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魯迅人生命運的軌跡

文/丁啟陣

魯迅先生

1

眾所周知, 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周家, 被取名樟壽、取字豫才、日後自取筆名魯迅者, 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作家,

其白話短篇小說與雜文成就無人能出其右, 其國際影響無人能及。

用民間的說法, 魯迅是文曲星下凡;似乎, 魯迅就是天生的文學家。

但事實上, 魯迅的人生道路原本有多種可能, 遭遇過多個三岔路口。 魯迅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有一定的偶然性。 探討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對於思考百年中國的歷史變遷, 文明演進, 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

出生于士大夫家庭, 祖父周福清是進士出身, 父親周伯宜是秀才, 母親魯瑞是舉人之女, “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進三味書屋讀書, 先生壽鏡吾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 質樸, 博學的人”, 教過魯迅並跟魯迅保持良好關係的壽鏡吾先生的次子壽洙鄰,

日後參加清廷為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舉行的全國優貢會考, 獲得一等第一名的成績——相當於狀元。

書香門第, 良好的教育條件, 加上自身資質優異——對子對得好, 背書快, 理解能力強, 頗得壽鏡吾先生與壽洙鄰的讚賞, 如果沒有祖父因科場舞弊被鋪入獄、父親久病早逝等家庭變故, 魯迅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清朝科舉考試結束於光緒三十一年, 即1905年, 那年魯迅25歲, 中進士可能來不及, 考個秀才, 中個舉人是有可能的。

假如他跟壽鏡吾先生一樣, 無意科場功名, 他也可以不考慮生計問題, 從其所好。 那麼, 像古代文人雅士那樣, 繪畫遣興未嘗不是一條人生的出路。 沒准, 他能成為一代丹青名家。

幼年時代起, 魯迅對繪畫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並且表現出了出眾的能力。 女工長媽媽贈送給他有繪畫插圖的《山海經》, 令他欣喜不已。 進私塾念書後, 他最愛看的書是有插圖的《花鏡》, 進而搜集繪圖的書《爾雅音圖》、《毛詩古音考》、《點石齋叢話》、《詩畫舫》等。 在三味書屋讀書時, 喜歡背著老師畫畫兒, 用“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越積越多, 以至於裝訂成冊, 《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 都有一大本。 “後來, 因為要用錢, 賣給一個同窗了。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周建人回憶, 魯迅十一歲時, 曾畫了一個扇面給他, “畫的是一塊石頭, 旁生天荷葉(即虎耳草), 有一隻蝸牛在石頭上爬, 並有些雜草, 純用墨畫的”(周建人《回憶魯迅》)。

3

祖父系獄八年, 父親于三十七歲上病逝, 家道衰落,

第一次改變了魯迅命運的軌跡:他不可能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也無法走文人雅士的道路, 擺在魯迅面前的現成道路有兩條: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當時紹興“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但是, 魯迅不願意這樣, 他選擇繼續讀書。 當時對魯迅比較有吸引力的學校是紹興的“中西學堂”和杭州的“求是書院”。 但是, 前者雖受維新思想影響, 但功課只有漢文、算學、英文和法文, 沒有物理、化學之類科學科目;後者功課“較為別致”, 但是學費太貴。 迫於家境, 魯迅只能選擇“無需學費”的學校——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水師學堂, 屬於軍校。 士大夫子弟當兵, 被認為是不體面的事情。 因此, 叔祖周椒生將他的名“樟壽”改為“樹人”。 不光是水師學堂,
後來的礦路學堂也一樣, 都是當時紹興人所鄙視的出路。 他們認為, 學洋務, 就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 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 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呐喊•自序》)。

很快, 魯迅對水師學堂的專制制度、自己被分入管輪班感到不滿, 半年後退學返回紹興。 又半年後, 1899年1月, 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礦務鐵路學堂的功課, 專業課有格致(即物理、化學)、地學(地質學)、金石學(礦物學)、算學、歷史、體操、繪圖等, 外文是德文, 漢文除了《左傳》, 還教《小學集注》。 儘管後來回首往事, 魯迅本人引白居易《長恨歌》中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對自己三年礦路學堂的學問進行了自嘲。 但顯然, 他對礦路學堂的課程是有濃厚興趣的, 也學到了不少知識。證據之一是,礦路學堂的畢業考試,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成績;證據之二是,1906年出版了跟顧琅合著的《中國礦產志》,這是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學的專著,被當時的教育部指定為大學教材;證據之三是,1927年4月8日,魯迅應邀在黃埔軍校作題為《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曾說:“我首先正經學習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縱觀魯迅一生,礦路學堂是魯迅唯一善始善終、完整修習的專業學科——相當於今天的大專學歷。留學日本時期,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只上了兩年的學,半途而廢。

