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當阿Q遇上孔乙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推薦:李碧華《青蛇》中, 有個不一樣的許仙, 山盟海誓卻腳踩兩隻船

文/齊雲軻

(阿Q)

【作者簡介】齊雲軻, 男, 1988年生, 生長于古蔡州大地。 自幼酷愛文史。

2007年以來, 在各級各類報紙副刊、文藝刊物、文學網站、微信平臺等媒體發表作品五十余萬字。 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孔子學會會員、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說真的, 剛開始接觸到這部名為《阿Q與孔乙己》的曲劇時, 對它就非常喜愛, 原因是裡面的演員表演很精彩, 很搞笑, 總讓人不由得哈哈大笑。 時隔數年以後, 再來看這部戲劇時, 忍俊不禁固然還有, 但更多的是, 心中生出的那一股股傷感之流早在不知不覺間襲滿了心扉, 眼眶也漸漸潮了。 讓人不得不在大笑之後, 歎息之餘, 陷入對劇中人物, 對現實生活, 對人生命運深深的思索之中,

(曲劇電影《阿Q與孔乙己》)

阿Q, 魯迅先生唯一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 自從誕生以來就被視為文學作品中具有“精神勝利法”的人物形象的代表。 他獲此“殊榮”確實也是名副其實, 當之無愧。 在這部戲劇中, 他出身卑賤, 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搞不清楚, 為了求得心理平衡,

他硬說自己姓趙, 比趙秀才還長三輩, 就連趙太爺“我還管他叫乖乖”。

結果被趙太爺一巴掌抽得暈頭轉向, 再也不敢姓趙了。 他見錢眼開, 為了一塊鋼洋, 竟不顧顏面, 在大庭廣眾之下去鑽桌子, 後來又進城偷盜, 甚至想去投奔革命黨也不過是為了發財。 他欺軟怕硬, 被趙太爺搧、地保詐、假洋鬼子打之後, 把怒火全撒在了小尼姑頭上:“我說今天咋恁倒楣, 原來是碰上了你啊!”又是摸她的頭, 又是擰她的臉, 又是揪她的耳朵。

趙太爺搧了他, 他只好借打小d來挽回面子。 孔乙己在他面前自詡為“賢士”, 他就諷刺說:“你連鹽都吃不起, 咋會拉出鹹屎(賢士)來?可笑!”在夢中革命成功後, 他要將所有欺負過他的人一律殺頭。 他革命的目的就是勝利後要啥有啥,

想娶誰就娶誰, 還可以得到一個聚寶盆, 財寶花不完, 用不盡:“白天要是用四兩, 夜裡馬上長半斤。 ”

可見他革命的目的是何等的荒唐, 何等的自私, 何等的可悲。 他這或許並不是革命, 只是想改朝換代, 他也根本不明白革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精神勝利法”是他戰勝挫敗感, 維護自尊, 求得心理平衡的靈丹妙藥。 當他被地保敲詐走200文錢後, “呸”一口, 罵道:“媽媽的狗腿子!兒子打老子, 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就算給孫子壓歲錢了!”以此來求得心理安慰。 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後, 他對小d說:“他那根哭喪棒(注:實際上是手杖)是外國產的, 我是想嘗嘗打頭上的滋味。 ”

鑽桌子後, 被假洋鬼子又罵了一頓, 他見假洋鬼子走遠了, 就罵道:“媽媽的!只有狗才能想出這樣的辦法叫人鑽, 對!我是人, 他是狗, 他是狗!”他又愚昧麻木, 無知到令人心痛的地步。 投奔革命党未成, 反而被人抓住充當了替罪羊, 押上了刑場。 囚車上的他非但不為自己冤屈而費思量, 反而為大堂上畫押時畫的圓圈兒不夠圓而遺憾不已, 認為“看來我還缺乏基工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且發誓“到陰間我一天練它三千遍,就不信來世我畫不圓”。

