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個傳統文化永遠不會被韓國搶走了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 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 2016年11月30號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那麼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是什麼呢?

春秋時期古人發現,

在每一年中, 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 先是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 直到某天(夏至)時, 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之後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 直到某天(冬至)時, 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之後又開始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周而復始。

儘管那時的古人, 還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 卻能敏銳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 這與我們現代的科學認識,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在思路上已經大為接近。

要知道, 春秋時代的古人幾乎沒有任何觀測儀器, 僅僅憑藉著最簡單的觀察, 加以思索, 就發現了日影的長短、太陽的位置和冬夏的交替之間的內在聯繫, 創造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

這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可真是了不起!

西元前104年, 《太初曆》正式把24節氣明確加進曆法中, 成為農曆的一部分。 24個節氣大致對應一年中的12個月, 平均每個月對應兩個節氣。 古人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氣”, 每月的前一個是“節”, 叫“節氣”;後一個是“中”, 叫“中氣”, 所以每年一共有12節和12中。 慢慢演變簡稱為24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4節氣的準確性, 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 24節氣原產于黃河流域, 以這一帶的氣候特徵為基礎。 但我國幅員遼闊, 氣候多樣, 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區域, 如新疆內蒙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雲貴兩廣和東南沿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氣候、海南和雲南廣西南部的熱帶季風氣候, 肯定是無法套用到24節氣中的。 那至少在黃河流域, 24節氣還是能夠反映出天氣變化趨勢的。

24節氣誕生於春秋, 西漢就已經完整收錄入曆法。 古人在幾乎沒有任何氣象觀測儀器的時代, 僅憑肉眼觀察、身體感受和分析思考,

就歸納總結出這樣一套簡練優美的規律, 道盡寒來暑往、四季更迭。 還有那些富有詩意的名稱:驚蟄、清明、穀雨、芒種、白露……更是意境悠遠, 美得讓人心尖兒打顫。

二十四節氣於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真是實至名歸!再也不用擔心像端午節一樣被韓國搶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