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論周星馳《西遊伏妖》影評分析

目前豆瓣上幾萬人看了電影, 打一星二星的不在少數。 看過電影后大抵都會冒出這麼一句“什麼玩意兒啊!”——莫名其妙, 亂七八糟。 如果你不幸帶著孩子去看了電影, 我真想提早勸大家一句, 《西遊記》本就不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而是一個黑暗的恐怖故事。 這個故事按中華書局編輯部的說法, 是“抒發人性的幻想喜劇”——沒錯, 歸根到底它的結果是取得真經、修得正果, 當然是喜劇。 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原著中“抒發人性”的部分, 殊不知, 那就是最黑暗、最值得推敲的部分。

而作為西游迷的周星馳, 深得原著中對人性洞察的精神, 在改編劇本上也不遺餘力地把人性的幽暗發揮極致, 這多少令深受86年央視版《西遊記》影響的一代人心理不適。 如果你本想帶孩子去看美猴王怎麼戰勝妖怪的, 那抱歉, 周星馳的核心絕不會讓你看這個。

第一, 猴子本就不美。

第二, 唐僧不是至善的師父。

第三, 八戒、沙僧也都不是協同作戰的好隊友。

就這三點而言, 無論哪個挑出來塑造角色都能讓你目瞪口呆。 猴子是醜猴子, 師父是絮絮叨叨的煩和尚——這兩點周星馳在早年《大話西遊》裡已經表現得很好了。 而再進一步告訴大家, 八戒是個縱欲的豬剛鬣, 沙僧也是恐怖的殺人狂——周星馳在上

一部《西遊降魔》裡也告訴你了。 那到這一部《西遊伏妖》要說的是什麼呢?師徒間的蠅營狗苟, 取經路上的種種猜忌懷疑, 每一步都走得險, 既要克服自己的心魔, 還要打壓隊友對自己的排擠甚至扼殺——說是一起去取經, 其實每個人都心懷鬼胎, 相互博弈。 這恐怕就是讓很多人都受不了的部分。

你以為那是周星馳一廂情願的無厘頭改編嗎?不是的,

那就是原著裡寫的。

舉個例子, 當唐僧一行人到了比丘國(巴貝爾當國王的那個國家), 他們闖下大禍後, 國王大怒問道:“是誰幹的?”唐僧二話不說把手指向了身邊的孫悟空, “是他!”——這不禁讓我大呼叫好, 是啊, 唐僧就是這樣的人!

放到原著裡, 《西遊記》不止一次對唐僧這點虛偽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裡, 孫悟空打死了路上三個打劫的草寇。 唐僧裝模作樣給屍體念經:“他姓孫, 我姓陳, 各居異姓, 冤有頭, 債有主, 切莫告我取經人。 ”

八戒笑道:“師父推了個乾淨。 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 ”

三藏又多念了一句:“好漢告狀, 只告行者, 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 ”

大聖忍不住笑道:“師父, 你老人家忒沒情義。 為你取經, 我受了多少辛苦。 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 你倒叫他去告老孫。 雖是我動手打, 卻也是為你。 你不往西天取經, 我不與你做徒弟, 怎麼會來這裡打殺人!”

猴子乾脆狂怒, 又往屍體上倒了幾棍。 (這裡絕對是邪典恐怖片橋段。 )

事實上猴子也瞭解師父的為人,

他說, 你念那經也沒用, 我在天上地下都認識人, 隨你怎麼告。 唐僧沒轍了, 又翻了面孔說, “徒弟呀, 我這禱祝是教你體好生之德, 為良善之人, 你怎麼就認真?”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我說笑呢”推了個乾淨。

這樣的猜忌和博弈, 在原著裡比比皆是。 孫悟空為被唐僧懷疑、被八戒背地裡黑吃了不少苦。 他原本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上路, 一心只想保護師父, 但每每他履行職責打殺妖怪後, 那虛偽的師父總要來裝一把“政治正確”, 甚至念緊箍咒殘酷體罰, 讓悟空心灰意冷。 而八戒這樣的平庸隊友當然不會心疼, 每每悟空被打壓後他就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 不但不會幫說好話, 反而雪上加霜倒打一耙。 只要悟空打怪落難, 八戒的潛臺詞永遠是“死猴子終於慘了”——言下之意,“取經成果我就要分一大半了”。

說來這天真的猴子吃了不少人性陰暗的苦,第五十七回乾脆到觀音那裡大哭一場,心灰意冷回到了花果山。而就在這時冒出了假行者(其實也是一種隱喻,暗喻人心善惡、正邪兩面),給剩下的唐僧幾人添亂。真假行者打殺之時,你猜唐僧、八戒、沙僧三人是怎麼商量的?

