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紫砂壺的“黏合劑”,不可缺少的過程

真金白銀買的壺, 還沒玩多久呢, 壺嘴就掉了, 是不是遇到了假貨?別急, 看看壺嘴銜接壺身部分是不是明接, 假如是, 就可能是“脂泥”功夫不到家。

已知紫段紅拼, 又知底槽清水, 這“脂泥”是打哪兒冒出來的?一般來說, 在介紹紫砂壺製作工序的時候會提到“脂泥”這個詞, 或者在“專業術語”中一句帶過, 但很少有人去深究, 所以就形成了“知其然, 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

其實, “脂泥”不是指某種泥料, 而是紫砂壺各部件(壺把、壺嘴、壺身、的子等等)結合時的“黏合劑”, “脂”這一字, 望文生義, 是將原胚泥料(壺的泥料)碾碎後加水調和而成, 非常稠, 用脂泥棒(一根竹筷子)挑起而不流動。

脂泥是打出來的, 過程和我們打雞蛋差不多, 打雞蛋講究方向、巧勁, 脂泥就更講究了, 既要均勻, 還得讓它勁道、抱團, 一些壺在各部位銜接處有孔眼或者壺嘴突然掉下來, 都是和脂泥沒打均勻,

泥中的氣泡沒有趕淨有關。

制壺工序中的“上脂泥”主要分塗和粘兩大步, 別看它不起眼, 但卻十分考驗作者的技藝, 手上毫末功夫, 直接決定著一把壺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打脂泥”的下一個步驟就是“塗脂泥”, 用脂泥棒挑起一條脂泥, 均勻地塗在粘結部位。

經過千萬次的練習, 熟能生巧, 藝人可以非常精准的控制脂泥的用量, 在外行看來, “一轉一拉”之間, 刮塗就完成了。 有的壺內壁坑坑窪窪, 就是做的時分脂泥沒塗均勻, 遇到這種情況, 不用太過鬱悶, 至少證明了這把壺是全手工的不是?

不管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上脂泥”都是無法省略的步驟。 但手拉坯或者注漿壺就用的少以致根本用不著。 所以, “脂泥”也是區別是否為真正紫砂壺的一道重要標準。

刮塗終了後, 就開始粘結, 這個環節是非常嚴格的, 關於粘結的時間和定位加固的方式, 每個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心得。 但目的都是一樣的, 就是確保壺在滿足日常使用的前提下, 達到整體和諧、細節精細的目的。

所以, 用同樣的模具制壺, 為什麼有的做出來漂亮, 有的卻整體不和諧?就是對粘結的位置把握不準確所致, 正所謂“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從打泥條開始, 每一道程式不分主次, 直接影響著工藝水準的呈現。 接縫脂泥填敷不慎, 則燒制時可能窯裂或暗傷。 寸轄可制輪, 細節見功夫, 工藝上的小小疏忽有可能變成一場災難, 壺人諸君, 不可不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