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萃」古風:從比較視域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中國美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 這裡所說的中國美學, 包括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近代美學和中國現代美學。 中國古代美學是一種傳統形態的美學,

中國近代美學是一種過渡形態的美學, 中國現代美學則是一種開放形態的美學。 三者雖有各自的特點, 又有一脈貫穿的基本精神。 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那麼, 這些基本特色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 國內美學界同仁就一直在探討, 也提出了一些觀點, 諸如西方美學重再現, 中國美學重表現;西方美學求形似, 中國美學求神似;西方美學尚典型, 中國美學尚意境;西方美學偏愛崇高, 中國美學偏愛優美, 等等。 這些觀點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卻不全面、不深刻, 作者從比較的視域,就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談了一些看法。

西方美學與我們不同, 它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上。

這種差異不是由美學決定的, 而是由文化決定的。 中國文化從本質上看, 是一種農業文化。 中國文人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緣。 他們認為, 大自然是朋友, 是最美的事物, 是可以怡情悅性的審美場所。 中國傳統美學就是以“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為原點建構起來的。 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學範疇, 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與物遊”、“感物動心”和“借彼物理, 抒我心胸”等美學思想, 都是人與自然的親密交往、對話和融合的產物, 由此形成了中國美學的一種特色。

由於中西美學的原點不同, 因而西方美學重視人物形象, 中國美學則重視自然意象。 作者認為, 這種概括是很準確的。 “意象”的內涵是“情景交融”。 “情”與“意”有關, 來源於“人”;“景”與“象”有關, 來源於“自然”。 因此, “意象”是對於“人與自然”審美關係的高度概括。 所以, 崇尚“意象”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基本特點, 也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學重在求“本質”, 中國美學則重在求“神韻”。 在中國美學中, “神韻”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

南北朝時, “神韻”一詞只是用在對於人物的審美評價中, 指人的氣質美和風度美;後來也用在對大自然和藝術的審美中, 前者指神態美, 後者指韻味美。 無論是人的神韻, 還是自然的神韻和藝術的神韻, 都是指審美物件內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蘊。 它是通過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現出來的。 但是, 它與西方美學的“思想”、“情感”和“意義”又不相同。 西方藝術中的“思想”、“情感”和“意義”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 而中國藝術的“神韻”則是用語言難以表達的。

西方學者雖將“美學”看作“感性學”, 但實質上是在追求理性, 將“美學”作為“哲學”體系的一個部分。 這樣一來, 西方學者或者貶低感性, 或者將感性與理性對立起來, 並沒有從理論上解決感性與理性的關係問題。 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 它既重視感性, 又重視理性。 從感性方面看, 中國人認為“美”首先是能夠滿足視覺和聽覺審美快感的事物, 並將前者概括為“色”, 將後者概括為“聲”。 從理性方面看, 中國人沒有將審美活動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 而是繼續向“理性”層面昇華。

西方主流美學貶抑快感,抬高美感,將兩者對立了起來。它認為,快感是生理的感覺,是低級的,是動物與人類都具有的本能;美感是心理的感覺,是高級的,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十分看重快感,甚至認為快感就是美感,美感也就是快感,兩者是交叉、重疊和統一的關係。中國人充滿了一種快樂達觀的人生精神。這恰恰就是審美精神。儒家的快樂是自信,是超越了個人利害,以“兼善天下”的社會擔當為樂。道家的快樂是達觀,是超越了生死的糾纏,以“無為順天”的生活方式為樂。佛教本來具有慈悲情懷,沒有多少快樂可言。但是,成為“中國化”的禪宗之後,吸收了儒家的自信和道家的達觀,便形成了“大肚笑佛”的寬容樂觀精神。

中國美學家談論“美”的問題,大多是結合著生活、實用和功利一起談的。西方美學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求解“美本身”開始,就有排斥“實用”的傾向。後來,康得乾脆將“實用”的奠基石徹底拿掉了,將審美與實用(即功利)對立起來。從此西方美學就走上了“務虛”的形而上的發展路線。

西方美學善於用邏輯的方法分析藝術的問題,將美學問題搞成了哲學問題。在審美活動中,他們也是用哲學的方法觀照和分析藝術作品,諸如藝術的形式和意蘊等。

綜上所述,具備了以上七個主要特色的中國美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它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原點,它崇尚意象和重視神韻,它將感性與理性、快感與美感、實用與審美統一起來,它具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方法,等等。

(摘編自《中國文學批評》 2017年第3期 張雨楠/摘編)

(作者:古風,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而是繼續向“理性”層面昇華。

西方主流美學貶抑快感,抬高美感,將兩者對立了起來。它認為,快感是生理的感覺,是低級的,是動物與人類都具有的本能;美感是心理的感覺,是高級的,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十分看重快感,甚至認為快感就是美感,美感也就是快感,兩者是交叉、重疊和統一的關係。中國人充滿了一種快樂達觀的人生精神。這恰恰就是審美精神。儒家的快樂是自信,是超越了個人利害,以“兼善天下”的社會擔當為樂。道家的快樂是達觀,是超越了生死的糾纏,以“無為順天”的生活方式為樂。佛教本來具有慈悲情懷,沒有多少快樂可言。但是,成為“中國化”的禪宗之後,吸收了儒家的自信和道家的達觀,便形成了“大肚笑佛”的寬容樂觀精神。

中國美學家談論“美”的問題,大多是結合著生活、實用和功利一起談的。西方美學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求解“美本身”開始,就有排斥“實用”的傾向。後來,康得乾脆將“實用”的奠基石徹底拿掉了,將審美與實用(即功利)對立起來。從此西方美學就走上了“務虛”的形而上的發展路線。

西方美學善於用邏輯的方法分析藝術的問題,將美學問題搞成了哲學問題。在審美活動中,他們也是用哲學的方法觀照和分析藝術作品,諸如藝術的形式和意蘊等。

綜上所述,具備了以上七個主要特色的中國美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它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原點,它崇尚意象和重視神韻,它將感性與理性、快感與美感、實用與審美統一起來,它具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方法,等等。

(摘編自《中國文學批評》 2017年第3期 張雨楠/摘編)

(作者:古風,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