三藏道:“你可趁他都不在,到他洞裡取出包袱,我們往西天去罷!他就來,我也不用他了。”

心疼悟空的我讀到這裡都要心涼一大截。這都走了一半的路了,你師父還沒把他當自己人,反而就是個利用的工具。有用的時候讓他替你擋身護體,沒用的時候用過即棄,仔細想來,心不可謂不寒,人心不可謂不冷漠。然而再仔細對照一下,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麼?放之職場也好,複雜的社會關係也罷,誰能保證每個人都是完美的猴子,一心只想保護師父上西天取經呢?連帶隊的人都不能保證。

在真假猴王大戰過後, 悟空又回到了取經隊伍。只不過他再也不像從前那麼天真了。他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師父是人,八戒是人,只要是人,就不是完美的。 所以悟空也變得像人一樣,會偷懶,會栽贓,會暗地裡戳人,小心提防。在有兇險的時候他再也不像以前勇往直前一人擔當,死也要拉個墊背的,他總會讓八戒先行;在八戒走後悟空還會暗地裡去找他做壞事的證據,給唐僧時不時地秀一秀,“你看,你徒弟也不是什麼好人”。所以到很後來,唐僧才漸漸改口,說“悟空是我的好徒兒”。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失望透頂了——什麼?《西遊記》竟然是這樣的?

是啊,正因為它這樣,它才能千古流傳, 直到今天都在被人改編、被人想像。難道它能成為經典名著,是因為它把打打殺殺的戲碼寫得特別好、又或者把天上仙境寫得特別令人嚮往麼?不是的。如果只是寫美好如何美好,《西遊記》永遠都無法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寫了“不美好”的部分,它才真實,它才讓你感同身受。

而我昨天看到韓松落寫的影評後,也十分認可他提到的一點:根據《西遊記》改編的電影電視,大多盡力美化唐僧四人,陷入了“以為如此果然如此”的表面美感裡。而《西遊記》的小說本身,說的是“以為如此卻沒能如此”。周星馳的改編成功之處,是“以為不至如此偏偏如此”。

如果你研讀過小說,再看周星馳改編的電影,一方面會反過來再次咀嚼原著的精彩之處,另一方面也會被周星馳的改編所震撼。他將原著之精彩進行了加工再放大,將唐僧之虛偽放大一百倍,將八戒之貪婪放大一百倍, 將悟空的暴虐放大一百倍——可想而知,原著本身的陰暗已經顛覆了常人的想像,而周星馳的誇大更不會讓人輕易接受。但能領略《西遊記》之美的讀者們恰恰會鼓掌叫好:這才是真正的西遊啊,真正的藝術再加工!

最後說到電影。有人講這部片子除了特技就是垃圾,而我的感受恰恰相反:看華語電影界,有幾人能把《西遊記》的想像力拍出來又能顛覆人的想像?唯周星馳、徐克二人,他倆的聯手沒有讓我失望。

如果說開篇塑造的唐僧的黃粱一夢(在小人國中獲得終身成就獎本就十分諷刺唐僧的愛慕虛榮)還符合預期——和《西遊降魔》那個驚悚的魚怪開篇相比還有點力不足。

但隨著取經的發展,大戰蜘蛛精一回已經把原著的驚悚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億萬蜘蛛彙聚起來變成一隻大蜘蛛的場景真令人看得雞皮疙瘩直起!

而我感到最震撼的是,比丘國把童真改變成了虛假邪惡之國,所有的玩具都成了惡的代表——令人毛骨悚然。當比丘國王現身的那一刻,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原來是只彈簧玩具!——這裡真的很周星馳啊,解構再解構,只消用一秒的時間就能打破你的固有思維!讓你感到原本感受的某物已經顛覆了它本來的意義,往後你再看身邊的玩具——它們是不是也會變成邪惡的王國和你內心狂魔的種子?總之我再也無法直視了。

至於被人吐槽炒冷飯的“如來神掌”和林允,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好。如來在海天之中升起,林允一如既往地表現純真——順帶還解構了白骨精。在原著中,唐僧本就為情所擾, 說不上真的喜歡什麼女人,但作為人的七情六欲確實是他取經路上的心魔。周星馳用一個“段小姐”和一個“白骨精”來指代情欲,正如用“終身成就獎”的誘惑來指代唐僧想要的名望一樣,電影(和小說)玩的就是這樣的魔術。虛虛實實,欲念和壓抑欲念,只在心中。