就是說,1902年,從礦路學堂畢業,時年22歲的魯迅,他日後最順理成章的職業身份,應該是地質採礦方面的技術人員,比如說工程師。

4

但是,留學日本,再一次改變了魯迅人生命運的軌跡:他以一部與人合著的《中國礦產志》以及若干篇科普論文和外國科學著作的翻譯,對礦路學堂三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做了總結與交代,從此走上別的道路。

清政府迫於形勢,學習日本搞維新,措施之一是派遣學生出洋留學。魯迅因為礦路學堂成績優異,於1902年3月被派往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兩年弘文學院的日語學習卒業後,假如魯迅服從請政府的指定,應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所屬採礦冶金科深造。也就是說,魯迅日後很有可能成為我國採礦冶金學科的專家,先驅、奠基性的學者。

但是,這一次,魯迅的自作主張,又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軌跡。他不顧滿清政府的規定,無視滿清駐日公使和留學生學監的反對,決定去學醫。因為他瞭解到,“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有救治像他父親似的被中醫害死的病人的夢想,以及逃開東京那些不求上進的留學生同學,毅然決然申請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04年9月,魯迅如願成為仙台這個遠離東京的偏僻小城、醫科學校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雖然受到了日本同學的歧視與排擠,但是,一位叫藤野嚴九郎的老師以其對魯迅學業認真負責的態度,令魯迅感到了尊重與溫暖,學業得以順利通過,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令人意外的是,因為魯迅一篇《藤野先生》的散文,藤野嚴九郎,這位給中國讀者留下無比美好印象的日本醫學老師,後來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時,因為學歷不夠,遭到解聘,最後回到家鄉做了鄉村醫生。2003年,日本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丸尾常喜先生大概為了安慰我,告訴我,藤野嚴九郎因為從醫認真,醫術出色,受到了鄉民們的敬重。

魯迅的命運軌跡,並非成為醫學專家,懸壺濟世的名醫。而只是打了個彎:從醫學轉向為文學。即所謂的棄醫從文。

轉這個彎的原因,魯迅本人有過說明:一次課堂上教師為了打發時間播放的幻燈片中,有砍頭示眾內容,日本人處決一個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的中國人,周圍站著許多看熱鬧的中國人,被綁著要被砍頭的和看客都有健壯的體格。這張幻燈片,對魯迅觸動很大,使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呐喊•自序》)有人懷疑,這個原因太漂亮了,不可信。我認為這是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和平小時代的人不懂動盪大時代人的思想感情境界所致,不足為訓。

1906年夏,從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退學之後,魯迅回了趟紹興,順從母命跟朱安女士結了個有名無實的婚。回到東京後,開始了他的偉大事業:提倡文藝運動。

說到這裡,必須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提出表揚:由於對留學生學籍、經費管理不力,使得魯迅能夠可以不服從專業規定,長期享受公費待遇,在“獨逸語(德語)學校”掛個空名,便可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哪怕這事業是跟自己的統治制度相衝突的!

魯迅提倡文藝運動,主要不是自己創作,而是翻譯、介紹。介紹的多是俄國、波蘭、巴爾幹諸東歐國家被壓迫民族作者的短篇小說。(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據魯迅說,當時他的選擇屬於冷門。“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員警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呐喊•自序》)

掛名德語學校的三年間,魯迅主要做過如下一些事情:跟幾個友人籌備出版文藝雜誌《新生》,但以失敗告終;給《河南》雜誌寫稿,發表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章;跟許壽裳、周作人、錢玄同等人一道聽他所敬重的“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講《說文解字》,約半年多;跟弟弟周作人一起將為出版《新生》準備的翻譯作品結集為《域外小說集》兩冊,因為銷量太少,每冊只賣掉四十本左右,無法收回友人墊付的本錢,繼續他們“約略介紹各國名家的著作”的文學翻譯事業。

家庭經濟的壓力,“因為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魯迅《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1909年7月魯迅結束了前後七年多的留學生活,回到中國。

