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音樂圈都有鄙視鏈,是我們自負感太強還是優越感太弱?

每個行業都有一條鄙視鏈, 音樂圈自然也不例外。

“做搖滾的瞧不起做流行樂的, 覺得俗。 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搖滾的, 覺得稚嫩。 玩古典樂和朋克的誰都看不起, 覺得其他人全是傻X。 ”

這段揭秘音樂創作人圈子內幕的言論, 在網路上火了之後, 被網友扒出它來自3歲學習鋼琴卻靠綜藝成名的音樂人——臧鴻飛在一檔節目上的發言。 這檔全國首檔泛音樂話題辯論節目《碎樂鬥陣班》在本週五以“音樂的高低貴賤”為話題, 大膽揭示出“音樂圈鄙視鏈是潛規則?”的內幕。

關注底層、解讀音樂內幕, 《碎樂鬥陣班》開啟泛音樂節目4.0時代

作為體量最大、變化最多的綜藝類別, 泛音樂綜藝從以《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為代表的1.0草根時代, 到以《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2.0明星時代, 發展為以《偶滴歌神啊》《蒙面歌王》為代表的3.0混搭時代, 直到形成以《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為代表的4.0垂直時代。

不難看出, 泛音樂綜藝在不斷地娛樂化、明星化, 也在向垂直、細分領域邁進。 較於前三個階段在闔家歡氣氛上的努力, 垂直音樂網綜則直達精准受眾, 吳亦凡freestyle的滲透力、毛不易《消愁》的傳播度都讓人們看到了泛音樂綜藝在垂直開發上的潛力。

泛音樂綜藝的火熱除了捧紅素人、彙聚原創之外, 良好的市場前景也是吸引各方關注的一大誘因。

據國家新聞出版總局《2016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總報告》,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達2851.5億元, 較2013年增長了4.73%。 而泛音樂綜藝無論是造星, 還是老歌翻新、個人原創, 都在建構音樂的“增量市場”。

以往, 螢幕端由歌手、偶像、樂評人等創造的虛擬世界, 終究是在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達四平八穩的價值觀, 而音樂圈密不可宣的內部規則、教科書上模棱兩可的音樂知識、最廣大的草根音樂人的創作狀態等等人們最關心的、最有的講的東西卻處於綜藝娛樂和專業音樂的交匯地帶, 由於其專業特殊性與製作門檻的高要求被節目組拒之門外。

《碎樂鬥陣班》撿拾起這顆滄海遺珠, 出任泛音樂話題辯論綜藝的發起者, 堅持在垂直領域發力, 以圈內人的視角出發討論有價值的音樂現象、事件, 讓網友在此觀看音樂人、樂評人、跨界名人間價值觀的碰撞, 感受其觀點的激辯。

同時, 它又不是一檔單純的辯論節目, 音樂話題主要圍繞當下音樂圈正在發生的或紛擾觀眾多年的, 諸如吳亦凡的嘻哈是否專業、李宇春超女奪冠靠的是什麼、如何定位張傑的音樂等。

網友觀看節目的最大收穫, 不僅是獲知答案、參與節目的快感, 還有潛移默化中培養的獨立思考和自省能力。

《碎樂鬥陣班》能以“新人”的姿態從眾多網綜節目中脫穎而出, 在於它衝破音樂藝術高談闊論的高門檻, 更多關注普羅大眾渴望瞭解真實音樂的心態, 從底層創作者群體發掘尋求突圍。

音樂, 不只是陽春白雪, 還有下里巴人。

樹立音樂自製內容品牌概念, 碎樂7天×24h全覆蓋

以往辯論賽出現在校季比賽中, 近兩年《奇葩說》《非正式會談》《世界聽我說》等辯論賽節目出現, 掀起“辯論綜藝熱”。

不過, 辯論綜藝類型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 辯題囿於老梗、辯手消耗殆盡……成為這類綜藝發展的痛點。