在《西遊記》小說的最後一回,當所有人取到真經時,你再回頭來看他們的取經之路,多少有些諷刺。其實取經取經,取得的是什麼呢?真的是那五千多卷經書麼?又或者“鬥戰勝佛”和“XX菩薩”的名號?對猴子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對八戒、沙僧來說,也不過如此。

誰都知道許多妖怪都是神仙身邊的一個畜牲,能打敗他們,不是靠悟空有多了不起的本領,而是靠他去求了各界人情,放大家一條生路。故事中最精彩的當然也不是打完怪之時,恰恰是每個人面對未知的長路,不禁要懷疑自己、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懷疑目標本身。 因此他們幾個不同環境裡成長的人也好,妖也好,都要克服自身的心魔、打敗他人的猜忌、又要齊心協力去對抗外界險阻——在我看來,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周星馳深諳人性,又在這些年的修煉中越來越堅持內心堅持的“真”——從某種程度上說,悟空是他自我的一個完美寄託。這個《西遊記》中的主角,有靈性,有本領,有勇氣,有堅持,也要面對種種邪和惡,努力融入人世間。取得的“真經”,事實是如何對待自我、對待他人的領悟之道。在電影裡我看到了一個邪惡和童真並存的小孩,我想真實的周星馳也許就是如此:相信一些純粹的東西,但又不得不對現實失望。在光明和晦暗中, 唯有幽默和想像來解一切。電影就是最好的工具。

我相信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孫悟空。讀《西遊記》小說,和看《西遊記》電視、電影,也不會是同樣的感受。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童年時央視版的《西遊記》自然無可逾越。孫悟空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多少人心中的完美代表。

只不過周星馳給出了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解讀。一個醜陋的、自我懷疑、對世事失望的孫悟空,同樣也是原著中真實存在的角色。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慢慢也會對這部分感受更深。

但要打破那固有的思維、完美的想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多少人都情願捧著爆米花,去影院看一場不費力氣的好笑電影就假裝度過了完美的一天。當真的有人敢於說出真相時,我們反而會說:荒謬!可笑!那不是真的!

八戒的潛臺詞永遠是“死猴子終於慘了”——言下之意,“取經成果我就要分一大半了”。

說來這天真的猴子吃了不少人性陰暗的苦,第五十七回乾脆到觀音那裡大哭一場,心灰意冷回到了花果山。而就在這時冒出了假行者(其實也是一種隱喻,暗喻人心善惡、正邪兩面),給剩下的唐僧幾人添亂。真假行者打殺之時,你猜唐僧、八戒、沙僧三人是怎麼商量的?

三藏道:“你可趁他都不在,到他洞裡取出包袱,我們往西天去罷!他就來,我也不用他了。”

心疼悟空的我讀到這裡都要心涼一大截。這都走了一半的路了,你師父還沒把他當自己人,反而就是個利用的工具。有用的時候讓他替你擋身護體,沒用的時候用過即棄,仔細想來,心不可謂不寒,人心不可謂不冷漠。然而再仔細對照一下,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麼?放之職場也好,複雜的社會關係也罷,誰能保證每個人都是完美的猴子,一心只想保護師父上西天取經呢?連帶隊的人都不能保證。

在真假猴王大戰過後, 悟空又回到了取經隊伍。只不過他再也不像從前那麼天真了。他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師父是人,八戒是人,只要是人,就不是完美的。 所以悟空也變得像人一樣,會偷懶,會栽贓,會暗地裡戳人,小心提防。在有兇險的時候他再也不像以前勇往直前一人擔當,死也要拉個墊背的,他總會讓八戒先行;在八戒走後悟空還會暗地裡去找他做壞事的證據,給唐僧時不時地秀一秀,“你看,你徒弟也不是什麼好人”。所以到很後來,唐僧才漸漸改口,說“悟空是我的好徒兒”。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失望透頂了——什麼?《西遊記》竟然是這樣的?

