片的經典之作。前幾年麥浚龍的《僵屍》也讓人看到了港產恐怖片的新希望。

《異度空間》(2002)

而邱禮濤這部新作《常在你左右》,倒並沒有像麥浚龍一樣走新路,無論是劇情和氛圍,還是鬼魂的人設,都像極了我們小時候看的原汁原味港產鬼片大雜燴,喜劇、驚悚、鬼魂、命案、變態,雖然恐怖,但看完之後,總是心底泛起一股揮之不去的愁緒和感慨。

所以你明白了嗎,一部好的恐怖片,真的不僅僅是為了嚇你而已。

《失眠》

一年拍四部風格完全不同的電影,也算是邱禮濤的特色了。觀眾熟悉他的多半都是《人肉叉燒包》和《埃博拉病毒》這樣的cult片,但其實他的風格極為廣泛多變,而且每部影片中他都放入了一些獨特的社會關注。

最直接的莫過於《性工作者十日談》,影片改編自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講述一名社工在夜總會推廣性工作者權益過程中的見聞。

還有前幾年的《雛妓》,鏡頭對準了東南亞的兒童性交易。2001年的《等候董建華發落》,一起真實案件的少年犯從「等候英女皇發落」到「等候董建華發落」,毫無避諱直接面向「九七」前後的香港社會。

《雛妓》(2014)

這些影片裡都能看到邱禮濤身上非常尖銳的一面。他前年剛拿到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課題是香港電影的審查制度,業餘時間他還寫了不少文化評論,這些影片都可以看作是導演通過藝術介入社會的路徑。

哪怕是在《人肉叉燒包》這種感官刺激的影片裡,邱禮濤也放入了一些自己的社會觀察。黃秋生飾演的變態殺人狂被警方拘留後拒不認罪,司法部用各種手段逼迫他召供,這一來一回的過程中,也展示了導演對香港司法制度的質疑。

《人肉叉燒包》(1993)

儘管邱禮濤對社會文化思考頗多,但比起香港其他善拍社會題材的導演,無論是擅長生活流文藝片的許鞍華,還是能把商業、藝術和對人情社會細膩體察緊密結合的陳可辛等等,邱導的影片風格倒是顯得極為平易近人,甚至有種帶著狂狷氣的「隨便」。

對於這一點,他的態度相當淡然,說會根據製片方的要求見機行事。老闆說要有鬼,那就拍鬼,至於內核,無論是情感,還是社會諷刺,還是政治思考,這些都是導演的「軟內容」,每部片裡他都多多少少在製片方的「硬框架」裡塞一些進去。這些限制對他來說都是能變通的,該表達的,還是會表達。

鬼是個有意思的東西,它看似可怖,其實是人類的情感寄託和道德尺度。面對不了死亡,於是便有了善鬼;人世往往無法公平地懲戒罪孽,於是就有了作為心理和道德補償的惡鬼。全世界的鬼片,要麼是人鬼情未了,要麼就是善惡有報。

作為一部大雜燴恐怖片,《常在你左右》也脫離不了情感和善惡觀。三個故事,有愛人離世的悲慟,有做了虧心事被惡鬼纏身的災難,也有背負道德罪惡的歉疚。

除了情感,在個別細節中還是能看到邱導對社會的諷刺,比如整容失敗卻無法討回說法的自殺者,還有蔡卓妍的度假小屋在接二連三發生自殺事件之後,便不斷有媒體為了博眼球,不顧當事人感受對事件進行添油加醋的渲染,而明知是凶宅卻不告知蔡的賣家卻並沒有受到任何懲治。

這部影片的恐怖指數並不高,它是一部以情感為主的電影。雖然有分屍鏡頭,有大撒血漿的場景,有氣氛極為詭異的死亡案件,還有像女鬼爬行的夢遊場景,但總體而言,情感的部分遠遠超過嚇人的部分,這一點跟邱導今年另一部作品《失眠》完全不同。

東亞地區的恐怖片相當具有地域特色。泰國是獨居一格的宗教氛圍,韓國總帶點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色彩,日本以陰森的冤魂為名。

而說到香港恐怖片,那就是類型片一鍋粥亂燉,喜劇、功夫、警匪、罪案、僵屍等全部亂燉在一起,而且還特別喜歡講短小精悍的分段故事。

《瘋劫》(1979)

恐怖片如何讓觀眾感受到恐懼?要麼靠聲畫刺激,要麼靠懸疑鋪墊。前者比較簡單,靠道具和聲效,而後者就需要導演功底了。雖然香港恐怖片在六十年代末已經出現,但真正引起人重視,還是在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比如七十年代末,許鞍華的《瘋劫》,第一次將懸念放在了製造驚悚的核心位置。

香港魚龍混雜的殖民地歷史,自然也生產了不少中西結合的恐怖片。比如餘允抗的《凶榜》,就借鑒了西方喪屍片常見的噁心視覺刺激,中間還加上了傳統的道士驅魔大法。

《凶榜》(1981)

喜劇是香港電影的重頭戲,無論是警匪片、黑幫片、動作片還是功夫片,都喜歡帶點喜劇色彩,恐怖片也不例外。周星馳的《回魂夜》,還有「開心鬼」系列就是成功的喜劇恐怖片範例。

到了洪金寶這裡,則把功夫、喜劇、恐怖全部雜糅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極為獨特的類型片——靈幻功夫片,跟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屍功夫片各成系列。

九十年代的香港恐怖片幾乎是錢升偉「數位系列」鬼片(《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和邱禮濤《陰陽路》系列的天下了。

前者結合罪案片,講述離奇案件背後的靈異事件;後者受到日本分段式怪談的影響,也開始採用三段式故事結構,《常在你左右》便是這一系列的延續。

《七月十四》(1993)

這些故事短小精悍,每部影片都像是講了幾個現代聊齋故事,給人留下恐怖的餘味。

到了新世紀,恐怖片的套路快被窮盡了,心理驚悚片又開始大行其道。李心潔的《見鬼》和張國榮的《異度空間》都憑藉演員的精彩表演成為了香港恐怖片的經典之作。前幾年麥浚龍的《僵屍》也讓人看到了港產恐怖片的新希望。

《異度空間》(2002)

而邱禮濤這部新作《常在你左右》,倒並沒有像麥浚龍一樣走新路,無論是劇情和氛圍,還是鬼魂的人設,都像極了我們小時候看的原汁原味港產鬼片大雜燴,喜劇、驚悚、鬼魂、命案、變態,雖然恐怖,但看完之後,總是心底泛起一股揮之不去的愁緒和感慨。

所以你明白了嗎,一部好的恐怖片,真的不僅僅是為了嚇你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