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繪畫中的古代清明:除了掃墓祭祖還有這些

提起清明節,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 緬懷故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 而很少知道唐代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及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同樣描述清明卻輕鬆歡樂的詩詞。

有民俗學者稱, 古代的清明節, 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 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射柳、鬥雞、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等種種歡樂, 可以說既是斷魂之日, 也是快樂嬉戲之日。 下面請您跟小編一起從繪畫作品中看看古代清明節是什麼景象。

清明之日禁煙火

——田舍清明日, 家家出火遲。

清明前後, 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 這個習俗源於什麼呢?

相傳, 春秋時代, 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 生活艱苦, 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 後來, 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 封賞有功之臣。 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 他帶母親隱居綿山, 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 只好放火燒山, 逼其下山。 然而, 介子推態度堅決, 寧願葬身火海。 為了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 並修廟立碑, 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 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 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唐代詩人王建的《寒食》有句“田舍清明日, 家家出火遲”說明了這一習俗。

據專家表示,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 久而久之, 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唐·內宴冷餐

“御賜冷食滿宮樓, 魚龍彩旗四面稠。 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

唐代詩人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

彩纛魚龍四面稠。 廊下禦廚分冷食, 殿前香騎逐飛球。 千官盡醉猶教坐, 百戲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 金吾不敢問來由。 ”所謂冷食, 即已做成的熟食。 據史料載, 如幹粥、醴酪、冬淩粥、子推餅、饊子等。 因在寒食節用, 又稱寒具。 唐宮內的寒食內宴, 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掃墓祭祖思先人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清明節掃墓祭祖已成為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剷除雜草, 放上供品, 於墳前上香禱祝, 燃紙錢金錠, 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 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唐·祭掃

“寒食祭掃塚一堆, 風吹曠野紙錢飛。 黃泉不知生人淚, 暮雨蕭蕭惆悵歸。 ”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不僅有平頭百姓, 還有君王大臣, 大家都要祭拜先人亡魂。 從唐朝開始, 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 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 “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 以盡思時之敬。 ”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 往往傾家出動。 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

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 規模極盛。

清代掃墓圖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 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 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 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 培添新土。 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塚,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正如宋代詩人高翥在《清明日對酒》描述的場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

踏青郊遊賞春光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雖然清明是一個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但其民俗文化內涵並非只此一項。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北朝·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唐代詩人杜甫《寒食》詩有“田父皆要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之句。不違,即不避,無忌諱;鬧不違,意為無拘無束地嬉戲打鬧。正如詩中所說,這天鄉間父老都要參與這“鬧不違”活動,就連雞犬也樂而忘歸。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宋·擔酒上墳

宋代詩人吳惟信則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描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同是宋代的詩人程顥更有《郊行即事》一詩:“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這些都證實了郊遊踏青已成為古代百姓的清明節首選活動之一。

習俗多樣趣味足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裡。

有民俗專家指出,除了郊遊踏青,古代清明節民間還有打秋千、插柳、射柳、蹴鞠(踢球)、鬥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的句子,也說明清明節民間體育活動深入人心。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五代·蕩秋千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蕩秋千。身輕裙薄淩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打秋千(蕩秋千)是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製成,後來逐步發展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打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

由於清明打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大眾喜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清·賣柳條

“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嬌。”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唐代,人們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裡的臨安城(今杭州)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唐·走馬射箭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唐代詩人孟浩然作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體現了射箭是清明時節古人熱衷的項目。

古代的足球遊戲,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這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標為21號的圖像中,“一個身穿灰色長袍的女子,折腰轉體,一手向下。在她的腳下有一個略有殘缺的紅色球狀物……這個圖像,就是在蹴鞠。”

元·胡廷暉·宋太祖蹴鞠圖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清代《房縣誌》卷十一記:“少年競放風鳶,或走馬較射,鬥草踢球。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晉·鬥雞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鬥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鬥雞走狗。”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鬥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

鬥雞的習俗到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可見,鬥雞之風不僅存在于民間,連皇上也樂在其中。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玩興極濃。(來源|人民網)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塚,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正如宋代詩人高翥在《清明日對酒》描述的場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

踏青郊遊賞春光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雖然清明是一個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但其民俗文化內涵並非只此一項。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北朝·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唐代詩人杜甫《寒食》詩有“田父皆要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之句。不違,即不避,無忌諱;鬧不違,意為無拘無束地嬉戲打鬧。正如詩中所說,這天鄉間父老都要參與這“鬧不違”活動,就連雞犬也樂而忘歸。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宋·擔酒上墳

宋代詩人吳惟信則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描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同是宋代的詩人程顥更有《郊行即事》一詩:“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這些都證實了郊遊踏青已成為古代百姓的清明節首選活動之一。

習俗多樣趣味足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裡。

有民俗專家指出,除了郊遊踏青,古代清明節民間還有打秋千、插柳、射柳、蹴鞠(踢球)、鬥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的句子,也說明清明節民間體育活動深入人心。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五代·蕩秋千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蕩秋千。身輕裙薄淩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打秋千(蕩秋千)是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製成,後來逐步發展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打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

由於清明打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大眾喜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清·賣柳條

“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嬌。”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唐代,人們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時清明節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日裡的臨安城(今杭州)時,用了這樣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唐·走馬射箭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唐代詩人孟浩然作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體現了射箭是清明時節古人熱衷的項目。

古代的足球遊戲,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這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標為21號的圖像中,“一個身穿灰色長袍的女子,折腰轉體,一手向下。在她的腳下有一個略有殘缺的紅色球狀物……這個圖像,就是在蹴鞠。”

元·胡廷暉·宋太祖蹴鞠圖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清代《房縣誌》卷十一記:“少年競放風鳶,或走馬較射,鬥草踢球。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晉·鬥雞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鬥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鬥雞走狗。”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鬥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

鬥雞的習俗到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可見,鬥雞之風不僅存在于民間,連皇上也樂在其中。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玩興極濃。(來源|人民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