5

回國後,魯迅先是因為好友許壽裳的推薦,在浙江杭州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次年7月辭去教職,回到家鄉紹興,9月到紹興府中學堂任督學兼教生物學。1911年7月,辭去紹興府中學堂職務,“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魯迅《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11月,魯迅被辛亥革命期間風雲人物、新任紹興軍政分府都督王金髮任命為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這一年冬天,魯迅用文言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以革命軍將要進城的消息傳播作為中心,展示農村各階層在革命前夜的政治態度,小說取名《懷舊》。後來魯迅稱其為“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東西”。發表這篇小說的《小說月報》主編惲鐵樵,還加了批語。(魯迅1934年5月6日致楊霽雲信)

1912年2月,魯迅辭去山會師範學校職務。這時他又想到上海當編輯。在他將介紹人寄來的一頁德文試譯寄回後,沒等書局回音,在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的許壽裳寫信催促他到教育部任職。從此,十四年間,一直到1926年8月離開北京前往廈門就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一直在教育部任職。這期間,魯迅也常到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兼課。其中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小說史的講義《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後,成為該領域的學術名著。

魯迅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月,1926年12月31日,辭去廈門大學一切職務,前往廣州中山大學。在中山大學只待了三個多月,於1927年4月21日辭去一切職務。9月27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10月3日抵達上海。從此開始,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除了短期到過北京、杭州等地,一直居住在上海,專門以寫作為業。

回國以後的近三十年人生,按照學歷情況、知識結構、就業機會,魯迅後半輩子最為可能的職業身份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書局編譯員、科學工作者、文史學者,文學家(小說家+雜文家+翻譯家)反而是由興趣和業餘成就的身份。有句俗話,叫: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魯迅的情況稍有不同,是有心栽花花亦發,三心(三心二意)插柳柳成蔭。教育、為官、編譯、科學研究、文史研究,還有美術,他都有相當的造詣和成績,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

6

魯迅以文學的業餘愛好者成為一代文豪,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時代需要。魯迅所處的,是一個衰落、恥辱、動盪的時代,國家、民族、百姓的命運,危機四伏,艱難叢生;是一個思考、探索、嘗試的時代,有識之士憂國憂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勉,積極從事啟蒙、批判、拯救活動。思想家型的文學家,成為時代的需要,人民的期盼。魯迅成名後,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歡迎,北京師範大學一次簡短的演講,聽講者雲集;死後出殯,萬人送葬,來自社會各階層。都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是本身的使命感。即使是大時代,也不乏安於平庸、醉生夢死的人。跟魯迅同時在日本東京留學的青年,就有整天跳舞取樂的人,有在宿舍關起門燉牛肉吃的人。魯迅跟他們不同,是有責任、熱情、使命感的青年,他不滿於“風雨如磐”的故園,他願意“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對同胞的身體、心靈是否健全非常關心。沒有這種使命感的原動力,魯迅也會喝喝咖啡,輕鬆悠閒地打發時間,而不會去從事勞神傷身的文學創作。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自己那個時代,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不能稱為文學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他自己寫小說,“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見《南腔北調集》)

再次是家族衰落的經歷。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有誰從小康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小康家庭,使他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耳濡目染,使他有高於底層百姓的見識;墜入困頓,使他有機會深入瞭解社會,瞭解人性,具有悲憫情懷、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縱觀文學史,家族社會地位的急劇墜落,財富的快速失去,是造就文學家極好的條件。

再次是自身的天賦和興趣。魯迅從小就表現出了文學方面的極大興趣和優異天賦。愛聽長媽媽、祖母講故事,愛搜集故事書,都說明魯迅對文學有與生俱來的興趣與愛好。三味書屋時期,老師壽鏡吾先生出了“獨角獸”的課題,要求學生對課,魯迅根據《爾雅》對了個“比目魚”,比同學們的“二頭蛇”、“三腳蟾”、“八角蟲”、“九頭鳥”高明得多;又一回,魯迅根據《尚書》的“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以“放牛歸林野”對老師的“陷獸入阱中”,也得到老師的好評。(張能耿《魯迅親友談魯迅》)據南京礦路學堂時期同學張協和回憶,“魯迅在下課後從不複習課業,終日閱讀小說(筆記小說、西廂記)等,過目不忘,對紅樓夢幾能背誦。”

