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關羽的經典形象宣傳中,為什麼他手裡拿的會是《春秋》這本書?

說到關羽, 關於他英武忠義的故事, 一本《三國演義》小說, 就已經描寫得出神入化了, 可以說大到七老八十, 小到三歲孩童, 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 不需要我們誰再在朋友們面前班門弄斧般地過多敘說。

說到關羽的形象, 因為大量小說、圖書和相關影視、書畫、雕塑作品的創作流傳, 即便是經過了上千年, 他的藝術形象幾乎都是固定沒有改變的, 這在歷史人物的流傳過程中, 也是比較少見的。 當然了, 他的外貌形象, 更成了很多忠義人物的標配, 如, 在《水滸傳》中, 也依然將他的形象進行了延伸, 照著他的樣子,

打扮了一個兩人物, 一個是他的後世子孫大刀關勝, 一個是美髯公朱仝;在《說岳全傳》中, 還有他的一個後世子孫關鈴……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在關羽的眾多藝術形象中, 藝術家們在向人們表述他儒將風度藝術形象的時候, 大多都會將他畫成“身穿鎧甲戰袍、秉燭夜讀春秋”時的狀態,

特別是在很多關帝廟裡的塑像, 更是手拿《春秋》書閱讀。

這種做法, 事實上也的確達到了, 向人們傳遞關羽是個學識與儒雅、文才與武功兼備儒將的效果。

只是我有個疑問, 在表現關羽是一個儒將的時候, 為什麼總要讓他的手裡拿一本《春秋》書, 而不是其它如兵法戰策、儒家其它經典或百家經典書籍呢?

我在網上也看了一些朋友們對這個問題的有關解答, 有正解的, 也有調侃戲說的, 更有很多其他說法的, 情況比較多。 下面, 木林結合有關老師的觀點, 就關羽為什麼手裡拿的是《春秋》這本書談一些自己的愚見, 還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一是, 《春秋》是本什麼樣的書?

作為儒家的五經之一, 它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它以歷史大事為主線, 按照時間、地點、人物, 記錄了從春秋時魯國從隱西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 722~前481)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生產生活等諸方面, 同時也順便記載了其他諸侯國之間關於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弑等方面的事件,

文字簡略, 重敘結果, 不鋪敘過程, 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孔子曾說過:“知我者春秋, 罪我者春秋。 ”

關於這本書, 據說, 孔子晚年看到社會風氣變壞, 於是寫了《春秋》這本史書, 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倫理觀念。 但孔子是個聰明人, 他為了避免政治迫害, 常常使用隱晦的語言。

孔子死後, 弟子各以所聞輾轉傳授, 於是逐漸形成不同的《春秋》師說, 開始時有五部, 因為流傳的問題, 後來就只剩下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這三部注解文集。

對於《春秋》這三部注解文集來講,

《春秋左氏傳》, 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因為藏于秘府, 因為王莽的學習,

使得它到王莽時才被奉為正統學說;

《春秋公羊傳》, 主要精神在於強調大一統和“大義滅親”, 側重於強化中央集權的等級制度權威, 中間貫穿著嚴法精神, 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微言大義", 與現實政治配合較密切, 由董仲舒等人最先傳播開來, 中間曾沉淪過一段時間, 但到了東漢中後期, 該書又重新獲得獨尊地位;

《春秋谷梁傳》,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的方式, 來注解《春秋》, 強調禮樂教化, 力主仁德之治, 注重對君主的約束, 該書成書比公羊傳要晚。 據史載, 衛太子劉據喜讀《谷梁傳》, 再之後到他的孫子劉詢時, 才讓《谷梁傳》興盛了起來。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二是,《春秋》這本書在漢代時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漢代在開始之時是沒有確立儒家思想的,在陸賈、叔孫通、酈食審、賈誼等人的努力下,在惠、文、景帝的黃老之術的寬容下,儒家學說的政治化進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通過《天人三策》,使儒家登上了獨尊的地位。接著,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引得天下學士跟風學習。之後,《公羊春秋》所宣揚的儒家思想,更成為了當時國家的基本政治理念,成為了人們日常行為的道德準則,並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人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在司法裁判中形成了“春秋決獄”的指導思想,即:凡是法律中沒有規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經義作為裁判的依據;凡是法律條文與儒家經義相違背的,儒家經義具有高於現行法律的效力。

