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客家髻鬃:漢家女子“三綹梳頭”的髮髻遺風

舊時小說裡形容女子的時候往往會提到8個字, 即 三綹梳頭, 兩截穿衣 。 這八個字也被認為是漢家女子的特徵。

後者指的是穿衣服並非是一通到底的袍子, 往往是衣+裙、衣+褲的組合, 只是衣服的長短在不同年代不同場合有所區別。 這個在《“滿漢”與“旗民”:清代的民族與服飾之別》一文裡也有所提到, 漢人女子是兩截穿衣, 而旗裝卻是“一截”。 我們回頭去看《越南奧黛:你為什麼長得那麼像我們的旗袍?》, 也不難發現奧黛儘管類似旗袍, 卻其實本質是兩截穿衣。

而三綹梳頭則一般認為值得參考的標準器就是今天要談的是客家髻鬃。

臺灣客家語電影《一八九五》海報, 這是髻鬃三把頭的背面(這部電影當時請了僅存的還會梳髻鬃的師傅去梳的頭)

客家屬於漢族, 且是漢族內最為重要的一支“族群”(ethnic group), 我國也多用“民系”這個說法。 之前在《【穿青人】中國的第57個民族? | 穿的不一樣,

就以為自己是少數民族?》裡已經寫過了, 很多自以為是民族與民族的區別其實只是族群而已。 而且在“穿青人”提出的自己獨特的梳頭方式時所用到的三把頭 , 無論是詞彙本身還是梳頭方式都與客家髻鬃的三把頭如出一轍。 如果客家人是漢人, 那麼建國初費孝通對於 “穿青人”來自于明初漢人移民集團 的定性就更沒有錯誤了。

穿青人的三把頭(新聞報導配圖)

客家髻鬃一般分為三把頭與兩把頭、一把頭, 後面都可以算作是三把頭的簡化版。

拿最典型的三把頭來說吧, 它是將頭髮分成上中下三股。 其中額前到頭頂的這股稱為 門股 , 還會成為左中右三股, 一般情況下會墊一些假髮或刮發使它蓬鬆起來, 那麼正面看就是一個頭髮很飽滿的效果了。

臺灣客家語電影《一八九五》劇照, 表現的是髻鬃的正面▲

客家老照片(頭頂露出的是髮髻部分)▲

“門股”下面的一般稱 髻尾 。 而上中下三股最終是要合攏、折疊, 梳成有點像蝴蝶結的效果。

客家三把頭▲

客家三把頭,左為《一八九五》劇照,右為《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書中示意圖▲

邱菊珍(右)正在傳承三把頭技藝,她也是《一八九五》電影裡的梳頭師傅▲

這麼一分析,就不難發現,其實日本的島田髷,以及之前我們說過的湄洲媽祖髻都是類似的梳頭邏輯,只是分股的手法,鬢髮的處理和合攏以後的造型導致了效果上的差別。

日本老照片▲

湄洲媽祖髻▲

而在一些明清古畫、老照片裡,我們也不難發現與其十分類似的形象。

明 唐寅 《李端端像》▲

1873-1874 約翰 湯姆遜▲

1876 科茲洛夫斯基▲

因為髮型本身從外觀是很難判斷的是不是真的一樣,所以只能從多個角度去印證一些猜想。

同時,也是如此高度的一致性,才讓我們覺得這應該就是三綹梳頭的模樣吧。這其中客家髻鬃是最為簡約的、最為質樸的,所以我們才會將它當作一種標準器來看。

▲清初 禹之鼎 喬元之三好圖

而兩把頭是三把頭簡化了髻尾部分,將頭髮分為了門股和髻尾兩股。(有資料說兩把頭是未婚,三把頭是已婚,但是看照片並非如此)

客家兩把頭▲

兩把頭與三把頭都是客家已婚女性的髮型。而一把頭則是少女髮型,它就更簡單了,它沒有分股,直接梳成了髮髻。但是它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證明看起來是中分的,因為它將少女的劉海分作兩邊紮到了髮髻裡。