再次是刻苦和努力。魯迅上學期間雖然一直沒有把文學當做專業課程去修習,但是業餘時間裡,一直沒有停止過閱讀文學書籍,研究文藝理論,進行文學創作實踐等。其中,對他的文學創作影響最為直接的是,日本留學期間,尤其是籌辦《新生》雜誌和編集《域外小說集》過程中,對外國小說的認真研讀。說到自己為什麼在北京紹興會館居住時忽然寫起小說,寫出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最後,跟身邊若干編輯朋友的鼓動、催促也有相當的關係。在教育部做第一科僉事(相當於今天處長),住在紹興會館時期,因為創辦《新生》雜誌、編集《域外小說集》計畫的相繼失敗,夭折,魯迅已經感到失望,乃至絕望了。他認識到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因此,當《新青年》編輯錢玄同找他約稿,他無意應約。因為他認為,當時的社會猶如“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即使喚醒幾個熟睡的人,也沒有辦法拯救他們,還不如讓他們“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錢玄同用“希望”一詞,打動魯迅,使他重重拾文學夢想。先是寫了《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魯迅《呐喊•自序》)可見,偉大文學家魯迅誕生,白話小說在中國一鳴驚世,錢玄同立下了首功。緊接著錢玄同的是《新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狂人日記》發表後,“…《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裡我必得紀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陳獨秀之所以一再催促魯迅寫小說,是因為他對魯迅寫的小說,“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陳獨秀1920年8月22日致周作人信)錢玄同之外,魯迅的學生孫伏園,也是特別值得一提的編輯。《阿Q正傳》就是時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的孫伏園一節一節催出來的。魯迅這樣描述孫伏園催稿的情況:“伏園雖然還沒有現在這樣胖,但已經笑嘻嘻,善於催稿了。每星期來一回,一有機會,就是:‘先生,《阿Q正傳》……。明天要付排了。’於是只得做……”。(《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當然,除了這三位外,還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編輯,跟魯迅約過稿,催過稿。自然,編輯以外,最早對魯迅的創作予以高度評價的瞿秋白、茅盾等文學家,大概也曾給予魯迅的創作以巨大的動力,同樣功不可沒。

7

文學家魯迅的誕生,背後自有許多的原因。上文所述,不過是作者一時想到的幾點。這些原因,有些是相互交叉,交互作用的;甚至可以說,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審視、思考這些原因,知往鑒來,意義深遠。

注:本文已刊于《京師文化評論》2017年秋季號總第一期

也學到了不少知識。證據之一是,礦路學堂的畢業考試,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成績;證據之二是,1906年出版了跟顧琅合著的《中國礦產志》,這是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學的專著,被當時的教育部指定為大學教材;證據之三是,1927年4月8日,魯迅應邀在黃埔軍校作題為《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曾說:“我首先正經學習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縱觀魯迅一生,礦路學堂是魯迅唯一善始善終、完整修習的專業學科——相當於今天的大專學歷。留學日本時期,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只上了兩年的學,半途而廢。

就是說,1902年,從礦路學堂畢業,時年22歲的魯迅,他日後最順理成章的職業身份,應該是地質採礦方面的技術人員,比如說工程師。

4

但是,留學日本,再一次改變了魯迅人生命運的軌跡:他以一部與人合著的《中國礦產志》以及若干篇科普論文和外國科學著作的翻譯,對礦路學堂三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做了總結與交代,從此走上別的道路。

清政府迫於形勢,學習日本搞維新,措施之一是派遣學生出洋留學。魯迅因為礦路學堂成績優異,於1902年3月被派往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兩年弘文學院的日語學習卒業後,假如魯迅服從請政府的指定,應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所屬採礦冶金科深造。也就是說,魯迅日後很有可能成為我國採礦冶金學科的專家,先驅、奠基性的學者。

但是,這一次,魯迅的自作主張,又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軌跡。他不顧滿清政府的規定,無視滿清駐日公使和留學生學監的反對,決定去學醫。因為他瞭解到,“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有救治像他父親似的被中醫害死的病人的夢想,以及逃開東京那些不求上進的留學生同學,毅然決然申請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04年9月,魯迅如願成為仙台這個遠離東京的偏僻小城、醫科學校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雖然受到了日本同學的歧視與排擠,但是,一位叫藤野嚴九郎的老師以其對魯迅學業認真負責的態度,令魯迅感到了尊重與溫暖,學業得以順利通過,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令人意外的是,因為魯迅一篇《藤野先生》的散文,藤野嚴九郎,這位給中國讀者留下無比美好印象的日本醫學老師,後來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時,因為學歷不夠,遭到解聘,最後回到家鄉做了鄉村醫生。2003年,日本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丸尾常喜先生大概為了安慰我,告訴我,藤野嚴九郎因為從醫認真,醫術出色,受到了鄉民們的敬重。