由此可見,以公羊傳為主的《春秋》所闡發的“尊王攘夷,不以成敗論英雄,懲惡揚善”等觀念,以及“微言大義”的褒貶態度,構成了自秦漢以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三是,關羽的讀書形象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後世宣揚的需求有關。

東漢是西漢的傳承和延續,因為出現了亂臣賊子,出現了黃巾農民大起義,皇權旁落,天下動盪,人心思定。對於當時的有識之士來講,正統的思想是就匡扶漢室。

關羽是東漢末年人,作為劉漢政權的核心人物之一,因為跟隨了所謂的漢皇室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想恢復劉氏江山,他自然得將以強調大一統思想的《公羊春秋》作為主要學習的內容。從對“桃園三結義”的忠,對劉備夫人的禮,對曹操等人的信來看,他更是這一思想的身體力行者。

《三國演義》玉泉山關帝廟中有這樣一幅楹聯: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這就說明,宋明時期,人們為了神化關羽,就已經非常重視將他孔夫子的《春秋》聯繫起來,通過孔夫子著《春秋》,關羽讀《春秋》,把他們二人相提並論。

當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政治倫理後,關羽的忠義精神自然對人們效忠封建當權者有示範作用,再加上後來重文抑武使得文官的職級高於武將,這就得通過讀書來給他披上儒家文化的外衣,關羽讀《春秋》自然也就成為了必然。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四是,關羽為什麼讀的不是其它書籍?

自西漢以後,歷朝歷代都以儒學為國學,關羽是儒家人士捧出來的英雄,那他讀的書肯定是儒家經典,至於其它百家的經典文體,估計讓他讀的可能性會比較小。當然了,至於是儒家那部經典,中間肯定也有說法。

在西漢時,也曾流傳過儒家的一部經典《尚書》,該書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以及君臣之間的談話,因為治國理政方面的內容偏多,西漢時的一些外儒內法的文官名人政治家們,如晁錯、夏侯勝、黃霸、周堪、蕭望之等人都曾學習過它,對於仍在戰亂中征戰四方的關羽來講,他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可能研習的會少一點。

關羽的讀書形象是在他的成名之後,那時,他已經是叱吒天下的風雲名將了。陳壽在評價他時說:“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這讓我想起了武帝時的一位名將霍去病,武帝要教他兵法時,他說:“行軍打仗,靠的是因敵因勢,不需要拘泥於古代兵法。”照此推理的話,關羽在人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況,大多會是不屑于研讀孫吳兵法的,因為他太自戀了,太對自己自信了。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給陳壽《三國志·關羽傳》注解的裴注曾言:“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關羽手中的拿的只僅是《春秋》,而沒有明確的說明是左氏、公羊還是谷梁春秋,更沒有明確地注明是《左傳》,那裴注的這句話還有推敲的餘地。

《左氏傳》是《春秋左氏傳》的另一個名稱,但因為該書是在王莽篡漢時盛行的儒家主流學說,作為匡扶漢室的關羽,作為蜀漢政權的重要人物,他可能此時關心是最多的就是大一統問題,出於宣傳和政治影響方面的考慮,他也應該不會光明正大地去看它。

