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市公司三季報透露的三個信號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上市公司三季報透露的三個信號

新華社記者 王希

截至10月31日, 滬深兩市3419家上市企業如期公佈了三季報:整體看業績穩步增長, 內在品質有所提升。 作為經濟運行中最活躍的“細胞”, 上市公司業績報告從微觀層面釋放出宏觀經濟走勢的三個信號。

首先, 上市公司業績報喜、盈利改善, 彰顯了宏觀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繼續鞏固。

前三季度, 滬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0.67萬億元、淨利潤2.04萬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17.67%和16.68%;同期, 深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35.23億元, 增長25.60%, 平均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58億元,

增長25.93%。

宏觀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持續發展, 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 是上市企業營收、利潤增速改善背後的有力支撐。

其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 傳統行業煥發新活力, 新產業加速成長。

今年以來, 伴隨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的政策持續發力, 一方面煤炭、鋼鐵、有色等傳統週期性行業呈“逆襲”之勢, 業績大幅改善, 另一方面大健康、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形成新的增長點。

再次, 金融業更重視以服務實體經濟獲得自身發展。

經濟活, 金融活。 從三季報數據看, 金融行業盈利持續修復、總體保持平穩。 滬市上市銀行資產品質普遍好轉,

工農中建四大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 較年初下降約0.02到0.4個百分點;保險行業經歷陣痛後業績亮麗, 前三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共實現淨利潤1091.11億元, 大幅增長30%。

值得注意的是, “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各金融上市企業業績報告中的高頻詞。 業內人士指出,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新要求, 實際上是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一部分, 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繫、互相支撐, 這要求金融業未來要回歸本源, 走與實體經濟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此外, 三季報顯示, 國企上市公司戰略重組、混合所有制等改革成果令人矚目。

前三季度, 深市主機板國有上市公司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87.11億元,

同比增長20.85%;淨利潤5.42億元, 增長52.08%, 增幅高出板塊平均水準16.93個百分點。 同期, 滬市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69萬億元、淨利潤1.82萬億元, 分別增長15.41%和14.78%。

三季報落幕, 上市企業全年業績概貌也逐漸清晰。 目前, 超過900家深市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業績預告, 其中近8成預計2017年度業績上行, 全年業績預計持續向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