魯迅的命運軌跡,並非成為醫學專家,懸壺濟世的名醫。而只是打了個彎:從醫學轉向為文學。即所謂的棄醫從文。

轉這個彎的原因,魯迅本人有過說明:一次課堂上教師為了打發時間播放的幻燈片中,有砍頭示眾內容,日本人處決一個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的中國人,周圍站著許多看熱鬧的中國人,被綁著要被砍頭的和看客都有健壯的體格。這張幻燈片,對魯迅觸動很大,使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呐喊•自序》)有人懷疑,這個原因太漂亮了,不可信。我認為這是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和平小時代的人不懂動盪大時代人的思想感情境界所致,不足為訓。

1906年夏,從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退學之後,魯迅回了趟紹興,順從母命跟朱安女士結了個有名無實的婚。回到東京後,開始了他的偉大事業:提倡文藝運動。

說到這裡,必須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提出表揚:由於對留學生學籍、經費管理不力,使得魯迅能夠可以不服從專業規定,長期享受公費待遇,在“獨逸語(德語)學校”掛個空名,便可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哪怕這事業是跟自己的統治制度相衝突的!

魯迅提倡文藝運動,主要不是自己創作,而是翻譯、介紹。介紹的多是俄國、波蘭、巴爾幹諸東歐國家被壓迫民族作者的短篇小說。(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據魯迅說,當時他的選擇屬於冷門。“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員警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呐喊•自序》)

掛名德語學校的三年間,魯迅主要做過如下一些事情:跟幾個友人籌備出版文藝雜誌《新生》,但以失敗告終;給《河南》雜誌寫稿,發表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章;跟許壽裳、周作人、錢玄同等人一道聽他所敬重的“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講《說文解字》,約半年多;跟弟弟周作人一起將為出版《新生》準備的翻譯作品結集為《域外小說集》兩冊,因為銷量太少,每冊只賣掉四十本左右,無法收回友人墊付的本錢,繼續他們“約略介紹各國名家的著作”的文學翻譯事業。

家庭經濟的壓力,“因為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魯迅《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1909年7月魯迅結束了前後七年多的留學生活,回到中國。

5

回國後,魯迅先是因為好友許壽裳的推薦,在浙江杭州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次年7月辭去教職,回到家鄉紹興,9月到紹興府中學堂任督學兼教生物學。1911年7月,辭去紹興府中學堂職務,“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魯迅《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11月,魯迅被辛亥革命期間風雲人物、新任紹興軍政分府都督王金髮任命為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這一年冬天,魯迅用文言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以革命軍將要進城的消息傳播作為中心,展示農村各階層在革命前夜的政治態度,小說取名《懷舊》。後來魯迅稱其為“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東西”。發表這篇小說的《小說月報》主編惲鐵樵,還加了批語。(魯迅1934年5月6日致楊霽雲信)

1912年2月,魯迅辭去山會師範學校職務。這時他又想到上海當編輯。在他將介紹人寄來的一頁德文試譯寄回後,沒等書局回音,在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的許壽裳寫信催促他到教育部任職。從此,十四年間,一直到1926年8月離開北京前往廈門就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一直在教育部任職。這期間,魯迅也常到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兼課。其中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小說史的講義《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後,成為該領域的學術名著。

魯迅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月,1926年12月31日,辭去廈門大學一切職務,前往廣州中山大學。在中山大學只待了三個多月,於1927年4月21日辭去一切職務。9月27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10月3日抵達上海。從此開始,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除了短期到過北京、杭州等地,一直居住在上海,專門以寫作為業。

回國以後的近三十年人生,按照學歷情況、知識結構、就業機會,魯迅後半輩子最為可能的職業身份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書局編譯員、科學工作者、文史學者,文學家(小說家+雜文家+翻譯家)反而是由興趣和業餘成就的身份。有句俗話,叫: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魯迅的情況稍有不同,是有心栽花花亦發,三心(三心二意)插柳柳成蔭。教育、為官、編譯、科學研究、文史研究,還有美術,他都有相當的造詣和成績,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

