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那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 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 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 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

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 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 因此, 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 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 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鰐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鰐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 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 雲垂煙接”, 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 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 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鰐。 由於揚子鰐猙獰的相貌, 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栖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 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 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鰐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物件。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鰐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鰐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 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

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 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 充實裝飾效果, 於是揚子鰐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 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 想像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鰐有了許多不同之處, 但對比之下, 仍可看到揚子鰐——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 刀耕火種, 亂砍濫伐, 造成水土流失, 環境惡化, 氣候變冷, 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鰐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因為揚子鰐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 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 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結果龍與揚子鰐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 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 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鰐)圖形。 在仰紹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 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 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鰐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鰐形象。

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鰐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鰐形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