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愛美女是天理還是人欲?

電影《孔子》中的“子見南子”一節;有一句話很重要;南子對孔子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 但是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孔子面對南子時, 是感受到她的誘惑的, 對於南子的神韻, 我相信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 他的內心肯定也在掙扎和痛苦。 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 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

但孔子是偉大的, 他的偉大在於知道自己所要追求是什麼;從而堅定自己的志向!同樣是面對誘惑所帶來的痛苦, 很多人都會動搖, 放棄了志向, 因為貪財愛色, 原本就是人的本性。 而孔子卻戰勝了這種痛苦, 將人動物性的欲望, 上升到品德的至高境界。 他終以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

而南子也感受到孔子精神上強大的堅持力, 並為此所打動。 她從百般挑逗,

到尊敬地深深一揖, 並說出: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 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確實, 普通人是很難從這種痛苦地考驗中領悟到人生真正的境界的。

《論語》中還有一個小插曲。 子路對孔子去和南子見面感到非常不爽。

孔子向子路解釋:“我本來不想見她, 但是推脫不掉, 既然見了, 就要以禮相待。 ”子路並不買帳, 大概覺得老師言行不一。 最後孔子被迫向子路發誓:“我要是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 那麼讓天都厭棄我吧!讓天都厭棄我吧!”這才得以過關。

愛美女是天理還是人欲?今天我們就一起從《傳習錄》中找找答案;而且, 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 愛醜女是天理還是人欲?

且看《傳習錄》中先生和他的學生九川的一段對話, 原文如下:

【原典】

九川又問:“用功收心時, 有聲色在前, 如常聞見, 恐不是專一。 ”

先生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 耳聾、目盲、則可。 只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

【譯文】

九川又問:“用功斂神收心時, 如果有聲、色出現, 還像平常那樣聽和看, 恐怕這算不得是專一吧?”

先生說:“怎麼能做到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除非是槁木死灰, 或者是聾子、瞎子。 雖然聽見看見了, 只要心卻沒跟著走也就行了。 ”

德與色在心中只有先後之別, 並不存在善惡之分。 把好色視作洪水猛獸的是後來那些腐儒們的想法。 這種欣賞美色而非濫淫的思想在孔子注詩經中也有所體現。 孔子評關雎為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樂, 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在內心產生的愉悅感。

知道對方是美女, 是天理, 能欣賞也是天理, 但心中放不下美與女性的形態, 再產生留戀心, 留戀心就是人欲。

然而陰陽一體, 所以良知即是人欲, 人欲即是良知!對於我們人而言, 要聽從良知而非肆縱人欲, 並不是因為我們要將良知與人欲割裂開來!陽明先生亦說了人欲是天理自然之情,

只是人欲的流露不適當、不自然罷了, 如果人欲能流發自然, 那麼當下人欲就是天理!

有人問, 你的同事A女, 一眼看過去, 屬於標準的形態美, 心裡就喜歡, 甚至產生愛慕之心。 你的同事E女, 外表不是很美, 心裡就沒有產生對A那樣的喜歡心裡,這樣對A與E的不同心裡狀態怕是不符合天理吧?

我以為這是符合天理,符合良知的。為什麼不符合呢?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啊。假如我喜歡吃西瓜,那會不會對蘋果不公平呢?美好的漂亮的,欣賞沒有錯,本是天理。不要被美女收了魂就行,如有色念,那就成私欲了吧。

”天理“就是“心即理”,用良知來判斷是否符合天理,看見美女希望多看兩眼,這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這是對進步的追求,只要這些不過分,這些都是符合天理的,而一旦過之或不及,就沒有天理了,那就是人欲!

說到底,這不僅是天理與人欲的事情,還是格物的事情。格物的“物”,即是“事”,皆從心上說。不是觀察外部事物,是“正”事,讓事歸於正。世界上的事情全是心中之事,心外無事。事情來了就是心動了。所謂“格物”的真實含義,是在每一件事情中為善去惡,不被自己的私欲左右,長久地摒除私欲,行住坐臥時時不忘滌除私欲,終究會領悟真理。

陽明先生曾經說過:哪有兩個心。心本是一個,沒有摻雜人為就是道心,雜了人為就是人心。

“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在説明人們通過一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良知判斷力,修煉自己的強大內心,是一門積極向上的、利他利己的學問,是值得我們去體悟的。

心裡就沒有產生對A那樣的喜歡心裡,這樣對A與E的不同心裡狀態怕是不符合天理吧?

我以為這是符合天理,符合良知的。為什麼不符合呢?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啊。假如我喜歡吃西瓜,那會不會對蘋果不公平呢?美好的漂亮的,欣賞沒有錯,本是天理。不要被美女收了魂就行,如有色念,那就成私欲了吧。

”天理“就是“心即理”,用良知來判斷是否符合天理,看見美女希望多看兩眼,這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這是對進步的追求,只要這些不過分,這些都是符合天理的,而一旦過之或不及,就沒有天理了,那就是人欲!

說到底,這不僅是天理與人欲的事情,還是格物的事情。格物的“物”,即是“事”,皆從心上說。不是觀察外部事物,是“正”事,讓事歸於正。世界上的事情全是心中之事,心外無事。事情來了就是心動了。所謂“格物”的真實含義,是在每一件事情中為善去惡,不被自己的私欲左右,長久地摒除私欲,行住坐臥時時不忘滌除私欲,終究會領悟真理。

陽明先生曾經說過:哪有兩個心。心本是一個,沒有摻雜人為就是道心,雜了人為就是人心。

“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在説明人們通過一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良知判斷力,修煉自己的強大內心,是一門積極向上的、利他利己的學問,是值得我們去體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