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讓消費金融“紅海”變“死海”,最有可能的N大原因

近年來, 消費金融簡直不能更“火”了, 儼然成為中國眾多金融企業競相追逐的風口浪尖, 是名副其實的“紅海”行業。 但是風光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危機, 消費金融雖然處於風口, 但是就怕飛得越高摔得越痛。 一不小心, “紅海”就會變成“死海”。 那麼危機都在哪些方面, 且聽評論君細數。

NO.1不良率

由於消費金融提供的貸款都是不需要抵押擔保的, 所以“不良率”理所當然成為業內焦點之一。 據去年公佈的資料, 截至2016年9月末, 消費金融公司行業平均不良貸款率4.11%, 超過了去年同期平均2.85%的不良貸款率。 而目前, 據業內資深人士預測,

消費金融行業(目前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有25家)的平均不良率, 或許已經超過7%。 甚至很多面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的平臺, 被披露不良率超過25%。 如果說資料無法讓人生動的感受到不良率的存在, 那麼從最近出現的貸後催收創業公司也是很好的說明。

消費金融機構的不良率偏高, 是由客戶群體更加“下沉”, 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造成的。 而不良率的升高, 會導致消費金融機構長期處於虧損狀態。 長久來看, 會對整個行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NO.2資訊安全

今年3.15金融消費調查報告顯示, 有近9成消費者最關心金融消費安全, 尤其是在使用網路銀行或手機銀行時, "電子帳戶安全性"以及"個人資訊遭洩露"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權益。

其實從互聯網興起開始, 安全問題就成為了一個焦點, 金融領域更是犯罪率極高。 雙重疊加之下, 互聯網金融的安全令人堪憂。 資訊洩露、“被貸款”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最近又被爆出, 消費金融行業在本身不良率已經很高的情況下, 又被黑產人員盯上了。

從2014年開始眾多消費金融平臺開通“透支”、“零首付分期”功能, 比如阿裡的“螞蟻花唄”, 京東的“白條”等等。 犯罪分子能通過搜集整合各個管道洩露的使用者資訊, 在原來信用卡盜刷的犯罪之上, 利用互聯網進行更高級的犯罪。

這些資訊安全事故, 使消費金融一度陷入信用危機。

NO.3平臺規範

隨著消費金融的火爆, 越來越多人盯上了這塊“肥肉”。 不只是老牌的金融機構和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紛紛下場, 越來越多P2P平臺也加入搶奪紅利的大軍。 這就使這個行業魚龍混雜, 規範性得不到保障。

前一段時間的“1.5萬造一個陸金所”揭開了山寨平臺的冰山一角, 但是平臺的不規範性還遠遠不只這些。 許多平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

沒有完整的風控系統, 沒有成熟的業務模式, 一樣敢做一個P2P平臺。 靠虛假宣傳吸引用戶, 或者依靠“龐氏騙局”發展壯大, 甚至私設資金池, 非法集資, 都是常態。

准入規則不明確, 平臺規範就得不到監管, 會讓社會普遍對行業喪失信心。

NO.4風控缺口

上述的問題大多都發生在風控不完善的基礎上。 在互聯網時代, 如何風控顯然已經成為整個消費金融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所說,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業務成本和風險, 消費金融行業是沒有前途的。

而消費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公司, 風險成因很多, 包括政策、流動性、信用等方面。 而加入了互聯網因素的消費金融, 則是要更多關注新形態呈現出的新風險。 加強風控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 大資料也不應該只是一個概念。 真正把風控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 用大資料的手段建立全方位的維度, 才是消費金融亟需做到的。

對於消費金融未來的發展, 當然要鼓勵各類新型機構進入到消費金融市場中來。 但是良好的監管框架是必須建立的,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意識同樣有待加強。消費金融現在雖有烈火烹油的盛景,但是這些隱患也不容忽視。只有正視危機,才能發現漏洞,進而優化升級,不讓“紅海”變“死海”。

消費金融行業評論 或xfjrhypl(長按可複製)

剖析新金融領域的最新行業資訊,分享獨特視角的商業評論。

但是良好的監管框架是必須建立的,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意識同樣有待加強。消費金融現在雖有烈火烹油的盛景,但是這些隱患也不容忽視。只有正視危機,才能發現漏洞,進而優化升級,不讓“紅海”變“死海”。

消費金融行業評論 或xfjrhypl(長按可複製)

剖析新金融領域的最新行業資訊,分享獨特視角的商業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