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理財管理費超40%?是銀行在佔便宜,還是另有隱情?

今年4月, 民生航太橋支行“假理財”案在業內引起轟動。

根據監管部門的通報, 航太橋支行原行長張某及該支行另外8名員工私刻印章、偽造協定, 以承諾給予投資人高收益回報為誘餌, 仿製民生銀行理財產品文本、偽造合同, 採取‘假理財’銷售和‘假理財’轉讓的方式, 非法募集客戶資金。

事件披露後整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畢竟沒有人會想到由銀行支行行長推薦且加蓋了銀行公章(實為偽造公章)的理財產品, 竟然是“假產品”。

當然,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 通過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行理財, 買到“假貨”的概率還是很低的。 不過, 遇到另一個苦惱的可能性卻很大, 那就是投資管理費。

近日, 根據《證券日報》報導, 某城商行一款10月19日到期的理財產品的兌付公告顯示, 客戶實際收益與銀行收費的比值約為2.21:1, 也就是說投資管理費高達兌付收益的45.2%。

其中, 兌付給客戶的收益為892.14萬元,

銀行收取託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合計400.93萬元, 客戶實際收益與銀行收益的比值約為2.23:1, 意味著投資管理費高達兌付收益的45%。

據悉, 該行另兩款產品的投資管理費也都在40%以上。 而根據該行近兩個月到期產品的的兌付公告, 有不少到期的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用占到兌付客戶收益的22.2%—28.6%。

當前, 大多數銀行在出售理財產品時都會收取一筆費用, 這筆費用一般包括以下幾類:認購費或申購費、託管費、銷售費、贖回費和投資管理費。

通常銀行會收取其中一類或幾類費用, 具體的費率並不相同。 哪怕是同一家銀行, 不同理財產品的收費額度及收費方式也不同。

通常在以上各項手續費中, 申購費、銷售費、託管費都很低甚至不收, 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費。 表面上來看, 管理費可能也並不是很高, 比如說只有0.3%, 而且是按照年化收取, 如果產品的期限為半年, 則實際只收取管理金額的0.15%。

但重點來了——銀行收取的不光是固定管理費, 還有超額管理費。

銀行理財產品都設有預期年化收益率, 通常是根據市場情況測算出來的收益率, 也是客戶能拿到的最高收益率。 如果一款理財資金的運作收益低於預期年化收益率, 則銀行不收取管理費, 如果理財資金的運作收益高於預期年化收益率, 則超出的部分要算作銀行的超額管理費。

現實中, 理財資金的投資收益率要遠高於預期收益率, 所以銀行往往要收取較高的超額管理費。 而在理財產品的兌付公告中, 很少有銀行披露具體的投資收益, 只有個別銀行披露。

上述張女士遇到的情況其實就是因為銀行收取了超額管理費, 而從45%這個資料大家也不難發現,超額管理費其實是非常高的。

據《證券時報》報導,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在目前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背景下,銀行要求鎖定超額收益其實應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銀行實際承擔了很大的投資風險。同時對於超額收益銀行通常不會特意提醒客戶,只有在客戶主動詢問時才會告知。”

說到這小白們是不是也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點出現在了剛性兌付上。所謂剛性兌付,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的意思。現階段,銀行中所有的普通理財產品,其實具有剛性兌付的特點,也沒有哪家銀行敢率先打破。

近兩年銀行理財市場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越來越高,監管層也一直在督促之中,如果剛性兌付真的打破了,則客戶要為銀行的投資結果自擔虧損,如果市場行情不佳或是銀行操作不當,導致理財資金虧損,則客戶的本金將面臨虧損。

非剛性兌付的好處在於在自負盈虧的原則下客戶可以獲得全部的投資收益。而剛性兌付情況下,銀行既然承擔了投資風險,那麼自然會要求分享收益成果,也就是獲得更多的管理費。

因此當下的選擇有兩個:一是繼續剛性兌付,超額收益算作銀行的管理費,如果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則銀行要為此承擔責任;

或者是打破剛性兌付,銀行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投資盈虧都算作客戶的,即如果有超額收益算作客戶的,投資虧損了也算作客戶的。

對於銀行來說,有著經驗豐富的投資團隊,理財資金往往投向同業存款、債券、債券類資產等中低風險領域,實際情況中理財資金虧損的概率極低,此時選擇第一種方式將會獲得更高的回報。

打破剛性兌付會是未來銀行理財市場的一個長期發展趨勢,但在短期內,顯然還不具有可操作性,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為了自己的資金安全,似乎也只能繼續承擔高費率了。

而從45%這個資料大家也不難發現,超額管理費其實是非常高的。

據《證券時報》報導,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在目前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背景下,銀行要求鎖定超額收益其實應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銀行實際承擔了很大的投資風險。同時對於超額收益銀行通常不會特意提醒客戶,只有在客戶主動詢問時才會告知。”

說到這小白們是不是也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點出現在了剛性兌付上。所謂剛性兌付,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的意思。現階段,銀行中所有的普通理財產品,其實具有剛性兌付的特點,也沒有哪家銀行敢率先打破。

近兩年銀行理財市場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越來越高,監管層也一直在督促之中,如果剛性兌付真的打破了,則客戶要為銀行的投資結果自擔虧損,如果市場行情不佳或是銀行操作不當,導致理財資金虧損,則客戶的本金將面臨虧損。

非剛性兌付的好處在於在自負盈虧的原則下客戶可以獲得全部的投資收益。而剛性兌付情況下,銀行既然承擔了投資風險,那麼自然會要求分享收益成果,也就是獲得更多的管理費。

因此當下的選擇有兩個:一是繼續剛性兌付,超額收益算作銀行的管理費,如果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則銀行要為此承擔責任;

或者是打破剛性兌付,銀行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投資盈虧都算作客戶的,即如果有超額收益算作客戶的,投資虧損了也算作客戶的。

對於銀行來說,有著經驗豐富的投資團隊,理財資金往往投向同業存款、債券、債券類資產等中低風險領域,實際情況中理財資金虧損的概率極低,此時選擇第一種方式將會獲得更高的回報。

打破剛性兌付會是未來銀行理財市場的一個長期發展趨勢,但在短期內,顯然還不具有可操作性,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為了自己的資金安全,似乎也只能繼續承擔高費率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