是啊,正因為它這樣,它才能千古流傳, 直到今天都在被人改編、被人想像。難道它能成為經典名著,是因為它把打打殺殺的戲碼寫得特別好、又或者把天上仙境寫得特別令人嚮往麼?不是的。如果只是寫美好如何美好,《西遊記》永遠都無法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寫了“不美好”的部分,它才真實,它才讓你感同身受。

而我昨天看到韓松落寫的影評後,也十分認可他提到的一點:根據《西遊記》改編的電影電視,大多盡力美化唐僧四人,陷入了“以為如此果然如此”的表面美感裡。而《西遊記》的小說本身,說的是“以為如此卻沒能如此”。周星馳的改編成功之處,是“以為不至如此偏偏如此”。

如果你研讀過小說,再看周星馳改編的電影,一方面會反過來再次咀嚼原著的精彩之處,另一方面也會被周星馳的改編所震撼。他將原著之精彩進行了加工再放大,將唐僧之虛偽放大一百倍,將八戒之貪婪放大一百倍, 將悟空的暴虐放大一百倍——可想而知,原著本身的陰暗已經顛覆了常人的想像,而周星馳的誇大更不會讓人輕易接受。但能領略《西遊記》之美的讀者們恰恰會鼓掌叫好:這才是真正的西遊啊,真正的藝術再加工!

最後說到電影。有人講這部片子除了特技就是垃圾,而我的感受恰恰相反:看華語電影界,有幾人能把《西遊記》的想像力拍出來又能顛覆人的想像?唯周星馳、徐克二人,他倆的聯手沒有讓我失望。

如果說開篇塑造的唐僧的黃粱一夢(在小人國中獲得終身成就獎本就十分諷刺唐僧的愛慕虛榮)還符合預期——和《西遊降魔》那個驚悚的魚怪開篇相比還有點力不足。

但隨著取經的發展,大戰蜘蛛精一回已經把原著的驚悚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億萬蜘蛛彙聚起來變成一隻大蜘蛛的場景真令人看得雞皮疙瘩直起!

而我感到最震撼的是,比丘國把童真改變成了虛假邪惡之國,所有的玩具都成了惡的代表——令人毛骨悚然。當比丘國王現身的那一刻,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原來是只彈簧玩具!——這裡真的很周星馳啊,解構再解構,只消用一秒的時間就能打破你的固有思維!讓你感到原本感受的某物已經顛覆了它本來的意義,往後你再看身邊的玩具——它們是不是也會變成邪惡的王國和你內心狂魔的種子?總之我再也無法直視了。

至於被人吐槽炒冷飯的“如來神掌”和林允,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好。如來在海天之中升起,林允一如既往地表現純真——順帶還解構了白骨精。在原著中,唐僧本就為情所擾, 說不上真的喜歡什麼女人,但作為人的七情六欲確實是他取經路上的心魔。周星馳用一個“段小姐”和一個“白骨精”來指代情欲,正如用“終身成就獎”的誘惑來指代唐僧想要的名望一樣,電影(和小說)玩的就是這樣的魔術。虛虛實實,欲念和壓抑欲念,只在心中。

在《西遊記》小說的最後一回,當所有人取到真經時,你再回頭來看他們的取經之路,多少有些諷刺。其實取經取經,取得的是什麼呢?真的是那五千多卷經書麼?又或者“鬥戰勝佛”和“XX菩薩”的名號?對猴子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對八戒、沙僧來說,也不過如此。

誰都知道許多妖怪都是神仙身邊的一個畜牲,能打敗他們,不是靠悟空有多了不起的本領,而是靠他去求了各界人情,放大家一條生路。故事中最精彩的當然也不是打完怪之時,恰恰是每個人面對未知的長路,不禁要懷疑自己、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懷疑目標本身。 因此他們幾個不同環境裡成長的人也好,妖也好,都要克服自身的心魔、打敗他人的猜忌、又要齊心協力去對抗外界險阻——在我看來,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周星馳深諳人性,又在這些年的修煉中越來越堅持內心堅持的“真”——從某種程度上說,悟空是他自我的一個完美寄託。這個《西遊記》中的主角,有靈性,有本領,有勇氣,有堅持,也要面對種種邪和惡,努力融入人世間。取得的“真經”,事實是如何對待自我、對待他人的領悟之道。在電影裡我看到了一個邪惡和童真並存的小孩,我想真實的周星馳也許就是如此:相信一些純粹的東西,但又不得不對現實失望。在光明和晦暗中, 唯有幽默和想像來解一切。電影就是最好的工具。

我相信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孫悟空。讀《西遊記》小說,和看《西遊記》電視、電影,也不會是同樣的感受。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童年時央視版的《西遊記》自然無可逾越。孫悟空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多少人心中的完美代表。

只不過周星馳給出了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解讀。一個醜陋的、自我懷疑、對世事失望的孫悟空,同樣也是原著中真實存在的角色。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慢慢也會對這部分感受更深。

但要打破那固有的思維、完美的想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多少人都情願捧著爆米花,去影院看一場不費力氣的好笑電影就假裝度過了完美的一天。當真的有人敢於說出真相時,我們反而會說:荒謬!可笑!那不是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