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號學術|周星:當下藝術批評觀念思考辨析

周星,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文藝評論協會視聽委員會副主任

一般而論, 藝術批評似乎屬於專業性強,也比較高雅的行當,

因此傳統冷寂和範圍狹窄受限自也正常。 不過時過境遷當下卻意外, 近年藝術批評較以往有了相當回暖的跡象, 人人都做批評家, 對於各種藝術現象和作品的肆意點評, 使得藝術批評門檻減低, 而藝術批評成為大眾熱點令人意外。 在2016年末關於藝術批評的喧鬧, 導致的關於電影評論和評分的風波就是證明。 推究起來, 藝術批評論的熱度上升, 包含了文化藝術在大眾心目中地位提升的緣故, 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形提升, 對於藝術的認知度就剛性增長;同時, 中央基於文化精神在人民生活中的意義的強化宣導, 不斷出臺新的鼓勵支持文化藝術的政策, 也推動著藝術的認知價值。
於是隨之出現的對於藝術文化評論熱度升溫, 也正是藝術批評自身內在期望度增強所導致的結果。 而必須強調, 更為廣闊的參與藝術人群, 和蜂擁而上介入藝術評論的趨向, 是新媒體網路的媒介發展所相關的藝術評論大眾化參與熱潮決定的。 自媒體的自由性, 讓每一個人的參與評論意識得到增強, 個性自由的網路評論風起雲湧, 形成了強大的文藝評論的繁雜狀態。 這無疑是好事, 證明藝術被關注和藝術創作得到社會肯定的可能。

但藝術批評是什麼, 需要如何看待其價值, 藝術批評針對什麼來起作用, 如何把握藝術評論的功能, 藝術批評和創作之間的關係如何衡定, 則又已經到了需要新的理解思辨的階段。

不同於藝術理論的探索原理和涵蓋藝術規律的理論認識與索解, 認知藝術批評的性質是首要之舉。 顯然, 藝術批評是基於藝術基本原理來關照藝術創作現象的一種學科專屬物件, 需要必備的理論修養, 也需要對於藝術創作的一定熟稔程度, 還顯然需要觀念認知和精細的分析能力。 但區別於藝術理論尤其是藝術史論研究者, 藝術批評有一種專業的素養, 即針對性的操作分析能力, 藝術批評顯然需要眼光、理論素養和精神感知的能力, 也需要對於藝術有美感的判斷力, 藝術已經是超乎常人的創造性物件, 藝術需要個性稟賦, 創作的作品自然微妙而內涵豐富, 沒有水準難以探知奧秘。 而藝術批評如果連藝術之門都不能進去,

又何以進行判斷分析和批評?所以, 我們將藝術批評認定為是對於藝術現象、藝術創作、藝術潮流、藝術精神等等的一種針對性分析評判, 客觀的看待物件, 剖析藝術物件和創作的得失, 判斷藝術物件在創作上的內涵與意義的價值等等。 強調藝術批評趨向於適用物件而不只是理論抽繹, 是強化針對性而不是理論假說, 但顯然, 藝術批評卻具有獨特的文化眼光支撐, 說明藝術批評的學理性是不可或缺的。 也許, 人們可以用藝術評論來取代藝術批評, 但藝術評論也需要針對物件的觀念和知識的運用。