見眾人一邊高呼他的名字,一邊向他扔東西,他非但不生氣,反而感到十分榮幸:“臨死前能被眾人攆著看,也是我阿Q今生今世造化不淺,活的也算不一般。一生能遇一次這種場面,吃槍子兒我要是眨眨眼,就不算頂天立地的好兒男。”殊不知,眾人是為看他的笑話,他卻還盡力表演,以博得這些看客們的喝彩。他冤屈地去死,心中本該痛傷,卻為了面子故作堅強:“面對死,咱也算大義凜然!”並嘲笑孔乙己:“我痛痛快快去死,你卻落了個半死不活,咱倆誰強?”可當真要殺頭時,他又大呼起“救命”來。

儘管他有諸多缺點,可他身上至少還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他對吳媽的愛。在趙府裡,他除了吳媽外,不聽其他下人的話,經常替吳媽幹活,他當眾鑽桌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得到那塊鋼洋買點東西,到吳媽面前表現表現,以博得她的歡心。他認為“雖說她是個小寡婦,有模有樣乾淨俐落。這些年我一直對她印象不錯,做夢都想跟她結合。”他買來花布和雪花膏跪下向吳媽求愛,顯然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他想革命成功後,自己要做了皇帝,就讓吳媽做正宮娘娘。臨刑前,他哭著對吳媽說:“你信不信,我阿Q這輩子真真假假的事太多了,可我對你的感情,那是一點水也沒有摻啊!”為今生不能與她成雙成對而遺恨。

孔乙己,在魯迅先生小說中是迂腐寒酸而又自命清高的舊文人的典型代表。在這部戲劇中,他一心欲金榜題名,大展宏圖,為此他“四十年為功名熟讀孔孟”,但不幸的是“踏破了考場門,難附文星”。為此,他心裡不甘、痛苦、疑惑:“不惑之年,我困惑滿胸:為什麼赤金偏被土灰埋,千里馬難遇伯樂公?”

儘管如此,他還是堅信自己是有真才實學的,肯定會有好前程的,只是未遇明主而已。因為嗜好讀書,所以愛書如命:“書是我的衣,書是我的田,書是我的命,書是我的天。不怕家中斷米麵,只患案頭少佳篇。”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不讀,餓死事小,缺書事大,要書不要命,典型的書呆子,讀書讀傻到了極點。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去偷書,認為偷書無罪,因為“書束之高閣如怨婦在樓,一朝我請下,相攜度春秋”,自己愛書,書也“總把知音酬”。

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雙腿,再也站不起來了。後來朝廷罷考,他入仕之門被關上,想自己苦讀幾十年的努力都白費了,徹底絕望了,憤然道:“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誤了流光。可笑我曾思致君堯舜上,不過是空懷志一腔。”遂將心愛的書撕碎,因為罷考了讀書已經無用,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如此,可見他對現實是多麼的絕望,心情是多麼的沮喪,心中是多麼的痛傷。

而且自嘲:“讀的什麼聖賢書,作的什麼破文章”,科舉廢除了,他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一切,只好“三碗濁酒盼沉醉,解煩脫憂到夢鄉”。他雖清貧,但是又很清高。勸阿Q不要為了一塊鋼洋而鑽桌子:“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士可殺而不可辱”,阿Q不聽,他無奈地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視而不見鉤,朽木不可雕也。”面對別人對他的譏諷,他能反駁就反駁,不能就走。

在縣長面前,他不像別人那樣害怕,而是始終保持著文人所特有的傲氣,見別人又要取笑他偷書被打斷雙腿站不起來,就先下手為強:“坐著有何不好?你們哪個見了我不是點頭哈腰?”見阿Q與吳媽在一起,他雖然極力反對,勸吳媽“清白莫塵染”,講寡婦改嫁後慘死的古例,讓她好好守節,但是他內心深處卻又是十分羡慕他們:“此情夢裡幾度見,紅袖添香酥手捧茗暖心肝……似這般鴛鴦交頸盡意纏綿盡意纏綿,哎呀呀一朝也心甘。”

為了維護封建禮教,他只有壓抑自己,始終意識不到自己已深受其害。罷考了,前程沒了,可他那封建倫理觀念依舊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認為革命是犯上作亂,儘管他也懂得“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道理。雖說他迂腐固執,但是從他身上我們畢竟還是可以看到些優點。