6

魯迅以文學的業餘愛好者成為一代文豪,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時代需要。魯迅所處的,是一個衰落、恥辱、動盪的時代,國家、民族、百姓的命運,危機四伏,艱難叢生;是一個思考、探索、嘗試的時代,有識之士憂國憂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勉,積極從事啟蒙、批判、拯救活動。思想家型的文學家,成為時代的需要,人民的期盼。魯迅成名後,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歡迎,北京師範大學一次簡短的演講,聽講者雲集;死後出殯,萬人送葬,來自社會各階層。都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是本身的使命感。即使是大時代,也不乏安於平庸、醉生夢死的人。跟魯迅同時在日本東京留學的青年,就有整天跳舞取樂的人,有在宿舍關起門燉牛肉吃的人。魯迅跟他們不同,是有責任、熱情、使命感的青年,他不滿於“風雨如磐”的故園,他願意“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對同胞的身體、心靈是否健全非常關心。沒有這種使命感的原動力,魯迅也會喝喝咖啡,輕鬆悠閒地打發時間,而不會去從事勞神傷身的文學創作。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自己那個時代,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不能稱為文學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他自己寫小說,“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見《南腔北調集》)

再次是家族衰落的經歷。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有誰從小康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小康家庭,使他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耳濡目染,使他有高於底層百姓的見識;墜入困頓,使他有機會深入瞭解社會,瞭解人性,具有悲憫情懷、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縱觀文學史,家族社會地位的急劇墜落,財富的快速失去,是造就文學家極好的條件。

再次是自身的天賦和興趣。魯迅從小就表現出了文學方面的極大興趣和優異天賦。愛聽長媽媽、祖母講故事,愛搜集故事書,都說明魯迅對文學有與生俱來的興趣與愛好。三味書屋時期,老師壽鏡吾先生出了“獨角獸”的課題,要求學生對課,魯迅根據《爾雅》對了個“比目魚”,比同學們的“二頭蛇”、“三腳蟾”、“八角蟲”、“九頭鳥”高明得多;又一回,魯迅根據《尚書》的“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以“放牛歸林野”對老師的“陷獸入阱中”,也得到老師的好評。(張能耿《魯迅親友談魯迅》)據南京礦路學堂時期同學張協和回憶,“魯迅在下課後從不複習課業,終日閱讀小說(筆記小說、西廂記)等,過目不忘,對紅樓夢幾能背誦。”

再次是刻苦和努力。魯迅上學期間雖然一直沒有把文學當做專業課程去修習,但是業餘時間裡,一直沒有停止過閱讀文學書籍,研究文藝理論,進行文學創作實踐等。其中,對他的文學創作影響最為直接的是,日本留學期間,尤其是籌辦《新生》雜誌和編集《域外小說集》過程中,對外國小說的認真研讀。說到自己為什麼在北京紹興會館居住時忽然寫起小說,寫出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最後,跟身邊若干編輯朋友的鼓動、催促也有相當的關係。在教育部做第一科僉事(相當於今天處長),住在紹興會館時期,因為創辦《新生》雜誌、編集《域外小說集》計畫的相繼失敗,夭折,魯迅已經感到失望,乃至絕望了。他認識到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因此,當《新青年》編輯錢玄同找他約稿,他無意應約。因為他認為,當時的社會猶如“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即使喚醒幾個熟睡的人,也沒有辦法拯救他們,還不如讓他們“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錢玄同用“希望”一詞,打動魯迅,使他重重拾文學夢想。先是寫了《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魯迅《呐喊•自序》)可見,偉大文學家魯迅誕生,白話小說在中國一鳴驚世,錢玄同立下了首功。緊接著錢玄同的是《新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狂人日記》發表後,“…《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裡我必得紀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陳獨秀之所以一再催促魯迅寫小說,是因為他對魯迅寫的小說,“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陳獨秀1920年8月22日致周作人信)錢玄同之外,魯迅的學生孫伏園,也是特別值得一提的編輯。《阿Q正傳》就是時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的孫伏園一節一節催出來的。魯迅這樣描述孫伏園催稿的情況:“伏園雖然還沒有現在這樣胖,但已經笑嘻嘻,善於催稿了。每星期來一回,一有機會,就是:‘先生,《阿Q正傳》……。明天要付排了。’於是只得做……”。(《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當然,除了這三位外,還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編輯,跟魯迅約過稿,催過稿。自然,編輯以外,最早對魯迅的創作予以高度評價的瞿秋白、茅盾等文學家,大概也曾給予魯迅的創作以巨大的動力,同樣功不可沒。

7

文學家魯迅的誕生,背後自有許多的原因。上文所述,不過是作者一時想到的幾點。這些原因,有些是相互交叉,交互作用的;甚至可以說,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審視、思考這些原因,知往鑒來,意義深遠。

注:本文已刊于《京師文化評論》2017年秋季號總第一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