接著, 在這樣一個意義上確認是必要的:藝術批評是一種特殊精神文化領域的思辨, 所以藝術批評需要精神審視的深入性,

得以超越創作現象和作品表面進行深入掏挖, 也可能創造出創作者都沒有客觀意識到的意味和內涵, 它是另外一種藝術精神生產, 但不是功利性的藝術生產附庸。 藝術批評和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辨析, 在計劃經濟年代, 藝術批評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強制性, 有時因循於時代政治的威力, 批評有著某種權利的餘威, 許多時候給於創作的緊箍咒和無形的威壓, 讓藝術無所適從卻只能屈服, 顯然這時的藝術批評是政治藝術批評, 批評的批判效能顯著, 無所辯駁不可分析造就了批評的一定假像。 後來在市場經濟時代, 藝術批評又走向了不能給予創作有效的市場回報而被忽略, 批評懸置而被冷落,同時,批評也在一些時候為了所謂的市場推動,被收買的鼓勵性批評和頌揚式評論,雙重的傷害了批評,紅包評論、無關痛癢的批評、無效促進市場的批評等都導致藝術批評的獨立性價值被消減。時至今日,藝術批評的實質有理由回歸,即應當宣導藝術批評首先是回到批評的獨立軌道上來,批評不是創作的附屬品,更不是炒作的工具,創作的規律批評可以闡釋,但創作和批評自有各自的門道,批評分析創作卻未必要承擔擴大市場的作用,批評給予創作梳理思路和面對現實的得失判斷,但批評是一種客觀理性的範疇言說,批評者需要理解創作但不能代替創作。創作既不能要求批評為自己實現市場的利益,也無法將批評拉近到指導創作細枝末節的指導者層面。創作的形象思維取決於創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技巧規律的施展,所以創作的創造性無與倫比,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身的感悟和出發點,即便題材相近,也必然有差異性的表達,百花齊放才是創作的良好局面。而批評可以解說其中的邏輯關係,也可以分析在觀者的角度感受到的高低體驗及其來由,卻絕對不能替代創作或者帶來必然的創作圭臬。但批評也就自然有百家爭鳴的可能性,因為看待的角度和切入分析的視點不一樣,給予創作多樣化的評價也是清理自然。總之,在創作與批評的關係上必須理解其各自獨立地位,在人文領域,每一個專設的分工都必然具有自身的規律性。

當然,人們善良的認識,是期望批評促進創作,批評有利於創作成長,固然最好的批評能夠觸動到創作的規律,甚至於對創作如何獲得受眾的感應而進行針對性的把握,從而得到一呼百應的市場效果。,但這裡的誤區時常變成了要求創作就是足以指點創作如何進行,人們有時或者把藝術批評看成了簡單的操作法術,或者視其為指點江山的點金術。前者意味藝術批評不能指導創作實際進行就是毫無價值的東西,沒有存在的價值;後者誤解了創作的深奧性也誤解了批評的更大用途。創作如果可以指點出來就無堅不摧,說明那不是藝術,藝術的靈性和千變萬化的奧妙,取決於藝術家的深邃感知和創造,豈能用一種機械的法術來塑形?所謂機器人創作和動物創作的把戲,都是在看低藝術的基礎上求取異怪或者高效牟利。藝術的個性精神不能被基於以往藝術經驗的總結所完全仿造出來,真的藝術一定是在學習基礎上的而不斷個性突破的創造新鮮。由此,希望批評家成為法術家也就顯得可笑。創作總是有難以言說的藝術靈性在其中,一般而言,藝術家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靠說而是靠行動,批評家的功能卻應該去洞測奧妙而加以解說闡釋,進而判斷高下和得失,更不用說,延伸下去,批評家不是藝術創作者,卻要理解分享藝術創作,從而達到另外藝術創造——闡釋思想和價值的藝術創造。

顯然,強化批評的價值還可以深入到批評價值上:作為精神生產,批評舉輕若重在於,從形象的創作力提升出走向規律,分解出邏輯關係,闡釋著創作構架和細節之間的得失優劣,而這也只是一種建立在普泛性的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千變萬化的創作吸納之卻要斟酌自身的取用合適與否。在更大的視野上看,藝術批評具有超越具體性創作的思考,給予主管機構以政策提供的參照,或者給予創作者揭開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與深刻性,或者讓欣賞著展開一個理性把握的論說面貌。藝術批評也是藝術生產的一個獨立環節,在針對於創作作品的闡釋,對於創作者的它角度提示,對於讀者和觀眾的啟發等等,藝術批評都肩負著自身的責任。自然,這就決定著藝術批評自有獨立性卻不能脫離開創作物件,針對於創作的批評,是一種超越創作的理性分析,也自然需要感性的去理解創作的根由和情感脈絡,完全無視創作基礎的誇誇其談是藝術批評的大敵,猶如端著架子宣揚既定政策而完全不著邊際,創作的邊和毛茸茸的血肉都沒有觸及的批評不少,顯得是高高在上卻完全不相干,這不是現實需要的藝術批評。但藝術批評陷入了就事論事的分析,而不能走出來看創作潮流、創作精神需要與時代文化的走向,就可能成為創作簡單的讀解,則低於創作的感悟,也自然不能給予人們多一點的啟發,其深入性與建設性也就無從談起。藝術批評的本務基礎也就丟棄了。