《碎樂鬥陣班》節目又是突破這類瓶頸?它聚焦在音樂圈, 發掘那些僵沉多年卻鮮有人能夠解釋的話題, 群體面向國內的音樂創作人和愛好者, 在辯手或藝術或產業的觀念碰撞中, 傳達出人們應該秉持的正確態度。

《碎樂鬥陣班》已播出六期節目, 小官從梳理中發現:抄襲問題、音樂圈鄙視鏈、選秀內幕、中國嘻哈,是大眾普遍關心的話題。“既要聽得樂呵,又要三觀正經”,正如講冷笑話,既要有笑點,又要秉持嚴肅的態度,這是比較難的一個境界。

《碎樂鬥陣班》在保留以音樂為探討核心的基礎上,成員之間通過成員間相互diss的行為揭開了音樂圈不為人知的內幕。節目的規則簡單直接:八位元嘉賓就本期話題進行個人free talk➡其他嘉賓隨機diss➡現場吃瓜群眾和嘉賓共同投票➡選出最6diss王。

節目成員選擇大眾熟悉臉,涵蓋音樂製作人、音樂愛好者、音樂公司老闆、瞭解音樂的跨界人,他們不僅生活環境各異,而且對音樂的態度不同,思維方式跳躍,表達觀點有價值輸出。比如,臧鴻飛豪言爽辣、一針見血,郭小寒更注重商業價值的變現,冉高鳴直言無畏、語速驚人……

他們說得正經又打得樂呵,卻不庸俗,輕鬆有趣搞笑娛樂的diss只是表達方式,真正重要的是diss的內容讓觀眾擺正了對於音樂圈特殊事物、特定環境的看法。比如,在最新一期“音樂圈鄙視鏈是潛規則?聽流行腦殘、古典才高階?”,大家在探討音樂的高低貴賤之外,更注重的是探究這種看法的形成原因,以及端正音樂無高下的觀念。

生活,需要別人給自己灑狗血,也要自灌雞湯。

不過,這檔節目給的雞湯來的委婉芳香久遠,臧鴻飛深諳現代人崇洋媚外、尊古媚雅的心態,而一句“他們有一萬小時的技術,而我們有自由的靈魂”卻捂熱了多少因捧高踩低寒心的創作人。

《碎樂鬥陣班》的不俗品相也延伸到了碎樂APP的其他自製內容中,有諸如記錄音樂人心路歷程的紀錄短片《一人一首成名曲》、透視音樂現象的段子劇《切歌鬧》、快問快答式的明星訪談《碎樂尬坊》等等,目前已經完成全7天×24小時內容呈獻給使用者。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切歌鬧》,它開啟了音樂平臺自製劇模式,風格誇張幽默、直戳音樂娛樂的社會現象,打造國內首部音樂網路劇的品牌概念。《切歌鬧》也重在描述關於底層人物走向人生巔峰,此類網路情景喜劇早兩年出現過《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均在當時引起了話題熱度,也掀起了一陣“屌絲文化”。

不過,雖然屌絲的生活品質不高、屌絲的審美品位不佳、屌絲的社會處境不良,他們需要大眾的關愛和理解,但隨之而來的批量生產的屌絲表演,以瘋癲荒誕、自high耍賤、三俗無下限的風格肢解了屌絲文化的初衷。

《切歌鬧》重拾“笑著哭”的喜劇本真,關注音樂行業真實的現象,給予娛樂化的講解,更用調侃、反諷的口吻抨擊行業痛點,如“街頭彈唱內幕大曝光,這樣的表演你會給錢嗎?”一期中,把托兒、假唱,甚至地鐵賣藝乞討的反面現象直接展示出來,在為真正的街頭藝人生存狀態憂慮的同時,觀眾也能引起共鳴。