比如他為孩子們發茴香豆,教酒店裡小夥計“茴”的四種寫法,特別是在阿Q臨刑前,他當了自己的長衫,買來酒和茴香豆為阿Q送行,格外令人感動。按說他該恨阿Q的,因為他偷書是阿Q告發的,失去雙腿也是阿Q的“功勞”。但是他還是親自來送行,並且最初在大堂上見縣長要找替罪羊時,大聲喊勸:“阿Q你不能畫押,畫了你就回不去了!”

可見他並不是那種心胸狹窄、有仇必報的人,在是非黑白面前,他還是很耿直的。刑場上,他還善意責怪阿Q:“我不讓你畫押,你偏要畫,這回好了,你要被殺頭了!”並作自我檢討:“以前我總以為自己讀了幾本書,要比你這不讀書的人強,現在看來,你我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啊!”聽到阿Q喊“救命”時,他趴在地上痛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又如何?死又如何?……這生還不如死啊!”發出了落魄知識份子對生活極度絕望、對現實極度悲觀、對黑暗社會極度不滿的最強音!

吳媽,是戲劇中的女一號。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對她著墨不多,在這部戲劇中她成了舊社會飽受苦難的下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十八歲嫁人,一年後就守寡,人生才開始一小步,便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過早的凋零了。寡婦門前是非多,她雖然真心守寡,卻仍受流言中傷。“一個人無依無靠誰可憐?一顆心無著無落整日懸。”

天天歎息不已,心如黃連,以淚洗面,度日如年。因為日子的難過,她也曾想改嫁,但是“又怕違了規矩惹事端”,封建禮教這條無形的大鎖鏈禁錮著她,壓迫著她,折磨著她,她又無力反抗。痛定思痛後,她為男女地位不平等而強烈不滿:“心裡只把爹娘怨,為什麼生我是女不是男?男人們三房四妾隨意娶,女人們想再嫁塌地崩天!”想反抗不成,不反抗日子又太難過,這種矛盾心理在對待阿Q的感情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當見到阿Q為她買的東西時,她感動的哭了:“你給俺買的?你咋會給俺買東西啊!”雖然她對他有意,但是為了名節又不得不拒絕這到來的幸福。所以,她與阿Q在一起被孔乙己撞上時,她也只好喊人來抓阿Q這個“流氓”,說:“這個該死的阿Q,害得我好苦啊!”兩個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竟是那腐朽骯髒的破規矩!

阿Q臨刑前,她帶著一肚子遺憾與悲痛化成的苦水前去送行,見他最後一面。我們不妨把他們在刑場上生離死別時的對唱摘錄下來,仔細品味一番:

阿Q:吳媽,可記得半年前的那一晚?

吳媽:一樁樁一幕幕,如在眼前。

阿Q:我對你確實是真心一片!

吳媽:我對你也並非冷心冷肝。

阿Q:為什麼你不願吐露真言?

吳媽:非不願實不敢,有苦難言。寡婦不敢門前站啊!阿Q啊!你可知:女人難,吳媽我更難!

阿Q:吳媽!知你難,我也難,至如今咱老百姓誰不難(注:這一句後來改為:人活在塵世上就該作難)?阿Q這輩子缺臉少面,暈暈騰騰二三十年。人只見我整日嘻皮笑臉,怎知我肚裡裝滿苦辣酸鹹!吳媽呀!念起我臨死還是個光棍漢,下輩子求你與我配姻緣!

