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莆田洋尾村:“江南水鄉”存古韻 白塘湖畔耀明珠

涵江白塘鎮洋尾村是莆田市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洋尾村是白塘李氏的聚居地, 小小一個自然村, 留下了大量牌坊、石碑等姓氏文物, 還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陽祠四座古祠堂。 自宋至清有進士98名, 舉人62名, 職官216名。 記者節前夕, 記者沿著古官道, 探訪這個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村落。

涵江區白塘湖畔的洋尾村, 沿著青石板鋪成的道路徜徉村中, 但見古民居、古建築保存完好, 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 去品讀其承載著的厚重的歷史文化。

洋尾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據史載, 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 唐江王李元祥第十四世孫李伯玉由南安遷入莆田洋尾, 其子孫世代在洋尾聚族而居。

近年來, 涵江區多方籌資, 先後投入500多萬元改善這裡的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鋪設了一公里多長的青石板村主幹道,實施電路下地工程,建設汙水處理池和環村污水管道,並在村口的大榕樹下修建了休閒公園。村裡多方籌資每年投入近20萬元用於全村的路面保潔和河面保潔。如今村裡路淨樹綠,飛簷翹角的古民居古建築錯落有致,環村河面清澈開闊,河岸柳樹依依,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象。

行走在洋尾村,你可以看到街巷縱橫,閶閭次第,一座座氣勢恢宏,構築典雅的祠堂,古樸而小巧的紀念牌坊,閒靜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別致而厚重的小橋,為這古老的村落平添祁陽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洋尾村李姓要追索到千年前的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個兒子江王李元祥的後代,在武則天時期遭受迫害,流亡避禍,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遷居白塘洋尾,子孫繁衍,聚族而居,至今一千多年,傳了40多代,成為望族。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富,是莆田歷史名人。李富字子誠,號澹軒。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臨安失陷,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抗擊金兵,給金兵以沉重的打擊。後李富隸屬蘄王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簡稱制幹),故世稱李富為"李制幹"。李富與李綱、嶽飛是好朋友,對秦檜賣國、迫害抗金愛國將領岳飛等人極為不滿,憤而辭官回鄉。 李富回鄉後,一心為桑梓造福,興辦公益事業。他帶領鄉親修築海堤,圍墾造田,開發家鄉。在水鄉莆田縣境內建造了大小橋樑34座。他還捐鉅款修興化郡學,並建書院多座,聚眾講學。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等都出其門下。他也著書立說,著《春秋注解》和《澹軒集》問世。 洋尾李氏詩禮傳家,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單李姓宋代有進士12人,職官49人;明代有進士10人,舉人14人,職官39人;清代有進士7人,職官34人。其中著名的有:宋代李富,李振(出使高麗副使),李廷耀(廣東惠州僉判);明代李元鎮(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壇總兵),李光文(乾隆年間直隸州司馬)等人。 白塘洋尾李氏後裔歷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廣東、海南、江西、臺灣等省及泰國、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而值得一值的是,洋尾村也是亞洲首富李嘉誠的祖籍地。據《白塘李氏族譜》記載,從一世祖入閩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誠是第46世裔孫。1993年,李嘉誠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在簽約時,他對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說,他的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他可以說是半個福建莆田人。

洋尾村環白塘湖排列有西墩、西林、東墩、李角、塘邊、後頭等6個自然村,有黃、李、陳、吳、林諸姓。現在全村有700戶,人口3000多人,全村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耕地850畝。村中水域密佈,溝河港汊,縱橫交錯,小橋流水人家,極富江南水鄉情調。在波光粼粼的湖邊,那櫛比鱗次、白牆紅瓦的村舍,那彎彎的屋脊,翹翹的屋簷,若隱若現。村中貫穿一條由石板鋪就的古官道,穿過一座座牌坊,跨過一座座石橋,可以看到一座座高堂煥彩的明清民居,向你訴說往昔的風采。