獨家版權被叫停,自製轉型卻已見成效

至此,音樂版權的獨家授予被叫停,音樂平臺的版權爭奪戰被迫停歇。不過,我們從國內音樂平臺的鄙視鏈不難看出,用於專心感受音樂的蝦米最受歡迎,其次是社交、評論功能突出的網易雲,反倒是版權大戶QQ音樂被前兩者的使用者鄙視。用戶享受資源獲取的簡易手段,更親近能讓生活注入新色彩的工具屬性。

音樂平臺的內容獲取方式和自我調性定位的變革迫在眉睫。9月20日,立志打破音樂屏障,塑造音樂新生態圈的互聯網線上音樂平臺碎樂全新的3.0版本上線。新版運行至今僅1個月零8天,卻完成了對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平臺的徹底顛覆,改變傳統意義的音樂應用定義。

打開碎樂APP,可以看到推薦頁面,橫向細分了碎樂鬥陣班、紅人拍、直播、短視頻欄目、留聲等標籤,縱向不同於其他音樂平臺,又細分了重磅推薦、碎樂播報、熱門紅人、樂壇那些事、碎樂獨播等類別。

緊挨著“首頁”的則是“粉絲圈”,該頁的佈局更像是論壇,細分男明星、女明星、組合、網紅、其它“圈子”,同一個圈子的用戶自成一個粉絲應援群,不同圈子的用戶也可發現、分享優質音樂和自製內容。

這兩個頁面一個強調音樂性、一個強調社交性,也在相互呼應,將“內容自製+交互+直播+衍生開發”的生態體系融入其中,完成其音樂垂直類的佈局,這不僅對碎樂APP本身意義重大,對其他音樂平臺仍十分有借鑒意義。

1.平臺不單單是做一樁樁音樂買賣的地方,也是“音樂創作+市場流通+用戶盤活”的共生地。版權的爭奪被叫停,已佔有的初始價值終會壓榨殆盡,新的音樂版權不斷伸手要錢的同時也失去競爭力,只有自製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獨家。

2.音樂人在為平臺輸送資源的同時,平臺可以為音樂人做些什麼。在媒介極大豐富的當下,這種有能力聚集流量和關注度的平臺,就是音樂人進行自我曝光、瞭解市場的機會。平臺應當給予不用階段的音樂人投放不同完成度作品的空間,讓各種音樂都有上市的機會。

3.行業發展的外在動因是科技的進步,模式靠科技驅動,泛娛樂背景下,泛音樂的提出實則進行著多領域的聯動,以及完整生態體系的架構,這是煥新音樂市場的關鍵。

4.碎樂APP的接地氣不止于接納普羅大眾任何形態的音樂, 一位元在音樂圈從業多年的人士透露了音樂行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困境,是他們關愛底層音樂的原因:“更多的音樂形態是那些未成品、非版權的音樂內容……這些碎片化音樂內容從來沒有一個平臺去承載,更沒有一個產品去考慮為創作這些內容的作者實現作品的收入。”

中國的音樂行業市場規模雖已達2851.5億元,但尚未成熟。當一個平臺給音樂人提供的服務足夠開放,又能嫁接到最廣大的受眾時,不該受制于它的成長時間和年輕的作品形態。音樂自製內容的發展不可預計,但最吸引使用者的部分不會改變——動心的音樂與動情的故事。

自從流媒體音樂橫空出世,人們越來越習慣於直接通過手機上的音樂App聽歌,那個使用MP3的時代漸漸和我們的青春一起深埋心底,MP4的音樂清單被各種基於大資料的音樂推薦取代。那種一首首淘歌的悸動早已不復存在,一幀幀扣人心弦的音樂故事沒人述說。

碎樂APP一站式到達的多功能屬性,讓成長于傳統音樂播放機時代的聽眾無比感動。從起初的黑膠唱片發跡到MP3、MP4的沉浮,再到如今的手機裡七八個音樂APP,在一個個應用的切換之間動心的享受被中斷、動情的故事沒了情感的延續。