有情人離別場面本來就令人感傷,況且是生離死別,更何況他們連一天的幸福生活也沒有,愛情就如此匆匆的夭折了,豈不更令人悲傷?縱觀阿Q一輩子的所作所為,基本上乏善可陳,吳媽少年守寡,日子肯定也艱苦難過,但是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獲得了一份愛,一份刻骨銘心的愛。

這愛雖來去匆匆,雖不敢聲張,雖使人遺憾,但也畢竟使他們死水般的人生泛起過微瀾,使陰沉鬱悶的心曾得到過一絲陽光的撫慰,讓在淚水中沉溺的身心感受到了一團火焰帶來的短暫的溫暖。可是,他們這對歷經苦難的有情人最後還是被迫勞燕分飛,愛情以悲劇結局,這又不得不使人惋惜,不使人難過,不使人更加痛恨那個造成他們悲劇的吃人的黑暗社會。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人物外,這部戲曲還成功地塑造了許多配角人物。例如假洋鬼子,他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熱血青年:“求科學我進城把新學上,尋出路又赴日本去留洋”,學有所成後,回故鄉想為國為民大幹一場,結果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無計可施:“現實像瓢水,澆得我透心涼。

舊勢力好像一張網,網裡人糊塗成了一鍋湯啊!”他被迫屈從於強大的舊勢力,並助紂為虐。他恨官腐敗民麻木,但是又看不起下層人民,認為他們愚昧無知,不可救藥,甚至以取笑他們為樂。再如地保,是個典型的奉迎拍馬、欺軟怕硬之徒,阿Q被趙太爺搧之後,他趁火打劫,向阿Q要“罰款”,以樹立自己的威信。

趙太爺表面上道貌岸然,儼然一副衛道士派頭,卻不允許阿Q那樣的下人與自己同姓,還一直想占吳媽的便宜。鄒七嫂和少奶奶表面上勸吳媽保重,背地裡卻說:“平日裡都不乾不淨,這會兒又在那裝純淨!”並把阿Q給吳媽買的東西給“順”走了。縣長看起來很公正,講民主,但是為了早日破案,硬是拉阿Q做替罪羊,充當搶劫犯給殺了。

除此之外,戲劇中所反映的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性也令人嘆服。革命義士為國為民而犧牲,卻得不到民眾的理解,反而成了民眾取笑的物件。阿Q進城見臨刑前的革命義士連聲歎息:“可憐!可憐!可憐!”他就罵道:“媽媽的!自己都快被殺頭了,還說人家可憐!”不能明白革命義士因為民眾的愚昧無知而痛心的深意。

這極易使人聯想到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幻燈影像時,見一個中國人被當做俄國間諜為日軍殺害時,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的樣子,以及魯迅先生在《藥》等作品中留下的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這反映出辛亥革命並未完全取得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沒能充分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學到了革命的真理,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積極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成為革命的中流砥柱,革命方能成功。

另外,也反映出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之後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下層人民思想的狹隘、落後,精神的萎靡、愚昧,“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思想已經深入到他們腦髓裡去,日子苦也不“犯上作亂”,說他們“民智未開”未免過分,可他們確實是愚昧麻木的令人心痛。

辛亥革命後,清朝的知縣老爺搖身一變,成了民國政府的縣長,把總成了警長,地主還是地主,貧農還是貧農,一切依舊,換的只是一身衣服,一塊招牌,一種稱呼。雖有“現在不興下跪了”的進步,但是這又于國於民會有多大的改觀?革命的徹底性又有幾許?革命距離完全勝利又有多遠?

魯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舊社會裡,而讓他死在革命後的所謂新社會裡,到底又有何深意或暗示?凡此種種,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正因如此,曲劇《阿Q與孔乙己》自從1996年被劇作家陳湧泉先生搬上舞臺後,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扮演阿Q的青年演員楊帥學先生,也因自己在這部戲劇中那幾近完美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讚揚,他也憑這個角色,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河南曲劇演員中首個獲此殊榮的人。

期待以後會有更多的文學作品,經過“通俗”後走下堂來,走進普通人家的生活之中,為大家提供更多的精神大餐。如此,將是我們的戲劇和文學的幸事,也是民族文化和文學前輩們的幸事。

古代庶出的地位有多低,看看庶出唐宣宗李忱的成長遭遇就知道了

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謎

西軍墓:掩埋在黃土下面的抗戰記憶

認為“看來我還缺乏基工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且發誓“到陰間我一天練它三千遍,就不信來世我畫不圓”。