客家一把頭,《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書中示意圖▲

日據時代的客家照片,少女梳的應該是一把頭或盤頭▲

客家除了髻鬃以外,還會梳辮發。辮發又分為清代女子盤頭和少女直接將辮子垂下來的兩種。比較好理解,這裡就不展開了。

▲辮發盤頭的客家少女

客家人的髮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劉海,少女如有劉海都是分作兩股梳進去的,更加不會格外剪出來。在老照片裡,只有做比較貼合時代的摩登妝扮的女子才會留劉海,但是她們顯然就已經不算是我們眼中典型的客家妝扮了,而是與一般女子無異的時裝。

客家女子沒有劉海其實也是說明了她們所保留的髮型更為古老些,當然此處的古老遠不能追溯幾個朝代那麼誇張啦。我國女子開始流行劉海造型主要是在清末到民國這個時期,此前少女即便有劉海也是毛絨絨的自然狀態,不特別做成造型。

清末(約1900)老照片裡明顯被修飾過的劉海▲

▲清初 孫璜(左側為少女,留著毛絨絨的劉海,右邊女子就沒有)

客家雖然整體保留的族群狀態相對滯後,但是依然有受到潮流影響的地方,尤其如今現代社會是無孔不入的,所以客家髻鬃也已經比較罕見了,甚至是會梳的人都不太多了。

▲臺灣數位客家莊中以圖文形式保存的髻鬃梳頭技藝

客家三把頭,左為《一八九五》劇照,右為《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書中示意圖▲

邱菊珍(右)正在傳承三把頭技藝,她也是《一八九五》電影裡的梳頭師傅▲

這麼一分析,就不難發現,其實日本的島田髷,以及之前我們說過的湄洲媽祖髻都是類似的梳頭邏輯,只是分股的手法,鬢髮的處理和合攏以後的造型導致了效果上的差別。

日本老照片▲

湄洲媽祖髻▲

而在一些明清古畫、老照片裡,我們也不難發現與其十分類似的形象。

明 唐寅 《李端端像》▲

1873-1874 約翰 湯姆遜▲

1876 科茲洛夫斯基▲

因為髮型本身從外觀是很難判斷的是不是真的一樣,所以只能從多個角度去印證一些猜想。

同時,也是如此高度的一致性,才讓我們覺得這應該就是三綹梳頭的模樣吧。這其中客家髻鬃是最為簡約的、最為質樸的,所以我們才會將它當作一種標準器來看。

▲清初 禹之鼎 喬元之三好圖

而兩把頭是三把頭簡化了髻尾部分,將頭髮分為了門股和髻尾兩股。(有資料說兩把頭是未婚,三把頭是已婚,但是看照片並非如此)

客家兩把頭▲

兩把頭與三把頭都是客家已婚女性的髮型。而一把頭則是少女髮型,它就更簡單了,它沒有分股,直接梳成了髮髻。但是它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證明看起來是中分的,因為它將少女的劉海分作兩邊紮到了髮髻裡。

客家一把頭,《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書中示意圖▲

日據時代的客家照片,少女梳的應該是一把頭或盤頭▲

客家除了髻鬃以外,還會梳辮發。辮發又分為清代女子盤頭和少女直接將辮子垂下來的兩種。比較好理解,這裡就不展開了。

▲辮發盤頭的客家少女

客家人的髮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劉海,少女如有劉海都是分作兩股梳進去的,更加不會格外剪出來。在老照片裡,只有做比較貼合時代的摩登妝扮的女子才會留劉海,但是她們顯然就已經不算是我們眼中典型的客家妝扮了,而是與一般女子無異的時裝。

客家女子沒有劉海其實也是說明了她們所保留的髮型更為古老些,當然此處的古老遠不能追溯幾個朝代那麼誇張啦。我國女子開始流行劉海造型主要是在清末到民國這個時期,此前少女即便有劉海也是毛絨絨的自然狀態,不特別做成造型。

清末(約1900)老照片裡明顯被修飾過的劉海▲

▲清初 孫璜(左側為少女,留著毛絨絨的劉海,右邊女子就沒有)

客家雖然整體保留的族群狀態相對滯後,但是依然有受到潮流影響的地方,尤其如今現代社會是無孔不入的,所以客家髻鬃也已經比較罕見了,甚至是會梳的人都不太多了。

▲臺灣數位客家莊中以圖文形式保存的髻鬃梳頭技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