如今,碎樂APP堅守音樂的本質,用純粹的音樂帶來純粹的音樂感受,避免了在種類繁多的音樂應用中一個個地篩選功能,聽音樂看故事,一個就夠了。

小官從梳理中發現:抄襲問題、音樂圈鄙視鏈、選秀內幕、中國嘻哈,是大眾普遍關心的話題。“既要聽得樂呵,又要三觀正經”,正如講冷笑話,既要有笑點,又要秉持嚴肅的態度,這是比較難的一個境界。

《碎樂鬥陣班》在保留以音樂為探討核心的基礎上,成員之間通過成員間相互diss的行為揭開了音樂圈不為人知的內幕。節目的規則簡單直接:八位元嘉賓就本期話題進行個人free talk➡其他嘉賓隨機diss➡現場吃瓜群眾和嘉賓共同投票➡選出最6diss王。

節目成員選擇大眾熟悉臉,涵蓋音樂製作人、音樂愛好者、音樂公司老闆、瞭解音樂的跨界人,他們不僅生活環境各異,而且對音樂的態度不同,思維方式跳躍,表達觀點有價值輸出。比如,臧鴻飛豪言爽辣、一針見血,郭小寒更注重商業價值的變現,冉高鳴直言無畏、語速驚人……

他們說得正經又打得樂呵,卻不庸俗,輕鬆有趣搞笑娛樂的diss只是表達方式,真正重要的是diss的內容讓觀眾擺正了對於音樂圈特殊事物、特定環境的看法。比如,在最新一期“音樂圈鄙視鏈是潛規則?聽流行腦殘、古典才高階?”,大家在探討音樂的高低貴賤之外,更注重的是探究這種看法的形成原因,以及端正音樂無高下的觀念。

生活,需要別人給自己灑狗血,也要自灌雞湯。

不過,這檔節目給的雞湯來的委婉芳香久遠,臧鴻飛深諳現代人崇洋媚外、尊古媚雅的心態,而一句“他們有一萬小時的技術,而我們有自由的靈魂”卻捂熱了多少因捧高踩低寒心的創作人。

《碎樂鬥陣班》的不俗品相也延伸到了碎樂APP的其他自製內容中,有諸如記錄音樂人心路歷程的紀錄短片《一人一首成名曲》、透視音樂現象的段子劇《切歌鬧》、快問快答式的明星訪談《碎樂尬坊》等等,目前已經完成全7天×24小時內容呈獻給使用者。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切歌鬧》,它開啟了音樂平臺自製劇模式,風格誇張幽默、直戳音樂娛樂的社會現象,打造國內首部音樂網路劇的品牌概念。《切歌鬧》也重在描述關於底層人物走向人生巔峰,此類網路情景喜劇早兩年出現過《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均在當時引起了話題熱度,也掀起了一陣“屌絲文化”。

不過,雖然屌絲的生活品質不高、屌絲的審美品位不佳、屌絲的社會處境不良,他們需要大眾的關愛和理解,但隨之而來的批量生產的屌絲表演,以瘋癲荒誕、自high耍賤、三俗無下限的風格肢解了屌絲文化的初衷。

《切歌鬧》重拾“笑著哭”的喜劇本真,關注音樂行業真實的現象,給予娛樂化的講解,更用調侃、反諷的口吻抨擊行業痛點,如“街頭彈唱內幕大曝光,這樣的表演你會給錢嗎?”一期中,把托兒、假唱,甚至地鐵賣藝乞討的反面現象直接展示出來,在為真正的街頭藝人生存狀態憂慮的同時,觀眾也能引起共鳴。

獨家版權被叫停,自製轉型卻已見成效

至此,音樂版權的獨家授予被叫停,音樂平臺的版權爭奪戰被迫停歇。不過,我們從國內音樂平臺的鄙視鏈不難看出,用於專心感受音樂的蝦米最受歡迎,其次是社交、評論功能突出的網易雲,反倒是版權大戶QQ音樂被前兩者的使用者鄙視。用戶享受資源獲取的簡易手段,更親近能讓生活注入新色彩的工具屬性。