故而,木林認為,關羽所讀的書是《春秋》,還應該是《春秋公羊傳》。當然了,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還需要朋友們的指正。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二是,《春秋》這本書在漢代時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漢代在開始之時是沒有確立儒家思想的,在陸賈、叔孫通、酈食審、賈誼等人的努力下,在惠、文、景帝的黃老之術的寬容下,儒家學說的政治化進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通過《天人三策》,使儒家登上了獨尊的地位。接著,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引得天下學士跟風學習。之後,《公羊春秋》所宣揚的儒家思想,更成為了當時國家的基本政治理念,成為了人們日常行為的道德準則,並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人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在司法裁判中形成了“春秋決獄”的指導思想,即:凡是法律中沒有規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經義作為裁判的依據;凡是法律條文與儒家經義相違背的,儒家經義具有高於現行法律的效力。

由此可見,以公羊傳為主的《春秋》所闡發的“尊王攘夷,不以成敗論英雄,懲惡揚善”等觀念,以及“微言大義”的褒貶態度,構成了自秦漢以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三是,關羽的讀書形象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後世宣揚的需求有關。

東漢是西漢的傳承和延續,因為出現了亂臣賊子,出現了黃巾農民大起義,皇權旁落,天下動盪,人心思定。對於當時的有識之士來講,正統的思想是就匡扶漢室。

關羽是東漢末年人,作為劉漢政權的核心人物之一,因為跟隨了所謂的漢皇室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想恢復劉氏江山,他自然得將以強調大一統思想的《公羊春秋》作為主要學習的內容。從對“桃園三結義”的忠,對劉備夫人的禮,對曹操等人的信來看,他更是這一思想的身體力行者。

《三國演義》玉泉山關帝廟中有這樣一幅楹聯: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這就說明,宋明時期,人們為了神化關羽,就已經非常重視將他孔夫子的《春秋》聯繫起來,通過孔夫子著《春秋》,關羽讀《春秋》,把他們二人相提並論。

當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政治倫理後,關羽的忠義精神自然對人們效忠封建當權者有示範作用,再加上後來重文抑武使得文官的職級高於武將,這就得通過讀書來給他披上儒家文化的外衣,關羽讀《春秋》自然也就成為了必然。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四是,關羽為什麼讀的不是其它書籍?

自西漢以後,歷朝歷代都以儒學為國學,關羽是儒家人士捧出來的英雄,那他讀的書肯定是儒家經典,至於其它百家的經典文體,估計讓他讀的可能性會比較小。當然了,至於是儒家那部經典,中間肯定也有說法。

在西漢時,也曾流傳過儒家的一部經典《尚書》,該書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以及君臣之間的談話,因為治國理政方面的內容偏多,西漢時的一些外儒內法的文官名人政治家們,如晁錯、夏侯勝、黃霸、周堪、蕭望之等人都曾學習過它,對於仍在戰亂中征戰四方的關羽來講,他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可能研習的會少一點。

關羽的讀書形象是在他的成名之後,那時,他已經是叱吒天下的風雲名將了。陳壽在評價他時說:“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這讓我想起了武帝時的一位名將霍去病,武帝要教他兵法時,他說:“行軍打仗,靠的是因敵因勢,不需要拘泥於古代兵法。”照此推理的話,關羽在人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況,大多會是不屑于研讀孫吳兵法的,因為他太自戀了,太對自己自信了。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給陳壽《三國志·關羽傳》注解的裴注曾言:“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關羽手中的拿的只僅是《春秋》,而沒有明確的說明是左氏、公羊還是谷梁春秋,更沒有明確地注明是《左傳》,那裴注的這句話還有推敲的餘地。

《左氏傳》是《春秋左氏傳》的另一個名稱,但因為該書是在王莽篡漢時盛行的儒家主流學說,作為匡扶漢室的關羽,作為蜀漢政權的重要人物,他可能此時關心是最多的就是大一統問題,出於宣傳和政治影響方面的考慮,他也應該不會光明正大地去看它。

故而,木林認為,關羽所讀的書是《春秋》,還應該是《春秋公羊傳》。當然了,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還需要朋友們的指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