見眾人一邊高呼他的名字,一邊向他扔東西,他非但不生氣,反而感到十分榮幸:“臨死前能被眾人攆著看,也是我阿Q今生今世造化不淺,活的也算不一般。一生能遇一次這種場面,吃槍子兒我要是眨眨眼,就不算頂天立地的好兒男。”殊不知,眾人是為看他的笑話,他卻還盡力表演,以博得這些看客們的喝彩。他冤屈地去死,心中本該痛傷,卻為了面子故作堅強:“面對死,咱也算大義凜然!”並嘲笑孔乙己:“我痛痛快快去死,你卻落了個半死不活,咱倆誰強?”可當真要殺頭時,他又大呼起“救命”來。

儘管他有諸多缺點,可他身上至少還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他對吳媽的愛。在趙府裡,他除了吳媽外,不聽其他下人的話,經常替吳媽幹活,他當眾鑽桌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得到那塊鋼洋買點東西,到吳媽面前表現表現,以博得她的歡心。他認為“雖說她是個小寡婦,有模有樣乾淨俐落。這些年我一直對她印象不錯,做夢都想跟她結合。”他買來花布和雪花膏跪下向吳媽求愛,顯然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他想革命成功後,自己要做了皇帝,就讓吳媽做正宮娘娘。臨刑前,他哭著對吳媽說:“你信不信,我阿Q這輩子真真假假的事太多了,可我對你的感情,那是一點水也沒有摻啊!”為今生不能與她成雙成對而遺恨。

孔乙己,在魯迅先生小說中是迂腐寒酸而又自命清高的舊文人的典型代表。在這部戲劇中,他一心欲金榜題名,大展宏圖,為此他“四十年為功名熟讀孔孟”,但不幸的是“踏破了考場門,難附文星”。為此,他心裡不甘、痛苦、疑惑:“不惑之年,我困惑滿胸:為什麼赤金偏被土灰埋,千里馬難遇伯樂公?”

儘管如此,他還是堅信自己是有真才實學的,肯定會有好前程的,只是未遇明主而已。因為嗜好讀書,所以愛書如命:“書是我的衣,書是我的田,書是我的命,書是我的天。不怕家中斷米麵,只患案頭少佳篇。”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不讀,餓死事小,缺書事大,要書不要命,典型的書呆子,讀書讀傻到了極點。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去偷書,認為偷書無罪,因為“書束之高閣如怨婦在樓,一朝我請下,相攜度春秋”,自己愛書,書也“總把知音酬”。

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雙腿,再也站不起來了。後來朝廷罷考,他入仕之門被關上,想自己苦讀幾十年的努力都白費了,徹底絕望了,憤然道:“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誤了流光。可笑我曾思致君堯舜上,不過是空懷志一腔。”遂將心愛的書撕碎,因為罷考了讀書已經無用,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如此,可見他對現實是多麼的絕望,心情是多麼的沮喪,心中是多麼的痛傷。

而且自嘲:“讀的什麼聖賢書,作的什麼破文章”,科舉廢除了,他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一切,只好“三碗濁酒盼沉醉,解煩脫憂到夢鄉”。他雖清貧,但是又很清高。勸阿Q不要為了一塊鋼洋而鑽桌子:“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士可殺而不可辱”,阿Q不聽,他無奈地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視而不見鉤,朽木不可雕也。”面對別人對他的譏諷,他能反駁就反駁,不能就走。

在縣長面前,他不像別人那樣害怕,而是始終保持著文人所特有的傲氣,見別人又要取笑他偷書被打斷雙腿站不起來,就先下手為強:“坐著有何不好?你們哪個見了我不是點頭哈腰?”見阿Q與吳媽在一起,他雖然極力反對,勸吳媽“清白莫塵染”,講寡婦改嫁後慘死的古例,讓她好好守節,但是他內心深處卻又是十分羡慕他們:“此情夢裡幾度見,紅袖添香酥手捧茗暖心肝……似這般鴛鴦交頸盡意纏綿盡意纏綿,哎呀呀一朝也心甘。”

