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驚了!這100多名外國年輕人清明前來到金華,卻被中國傳統文化迷住了!

昨天“清明記憶 印象義烏”——“我們的節日”走進赤岸, 來自40多個不同國家100多名外國留學生對義烏的民俗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參與其中。 他們跟著毛店村的村民們, 體驗了清明餜從用料準備、製作、蒸熟的整個過程。

工商學院外籍學生向毛店村阿姨學包清明粿

來自敘利亞的阿爾沙包的雞鴨清明餜十分可愛。

留學生們得意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此外, 他們還體驗了中國的剪紙、採茶、曲水流觴等傳統文化。

剪紙

清明節剪紙, 不僅僅是用來當作一種裝飾, 人們更多的想借此來表現春光美好, 傳達惜春之情。

義烏剪紙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 長期以來, 義烏市文化部門大力開展非遺剪紙項目走進校園、走進新農村等活動。

市剪紙藝術研究會還以毛店小學等一批中小學作為試點, 把非遺保護與藝術教育、辦學特色相結合, 將這門手、腦、眼並用的藝術開展的紅紅火火, 用剪紙開闢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管道。

採茶

一年之茶在於春, 採茶時節在清明。 採茶遊的重點, 不僅僅是從茶樹上摘下那片小葉子, 而是當你漫步在茶園裡, 看雲蒸霞蔚, 呼吸茶園裡特有的清新氣息, 那種感覺, 比在茶室裡品上一口香茗, 感覺更悠遠。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 即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 大家坐在河渠兩旁, 在上流放置酒杯, 酒杯順流而下, 停在誰的面前, 誰就取杯飲酒, 意為除去災禍不吉。

活動邀請了上海市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楊逸明、浙江省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尚佐文、浙江省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王駿等60余位詩人參與, 同時邀請市書法家協會貝立新等參與書法創作。

市民和詩人們共同參與了曲水流觴和書法創作活動

留學生們還參觀馮雪峰故居、朱丹溪陵園,瞭解了更多義烏籍名人的相關知識。

來自敘利亞的阿爾沙驚訝地說:“沒想到中國的清明節這麼有意思!”來自非洲的本達更是直言:“等畢業了我還想待在一起繼續生活。”

據悉,本次“清明記憶 印象義烏”走進赤岸活動是“我們的節日”系列文化活動的首秀,接下來,義烏市宣傳文化部門還將會同鎮街在端午、中秋、春節、元宵等傳統佳節日陸續推出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並邀請更多的外國友人和廣大市民一起共同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我們的節日”打造成為一個特色文化品牌。

小布微評

愚人節剛過,清明節到來。兩個節日,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個以耍人為樂,一個以緬懷先人為要,各有各的況味,各有各的意趣。

不過,當看到義烏把100名外國年輕人請到義烏體驗“清明”節日風俗這則新聞的時候,小布還是有點“友邦驚詫”的感覺:在金華,外國人入鄉隨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不算新聞,畢竟“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都已經舉辦了兩年。即便在義烏,中秋節請“老外”到社區甚至到本地人家裡過節也不是新鮮的事。

但是在清明節做這樣的活動,總是讓人覺得有點“那個”。你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樣的日子,把一群老外請過來“體驗”,這不讓人添堵嗎?

看新聞後小布發現,外國留學生們在義烏過節過得很HAPPY,除了學做清明果,還體驗了剪紙、採茶,甚至還穿起漢服“曲水流觴”……這些年輕人一個個都玩得有點不亦樂乎,不僅連連說“有意思”,還想畢業了“待在這裡繼續生活”。

這就有點讓人驚奇了。

小布與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很深情結的長者曾經有過一番討論。他說,國外的節日都是好玩的、有趣的,比如耶誕節有聖誕老人,有可以藏禮物的襪子,那麼,內涵深厚的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才能“好玩”起來呢?

義烏請外國留學生來體驗清明風俗的做法,至少讓我們確信一點:就算是清明節,其實也可以很“好玩”的。做清明果、剪紙、採茶,外國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體驗,“曲水流觴”更是一種高雅的精神生活,穿上漢服置身其中,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自己也難得有這樣的體驗。

教育部門曾對青少年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春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與耶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相比,73%的學生認為耶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具有參與性和娛樂性。所以,小布覺得,只要能夠讓人玩起來、參與進來、互動起來,滿足人們對節日的精神和情感需求,那麼,中國的傳統節日自然能夠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並在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在年輕人的心裡佔據一席之地。

但在多元化的今天,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創新、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呈現方式。這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來源丨義烏髮布 金華新聞用戶端

微評作者丨二九哥

編輯丨盧奕仿

同時邀請市書法家協會貝立新等參與書法創作。

市民和詩人們共同參與了曲水流觴和書法創作活動

留學生們還參觀馮雪峰故居、朱丹溪陵園,瞭解了更多義烏籍名人的相關知識。

來自敘利亞的阿爾沙驚訝地說:“沒想到中國的清明節這麼有意思!”來自非洲的本達更是直言:“等畢業了我還想待在一起繼續生活。”

據悉,本次“清明記憶 印象義烏”走進赤岸活動是“我們的節日”系列文化活動的首秀,接下來,義烏市宣傳文化部門還將會同鎮街在端午、中秋、春節、元宵等傳統佳節日陸續推出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並邀請更多的外國友人和廣大市民一起共同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我們的節日”打造成為一個特色文化品牌。

小布微評

愚人節剛過,清明節到來。兩個節日,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個以耍人為樂,一個以緬懷先人為要,各有各的況味,各有各的意趣。

不過,當看到義烏把100名外國年輕人請到義烏體驗“清明”節日風俗這則新聞的時候,小布還是有點“友邦驚詫”的感覺:在金華,外國人入鄉隨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不算新聞,畢竟“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都已經舉辦了兩年。即便在義烏,中秋節請“老外”到社區甚至到本地人家裡過節也不是新鮮的事。

但是在清明節做這樣的活動,總是讓人覺得有點“那個”。你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樣的日子,把一群老外請過來“體驗”,這不讓人添堵嗎?

看新聞後小布發現,外國留學生們在義烏過節過得很HAPPY,除了學做清明果,還體驗了剪紙、採茶,甚至還穿起漢服“曲水流觴”……這些年輕人一個個都玩得有點不亦樂乎,不僅連連說“有意思”,還想畢業了“待在這裡繼續生活”。

這就有點讓人驚奇了。

小布與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很深情結的長者曾經有過一番討論。他說,國外的節日都是好玩的、有趣的,比如耶誕節有聖誕老人,有可以藏禮物的襪子,那麼,內涵深厚的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才能“好玩”起來呢?

義烏請外國留學生來體驗清明風俗的做法,至少讓我們確信一點:就算是清明節,其實也可以很“好玩”的。做清明果、剪紙、採茶,外國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體驗,“曲水流觴”更是一種高雅的精神生活,穿上漢服置身其中,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自己也難得有這樣的體驗。

教育部門曾對青少年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春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與耶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相比,73%的學生認為耶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具有參與性和娛樂性。所以,小布覺得,只要能夠讓人玩起來、參與進來、互動起來,滿足人們對節日的精神和情感需求,那麼,中國的傳統節日自然能夠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並在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在年輕人的心裡佔據一席之地。

但在多元化的今天,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創新、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呈現方式。這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來源丨義烏髮布 金華新聞用戶端

微評作者丨二九哥

編輯丨盧奕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