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紫砂壺造型七忌,中了一條就不一定是好壺了

袁枚在文學理論著作《隨園詩話》中細緻闡述了“作詩六疾”, 鞭辟入裡、諷刺辛辣, 真夠那些略學了皮毛便矜矜自詡的所謂“詩人”喝一壺的。

文藝理論是相通的, 詩詞、書法理論的吉光片羽, 用紫砂壺加以論證, 也生“信然”之歎。 詩有六疾, 壺則有七忌。

一忌臃腫

東坡字肥扁朴拙, 黃山谷曾開玩笑評之如“石壓蛤蟆”, 著實是再生動形象不過了。 反觀目下壺壇, 這樣的“石壓蛤蟆”多矣。

造型之道“增之一分則太長, 減之一分則太短”, 骨肉勻亭, 方得神理, 肉多骨少, 即類乎濁, 又何取焉?

二忌繁贅

壺如言, “口齒不清, 拉雜萬語, 愈多愈厭;口齒清矣, 又須言之有味, 聽之可愛, 方妙。 ”

光素器有簡約之美, 花塑器有象形之妙, 裝飾得當, 有如虎添翼之美, 喧賓奪主, 一味堆冗繁贅, 反倒顯得匠心過重, 於壺格之清、正、遠無補矣。

三忌懈怠

懈怠表現在線條拖泥帶水、壺嘴胥出無力、壺把收放不夠精神、身筒沒有拍出氣勢等等, 懈怠則氣短, 氣短則傷神, 傷神有三病, 一曰無渾樸之旨, 二曰無生動之機, 三曰無流暢之勢, 拖泥帶水, 所以為病也。

四忌纖巧

一是大氣瀟灑的作品在改制成小容量時未能小中見大, 敗筆多表現在等比例減少後器型看上去綿軟松塌, 二是部分比例失調, 過於纖細, 如壺嘴萎縮於壺身, 四足短促呆板。

五忌駁謬

將不相干的題材僵硬的湊到一同,

缺乏內在的聯繫, 比方茄段的身筒配個南瓜的壺把, 竹器上添了幾隻蜂蝶, 又或者圖形刻繪搭配了毫不相關、不知所云的銘文, 形成形式有謬, 意境相悖, 邏輯互駁。

六忌媚俗

一是純粹迎合客戶和市場需求, 盲從市場盛行, 不思索壺形應有之義, 如文人壺大行其道, 於是便連西施也刻滿山水,若盛行如意紋,便不論方的圓的通通裝飾如意紋。二是作品立意庸俗,高調不高雅,留意,民間傳統考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庸俗”非“民俗”也。

七忌失位

沒有裝好流、把的位置,或高或低,構圖刻畫不平衡,形成比例失調,賞壺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於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活動著飄瞥上下四方,所以作者特別需求把握好全境的陰陽開闔、高低起伏。

詩有六疾,壺有七忌,存是去非,尚不過在於皮毛膚廓間,雖創新稱奇處,亦不失於理,此又在變幻中求之,亦作一體也。

於是便連西施也刻滿山水,若盛行如意紋,便不論方的圓的通通裝飾如意紋。二是作品立意庸俗,高調不高雅,留意,民間傳統考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庸俗”非“民俗”也。

七忌失位

沒有裝好流、把的位置,或高或低,構圖刻畫不平衡,形成比例失調,賞壺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於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活動著飄瞥上下四方,所以作者特別需求把握好全境的陰陽開闔、高低起伏。

詩有六疾,壺有七忌,存是去非,尚不過在於皮毛膚廓間,雖創新稱奇處,亦不失於理,此又在變幻中求之,亦作一體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