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統節日應當更有溫度

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 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原鄉。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只有中國的清明節, 有如此淒美的現實場景, 如此感性的文化溫度。

哲學家以塞亞·伯林說過:“鄉愁是所有痛苦中最為高尚的痛苦。 ”沉浸在清明節的鄉愁裡, 訣別的悲傷與團聚的歡樂交織, 悲欣交集的節日“表情”, 使安土重遷的傳統文化更顯深沉。

今天, 許多人扶老攜幼返鄉掃墓, 他們的感受或有不同, 但尋根的方向一致。 年長者熱情, 年輕人淡然——他們覺得行禮如儀的繁複與時代不太合拍。 在大遷徙時代, 隨著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邁進,

湧入都市的“新新人類”, 常常在文化認同的迷宮裡彷徨。 他們習慣於快節奏, 對源自農耕文明的傳統節日有疏離感, 家族意識比較淡薄, 對返鄉過節甚至感到是一種負擔。

時代在變, 觀念不同, 但終有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如何提升傳統節日的文化熱度?還必須薪火相傳, 讓年輕一代瞭解、認同並參與其中。 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遺名錄, 而清明又是其中唯一的國家法定節日, 足見其重要, 但許多人並不全然瞭解其內涵。 “贊天地之化育, 輔萬物之自然, 盡人事之所為”, 自古以來, 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肅穆, 也有家族團聚的溫暖、遊春踏青的歡愉, 體現了中國人重視親情、熱愛自然、禮贊生命的文化自覺。 宋代詩人陳師道詩雲“上塚過家真樂事”,

清明不僅僅是春雨欲斷魂, 也是物候上的氣清景明, 生活上的清賞歡悅。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表示, 祝福“清明快樂”也沒問題。

有吸引力的傳統節日, 要有溫熱內心的儀式感。 如果僅滿足於把過節當娛樂, 未免太膚淺。 不同的節日寄寓著不同的文化表達, 但都蘊涵著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和個體的情感記憶, 與之相對應可能是一杯春酒、一串粽子, 可能是墳田芟草、庭前賞月。 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和儀式, 內容豐富, 正是傳統節日的魅力所在。 近日我省開展的“網上祭英烈”活動, 通過《新福建》用戶端向八閩英烈寄託哀思, 以這種儀式表達崇敬, 不拘於形式, 不耽於舊俗, 也是網路時代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

有生命力的傳統節日, 要融入現代生活場景。 很難想像, 在明代文人張岱筆下, 古時的揚州清明掃墓有“靚妝藻野, 袨服縟川”“走馬放鷹”“鬥雞蹴鞠”的熱鬧場景, 這樣的節日很接地氣。 拗九節是福州的傳統節日, 近年來, 福州市委文明辦通過拍微電影、徵集主題歌等方式, 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踴躍參加, 每年組織活動上百場, 從“一家之粥”到“滿城粥香”, 從一日的活動到孝老愛親周, 一碗粥溫暖了一座城。 拗九節、鄰里節等越來越多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節日, 使“我們的節日”活動大放異彩, 成為弘揚時代新風的重要載體。

變動不居的時代, 最珍貴的還是那份炙熱的親情。 啟動傳統節日, 提升文化溫度, 讓我們在傳承文化基因、樹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方金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