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海普瑞4.6億增持加拿大原研藥企 中資開啟海外圈地

在國家鼓勵創新藥背景下, 中資藥企為了獲得創新原研藥專利, 開啟了海外收購, 與自我研發相比, 這一路徑是否可持續有待市場考驗。

為應對原研藥企漫長的投資回報週期, 投資者分步入股進而實現控股的方式成為不錯的選擇。 在國家鼓勵創新藥而不是曾經的仿製藥背景下, 收購國外成熟藥企, 對中資藥企相對容易實現。

“國內藥企對國外較成熟的企業分步投資的優勢在於, 可結合原研藥臨床試驗情況後, 再考慮是否跟進投資。 ”湖北一醫藥上市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一旦新藥上市成功, 中資藥企既可以分享其在海外的盈利, 也可以將產品帶入中國市場, 獨享中國市場收益。

分步收購

公開資料顯示, 海普瑞于1998年成立, 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公司主要生產和出口高品質的肝素鈉原料藥, 產品出口全球, 客戶包括跨國醫藥企業, 如Sanofi-Aventis, Fresenius Kabi, Novartis等。

本次增持標的RVX, 是一家開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藥物的新藥研發公司, 目前正在開發選擇性抑制溴域和額外末端結構域蛋白質的小分子藥物RVX-208, 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治療腎病, 現正在分別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和二期臨床試驗。

2015年, 海普瑞擇機入股RVX之初, RVX-208已基本完成二期臨床, 即將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彼時, 海普瑞聲稱, 對RVX的股權投資將進一步豐富產品線並使其多樣化,

並將持有該新藥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大中華區快速增長市場的專有權。

“一款生物製藥從立項到過審需要10年, 其中preclinical大約2-3年, 一期二期3-5年, 三期2-3年。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鄧宇婷博士表示, 像RVX這類獨家原研藥進入三期試驗若無重大事故, 即將進入收穫期。

按照臨床試驗流程, 心血管疾病藥物既有近期試驗目的, 如觀察一定試驗期內對血壓血脂的影響, 還有長期的試驗目的, 如比較長期治療後疾病的死亡率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等。 因此, 需根據長期試驗目的和要求進行試驗設計, 所以心血管疾病藥物的試驗設置相對複雜、用時較長。

對此, 上述湖北醫藥公司投資部人士認為,

海普瑞在臨床三期進入中後段時大量增持RVX股份必定是看准了RVX-208即將上市的契機, 本次股權交割完成後, 海普瑞將擁有RVX-208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的獨家市場許可權, 一旦上市成功, 海普瑞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降價出售

值得注意的是, 海普瑞前後兩次的交易價格相差甚遠。

2015年海普瑞初次投資時, RVX的每股價格為2.67加元, 而最近投資的對價卻僅為1.44加元/股。

“單從每股單價就能看出, RVX正經歷艱難時刻, 急需戰略投資者入股支持RVX-208完成臨床試驗。 ”上述投資人士表示, 因為新藥研發週期較長, 前期研發投入較大, RVX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此刻海普瑞注入資金無疑是雪中送炭。

根據上述公告, 截至2017年7月, RVX資產總額956.4美元,

帳面淨資產為-11123.2萬美元, 營業收入為零。 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償還RVX巨額債務、利息和相關費用, 以及用於研發活動, 包括但不限於, 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臨床試驗等。

海普瑞方面表示, 本次使用自有資金的主要目的在於, 提高自有閒置資金的使用效率, 同時加大對RVX投資將有利於公司更好地整合RVX的資源, 未來公司將申請大中華區RVX-208註冊上市, 並分享其在歐美醫藥市場潛在的發展收益。

事實上, 受制於國內藥品市場競爭激烈, 包括一致性評價、醫保壓價在內的眾多因素, 近兩年國內藥企紛紛出海尋找優質標的。 相關資料顯示, 目前全球約有700個新藥進入臨床研究, 其中70多個進入臨床Ⅲ期試驗,

估計今年不少於40個新藥將獲得批准。

面對技術的研發成本和週期不斷上升, 競爭對手技術壁壘無法逾越的情況, 越來越多醫藥公司傾向於通過收購來快速佔領細分市場。

“相比於國內醫藥企業起步較晚, 像恒瑞這種大量級的研發藥企並不多見, 國外存在一些細分領域技術領先的原研藥企, 由於這些藥企要經歷漫長的研發期和臨床試驗, 需要戰略投資者持續注資一直支撐其產品問世。 ”鄧宇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在特別困難且上市“勝利在望”的攻堅期, 原研企業往往願意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售股權, 以此引入戰略投資者。

海外跑馬圈地

目前在國際市場上, 仿製藥的利潤確實不高, 以WHO公共市場為代表的PQ認證為例, 企業可以獲得的回報幾乎與成本接近。

“但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如果能以相對合適的價格將海外先進技術引入中國將實現雙贏。”上述投資人士表示,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遠超發達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醫藥企業為搶佔市場先機,通過卡位跨國藥企專利到期的時間點,正迅速在海外跑馬圈地。

此外,今年6月,民企三胞集團從Valeant公司手中收購美國生物醫藥公司丹德里昂100%股權的跨國交易也正式完成交割,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全資收購細胞免疫治療原研藥。

“目前,市場上較受歡迎的標的多為精准醫療、免疫療法。”上述投資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一方面這類原研企業一旦上市能攫取豐厚利潤,一方面攻克絕症的主題往往能吸引更多投資者。

上述投資人士進一步解釋,隨著醫改的持續進行,國內醫藥產業逐步步入規範的快車道,諸如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等中國本土製藥企業開始崛起,2016年,恒瑞醫藥在海外市場的收入不到5億元,預計今年其國際業務收入將超過10億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眾多中國醫藥企業出海跑馬圈地的同時,仍舊面臨著並購成功率低、企業實力欠缺、各國醫藥體制門檻限制、並購標的估值難等難題。相對國內市場,海外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更高,藥品研發成本壓力更大,藥品審批方面也存在因各國藥品生產標準不一致、審批制度不一樣而引發的風險。

企業可以獲得的回報幾乎與成本接近。

“但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如果能以相對合適的價格將海外先進技術引入中國將實現雙贏。”上述投資人士表示,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遠超發達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醫藥企業為搶佔市場先機,通過卡位跨國藥企專利到期的時間點,正迅速在海外跑馬圈地。

此外,今年6月,民企三胞集團從Valeant公司手中收購美國生物醫藥公司丹德里昂100%股權的跨國交易也正式完成交割,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全資收購細胞免疫治療原研藥。

“目前,市場上較受歡迎的標的多為精准醫療、免疫療法。”上述投資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一方面這類原研企業一旦上市能攫取豐厚利潤,一方面攻克絕症的主題往往能吸引更多投資者。

上述投資人士進一步解釋,隨著醫改的持續進行,國內醫藥產業逐步步入規範的快車道,諸如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等中國本土製藥企業開始崛起,2016年,恒瑞醫藥在海外市場的收入不到5億元,預計今年其國際業務收入將超過10億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眾多中國醫藥企業出海跑馬圈地的同時,仍舊面臨著並購成功率低、企業實力欠缺、各國醫藥體制門檻限制、並購標的估值難等難題。相對國內市場,海外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更高,藥品研發成本壓力更大,藥品審批方面也存在因各國藥品生產標準不一致、審批制度不一樣而引發的風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