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重陽節到了,這一天除了登高還有哪些風俗,你知道嗎?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到,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 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重陽節的起源以及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你知道嗎?

重陽的源頭, 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 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到了漢代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長生, 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大型飲宴活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20世紀80年代起, 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 宣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989年, 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 金秋九月, 天高氣爽, 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 那時人們認為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 所以要離開自己的家, 盡可能到高處去, 才能平安。 因此重陽節裡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 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 制無定法, 較為隨意, 比較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 像座寶塔, 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 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 並點蠟燭燈,

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 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九月九日天明時, 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口中念念有詞, 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佩茱萸。 茱萸香味濃, 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 並能消積食, 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 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簪菊花。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賞菊花。菊花是應時的花草,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花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並且由於菊之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農曆九月俗稱菊月,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如今重陽節又名“老人節”、“敬老節”更是賦予了新的意義,敬老、愛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下去,要知道,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簪菊花。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賞菊花。菊花是應時的花草,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花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並且由於菊之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農曆九月俗稱菊月,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如今重陽節又名“老人節”、“敬老節”更是賦予了新的意義,敬老、愛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下去,要知道,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