音樂平臺的內容獲取方式和自我調性定位的變革迫在眉睫。9月20日,立志打破音樂屏障,塑造音樂新生態圈的互聯網線上音樂平臺碎樂全新的3.0版本上線。新版運行至今僅1個月零8天,卻完成了對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平臺的徹底顛覆,改變傳統意義的音樂應用定義。

打開碎樂APP,可以看到推薦頁面,橫向細分了碎樂鬥陣班、紅人拍、直播、短視頻欄目、留聲等標籤,縱向不同於其他音樂平臺,又細分了重磅推薦、碎樂播報、熱門紅人、樂壇那些事、碎樂獨播等類別。

緊挨著“首頁”的則是“粉絲圈”,該頁的佈局更像是論壇,細分男明星、女明星、組合、網紅、其它“圈子”,同一個圈子的用戶自成一個粉絲應援群,不同圈子的用戶也可發現、分享優質音樂和自製內容。

這兩個頁面一個強調音樂性、一個強調社交性,也在相互呼應,將“內容自製+交互+直播+衍生開發”的生態體系融入其中,完成其音樂垂直類的佈局,這不僅對碎樂APP本身意義重大,對其他音樂平臺仍十分有借鑒意義。

1.平臺不單單是做一樁樁音樂買賣的地方,也是“音樂創作+市場流通+用戶盤活”的共生地。版權的爭奪被叫停,已佔有的初始價值終會壓榨殆盡,新的音樂版權不斷伸手要錢的同時也失去競爭力,只有自製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獨家。

2.音樂人在為平臺輸送資源的同時,平臺可以為音樂人做些什麼。在媒介極大豐富的當下,這種有能力聚集流量和關注度的平臺,就是音樂人進行自我曝光、瞭解市場的機會。平臺應當給予不用階段的音樂人投放不同完成度作品的空間,讓各種音樂都有上市的機會。

3.行業發展的外在動因是科技的進步,模式靠科技驅動,泛娛樂背景下,泛音樂的提出實則進行著多領域的聯動,以及完整生態體系的架構,這是煥新音樂市場的關鍵。

4.碎樂APP的接地氣不止于接納普羅大眾任何形態的音樂, 一位元在音樂圈從業多年的人士透露了音樂行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困境,是他們關愛底層音樂的原因:“更多的音樂形態是那些未成品、非版權的音樂內容……這些碎片化音樂內容從來沒有一個平臺去承載,更沒有一個產品去考慮為創作這些內容的作者實現作品的收入。”

中國的音樂行業市場規模雖已達2851.5億元,但尚未成熟。當一個平臺給音樂人提供的服務足夠開放,又能嫁接到最廣大的受眾時,不該受制于它的成長時間和年輕的作品形態。音樂自製內容的發展不可預計,但最吸引使用者的部分不會改變——動心的音樂與動情的故事。

自從流媒體音樂橫空出世,人們越來越習慣於直接通過手機上的音樂App聽歌,那個使用MP3的時代漸漸和我們的青春一起深埋心底,MP4的音樂清單被各種基於大資料的音樂推薦取代。那種一首首淘歌的悸動早已不復存在,一幀幀扣人心弦的音樂故事沒人述說。

碎樂APP一站式到達的多功能屬性,讓成長于傳統音樂播放機時代的聽眾無比感動。從起初的黑膠唱片發跡到MP3、MP4的沉浮,再到如今的手機裡七八個音樂APP,在一個個應用的切換之間動心的享受被中斷、動情的故事沒了情感的延續。

如今,碎樂APP堅守音樂的本質,用純粹的音樂帶來純粹的音樂感受,避免了在種類繁多的音樂應用中一個個地篩選功能,聽音樂看故事,一個就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