白塘洋尾古村落地處白塘湖畔,古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個古老村落,已有上千年歷史了,2003年列為莆田市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據說這裡之所以叫"洋尾",是由於該村位於北洋平原近海處。村依白塘湖,村內古民居、古祠堂、古宮廟、古牌坊交錯成趣,村中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鄉情調。村中多見明清制式的古建築,融合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在優化人居環境的同時,該區注重提升洋尾村的歷史文化品位,先後對始建于宋、明、清時期的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以及“僉判第坊”“白塘科第坊”“柏府歸榮坊”等古建築和部分明清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使之既恢復歷史原貌,又得以保護傳承。村裡收集整理被稱為“千載奇絕”人物——李富抗金愛國、修橋講學等膾炙人口的事蹟,將其彙編成冊並搬上文化牆,在村裡弘揚傳承李富愛國愛鄉,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村裡還以白塘科第坊為載體,宣導詩禮傳家、崇文尚德的好家風。眼下,該區又投資200多萬元,對李富祠周邊月亮池實施景觀提升改造工程,並對李富祠內部進行文物陳列再佈局,打造成涵江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建設美麗鄉村,鋪設了一公里多長的青石板村主幹道,實施電路下地工程,建設汙水處理池和環村污水管道,並在村口的大榕樹下修建了休閒公園。村裡多方籌資每年投入近20萬元用於全村的路面保潔和河面保潔。如今村裡路淨樹綠,飛簷翹角的古民居古建築錯落有致,環村河面清澈開闊,河岸柳樹依依,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象。

行走在洋尾村,你可以看到街巷縱橫,閶閭次第,一座座氣勢恢宏,構築典雅的祠堂,古樸而小巧的紀念牌坊,閒靜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別致而厚重的小橋,為這古老的村落平添祁陽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洋尾村李姓要追索到千年前的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個兒子江王李元祥的後代,在武則天時期遭受迫害,流亡避禍,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遷居白塘洋尾,子孫繁衍,聚族而居,至今一千多年,傳了40多代,成為望族。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富,是莆田歷史名人。李富字子誠,號澹軒。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臨安失陷,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抗擊金兵,給金兵以沉重的打擊。後李富隸屬蘄王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簡稱制幹),故世稱李富為"李制幹"。李富與李綱、嶽飛是好朋友,對秦檜賣國、迫害抗金愛國將領岳飛等人極為不滿,憤而辭官回鄉。 李富回鄉後,一心為桑梓造福,興辦公益事業。他帶領鄉親修築海堤,圍墾造田,開發家鄉。在水鄉莆田縣境內建造了大小橋樑34座。他還捐鉅款修興化郡學,並建書院多座,聚眾講學。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等都出其門下。他也著書立說,著《春秋注解》和《澹軒集》問世。 洋尾李氏詩禮傳家,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單李姓宋代有進士12人,職官49人;明代有進士10人,舉人14人,職官39人;清代有進士7人,職官34人。其中著名的有:宋代李富,李振(出使高麗副使),李廷耀(廣東惠州僉判);明代李元鎮(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壇總兵),李光文(乾隆年間直隸州司馬)等人。 白塘洋尾李氏後裔歷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廣東、海南、江西、臺灣等省及泰國、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而值得一值的是,洋尾村也是亞洲首富李嘉誠的祖籍地。據《白塘李氏族譜》記載,從一世祖入閩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誠是第46世裔孫。1993年,李嘉誠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在簽約時,他對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說,他的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他可以說是半個福建莆田人。

洋尾村環白塘湖排列有西墩、西林、東墩、李角、塘邊、後頭等6個自然村,有黃、李、陳、吳、林諸姓。現在全村有700戶,人口3000多人,全村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耕地850畝。村中水域密佈,溝河港汊,縱橫交錯,小橋流水人家,極富江南水鄉情調。在波光粼粼的湖邊,那櫛比鱗次、白牆紅瓦的村舍,那彎彎的屋脊,翹翹的屋簷,若隱若現。村中貫穿一條由石板鋪就的古官道,穿過一座座牌坊,跨過一座座石橋,可以看到一座座高堂煥彩的明清民居,向你訴說往昔的風采。

白塘洋尾古村落地處白塘湖畔,古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個古老村落,已有上千年歷史了,2003年列為莆田市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據說這裡之所以叫"洋尾",是由於該村位於北洋平原近海處。村依白塘湖,村內古民居、古祠堂、古宮廟、古牌坊交錯成趣,村中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鄉情調。村中多見明清制式的古建築,融合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在優化人居環境的同時,該區注重提升洋尾村的歷史文化品位,先後對始建于宋、明、清時期的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以及“僉判第坊”“白塘科第坊”“柏府歸榮坊”等古建築和部分明清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使之既恢復歷史原貌,又得以保護傳承。村裡收集整理被稱為“千載奇絕”人物——李富抗金愛國、修橋講學等膾炙人口的事蹟,將其彙編成冊並搬上文化牆,在村裡弘揚傳承李富愛國愛鄉,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村裡還以白塘科第坊為載體,宣導詩禮傳家、崇文尚德的好家風。眼下,該區又投資200多萬元,對李富祠周邊月亮池實施景觀提升改造工程,並對李富祠內部進行文物陳列再佈局,打造成涵江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