為了維護封建禮教,他只有壓抑自己,始終意識不到自己已深受其害。罷考了,前程沒了,可他那封建倫理觀念依舊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認為革命是犯上作亂,儘管他也懂得“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道理。雖說他迂腐固執,但是從他身上我們畢竟還是可以看到些優點。

比如他為孩子們發茴香豆,教酒店裡小夥計“茴”的四種寫法,特別是在阿Q臨刑前,他當了自己的長衫,買來酒和茴香豆為阿Q送行,格外令人感動。按說他該恨阿Q的,因為他偷書是阿Q告發的,失去雙腿也是阿Q的“功勞”。但是他還是親自來送行,並且最初在大堂上見縣長要找替罪羊時,大聲喊勸:“阿Q你不能畫押,畫了你就回不去了!”

可見他並不是那種心胸狹窄、有仇必報的人,在是非黑白面前,他還是很耿直的。刑場上,他還善意責怪阿Q:“我不讓你畫押,你偏要畫,這回好了,你要被殺頭了!”並作自我檢討:“以前我總以為自己讀了幾本書,要比你這不讀書的人強,現在看來,你我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啊!”聽到阿Q喊“救命”時,他趴在地上痛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又如何?死又如何?……這生還不如死啊!”發出了落魄知識份子對生活極度絕望、對現實極度悲觀、對黑暗社會極度不滿的最強音!

吳媽,是戲劇中的女一號。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對她著墨不多,在這部戲劇中她成了舊社會飽受苦難的下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十八歲嫁人,一年後就守寡,人生才開始一小步,便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過早的凋零了。寡婦門前是非多,她雖然真心守寡,卻仍受流言中傷。“一個人無依無靠誰可憐?一顆心無著無落整日懸。”

天天歎息不已,心如黃連,以淚洗面,度日如年。因為日子的難過,她也曾想改嫁,但是“又怕違了規矩惹事端”,封建禮教這條無形的大鎖鏈禁錮著她,壓迫著她,折磨著她,她又無力反抗。痛定思痛後,她為男女地位不平等而強烈不滿:“心裡只把爹娘怨,為什麼生我是女不是男?男人們三房四妾隨意娶,女人們想再嫁塌地崩天!”想反抗不成,不反抗日子又太難過,這種矛盾心理在對待阿Q的感情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當見到阿Q為她買的東西時,她感動的哭了:“你給俺買的?你咋會給俺買東西啊!”雖然她對他有意,但是為了名節又不得不拒絕這到來的幸福。所以,她與阿Q在一起被孔乙己撞上時,她也只好喊人來抓阿Q這個“流氓”,說:“這個該死的阿Q,害得我好苦啊!”兩個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竟是那腐朽骯髒的破規矩!

阿Q臨刑前,她帶著一肚子遺憾與悲痛化成的苦水前去送行,見他最後一面。我們不妨把他們在刑場上生離死別時的對唱摘錄下來,仔細品味一番:

阿Q:吳媽,可記得半年前的那一晚?

吳媽:一樁樁一幕幕,如在眼前。

阿Q:我對你確實是真心一片!

吳媽:我對你也並非冷心冷肝。

阿Q:為什麼你不願吐露真言?

吳媽:非不願實不敢,有苦難言。寡婦不敢門前站啊!阿Q啊!你可知:女人難,吳媽我更難!

阿Q:吳媽!知你難,我也難,至如今咱老百姓誰不難(注:這一句後來改為:人活在塵世上就該作難)?阿Q這輩子缺臉少面,暈暈騰騰二三十年。人只見我整日嘻皮笑臉,怎知我肚裡裝滿苦辣酸鹹!吳媽呀!念起我臨死還是個光棍漢,下輩子求你與我配姻緣!

有情人離別場面本來就令人感傷,況且是生離死別,更何況他們連一天的幸福生活也沒有,愛情就如此匆匆的夭折了,豈不更令人悲傷?縱觀阿Q一輩子的所作所為,基本上乏善可陳,吳媽少年守寡,日子肯定也艱苦難過,但是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獲得了一份愛,一份刻骨銘心的愛。

這愛雖來去匆匆,雖不敢聲張,雖使人遺憾,但也畢竟使他們死水般的人生泛起過微瀾,使陰沉鬱悶的心曾得到過一絲陽光的撫慰,讓在淚水中沉溺的身心感受到了一團火焰帶來的短暫的溫暖。可是,他們這對歷經苦難的有情人最後還是被迫勞燕分飛,愛情以悲劇結局,這又不得不使人惋惜,不使人難過,不使人更加痛恨那個造成他們悲劇的吃人的黑暗社會。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人物外,這部戲曲還成功地塑造了許多配角人物。例如假洋鬼子,他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熱血青年:“求科學我進城把新學上,尋出路又赴日本去留洋”,學有所成後,回故鄉想為國為民大幹一場,結果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無計可施:“現實像瓢水,澆得我透心涼。

舊勢力好像一張網,網裡人糊塗成了一鍋湯啊!”他被迫屈從於強大的舊勢力,並助紂為虐。他恨官腐敗民麻木,但是又看不起下層人民,認為他們愚昧無知,不可救藥,甚至以取笑他們為樂。再如地保,是個典型的奉迎拍馬、欺軟怕硬之徒,阿Q被趙太爺搧之後,他趁火打劫,向阿Q要“罰款”,以樹立自己的威信。

趙太爺表面上道貌岸然,儼然一副衛道士派頭,卻不允許阿Q那樣的下人與自己同姓,還一直想占吳媽的便宜。鄒七嫂和少奶奶表面上勸吳媽保重,背地裡卻說:“平日裡都不乾不淨,這會兒又在那裝純淨!”並把阿Q給吳媽買的東西給“順”走了。縣長看起來很公正,講民主,但是為了早日破案,硬是拉阿Q做替罪羊,充當搶劫犯給殺了。

除此之外,戲劇中所反映的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性也令人嘆服。革命義士為國為民而犧牲,卻得不到民眾的理解,反而成了民眾取笑的物件。阿Q進城見臨刑前的革命義士連聲歎息:“可憐!可憐!可憐!”他就罵道:“媽媽的!自己都快被殺頭了,還說人家可憐!”不能明白革命義士因為民眾的愚昧無知而痛心的深意。

這極易使人聯想到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幻燈影像時,見一個中國人被當做俄國間諜為日軍殺害時,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的樣子,以及魯迅先生在《藥》等作品中留下的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這反映出辛亥革命並未完全取得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沒能充分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學到了革命的真理,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積極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成為革命的中流砥柱,革命方能成功。

另外,也反映出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之後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下層人民思想的狹隘、落後,精神的萎靡、愚昧,“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思想已經深入到他們腦髓裡去,日子苦也不“犯上作亂”,說他們“民智未開”未免過分,可他們確實是愚昧麻木的令人心痛。

辛亥革命後,清朝的知縣老爺搖身一變,成了民國政府的縣長,把總成了警長,地主還是地主,貧農還是貧農,一切依舊,換的只是一身衣服,一塊招牌,一種稱呼。雖有“現在不興下跪了”的進步,但是這又于國於民會有多大的改觀?革命的徹底性又有幾許?革命距離完全勝利又有多遠?

魯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舊社會裡,而讓他死在革命後的所謂新社會裡,到底又有何深意或暗示?凡此種種,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正因如此,曲劇《阿Q與孔乙己》自從1996年被劇作家陳湧泉先生搬上舞臺後,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扮演阿Q的青年演員楊帥學先生,也因自己在這部戲劇中那幾近完美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讚揚,他也憑這個角色,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河南曲劇演員中首個獲此殊榮的人。

期待以後會有更多的文學作品,經過“通俗”後走下堂來,走進普通人家的生活之中,為大家提供更多的精神大餐。如此,將是我們的戲劇和文學的幸事,也是民族文化和文學前輩們的幸事。

古代庶出的地位有多低,看看庶出唐宣宗李忱的成長遭遇就知道了

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謎

西軍墓:掩埋在黃土下面的抗戰記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