無疑,藝術批評的價值觀確立十分必要。不同背景職業和修養的人們對於藝術的認識也許有差異性,但觀念對於藝術批評卻同樣至關重要。你抱有怎樣的價值觀念,對於創作的認識共鳴或批評就有自己的立足點。許多時候的觀念差異影響著對於創作的理解和認知。價值觀一定有一種恒定性,無需去隨波逐流,把持著自身的認識基點基礎上,試圖站在創作者的立場去理解作品的意味和內涵。也許要說,藝術有沒有超越時代和國界的普泛性一直是爭議不斷的問題,事實上,既有為全人類所接受的美好的東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的觀念形態,更無法排除不同民族族群差異性的現實,於是關於價值觀的認識不是要消除,反而更要堅定地信守自身或者國家和民族的大價值觀,同時兼顧尊重與相容創作者把持的理念認識。其實,更需要審慎對待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價值認識的差異。人生成長階段的差異有時會嚴重影響著對於價值觀的判斷和接受,我們越來越發現這一階段性思想觀念衝突的無法回避的現實。猶如家庭中的幾代人,即便血緣的連接如此緊密,卻無法完全解決絕對真理的一統性。孩子總是在不同階段產生自己的矛盾性,並且似乎無來由的需要反叛家長,程度不一的叛逆就是造就認識差異的緣由,沒有多少道理而講,卻需要彼此的寬容和收斂自身的理性觀念來融合剛性差異。藝術創作的複雜性已經顯而易見,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已經是天差地別,如果固守著自己的時代認識,藝術的現實就只能打你的嘴巴。這時,觀念的寬容就必須首先注意。藝術作品如此,價值觀上的非排他性也就必須承認,惟其如此,批評的態度才能服人。但我們論及這一前提後,依然要強調每一個批評家自身的價值觀必不可少,否則既無法批評而變成莫衷一是,也不能呈現出價值觀判斷的意義。多元而堅守顯然十分必要。

由於時代變化之快,在面對90後一代和互聯網思維帶來的變化這兩個重要支點上,我們的評判觀念的把控就十分必要。新的一代既是成長中形成世界觀和審美意識,又帶來改變世界的藝術觀念的認知角度。於是,簡單和粗暴的判別就十分危險。他們既喜歡呼應內心的抒情歌曲,沒有理由的喜愛擁戴的歌手,也喜歡參與和表達的哪怕並不藝術化的物件,一定程度上的藝術感知帶著偏狹和任性。他們又是烏鎮戲劇節的主力軍,參與嘉年華表演,也喜歡世界戲劇大師的作品,成為都市小劇場戲劇的主力軍。他們喜歡的喜劇電影和青春故事有時顯然輕薄而缺乏藝術厚度,小鮮肉和粉絲稱號都是自願的投入,卻也對於出色的電影作品毫不吝惜的給予贊許。在90乃至於00後登場的地方,傳統藝術的審美多少受到衝擊,但愛屋及烏的喜好,讓藝術市場具有了鮮活的青春熱情。所以,批評的矛盾性不僅表現在不同年齡段的愛好感知的差別,大相徑庭的藝術評判越來越明顯,即便是90後自身,分化的差異和堅守也十分明顯,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傳統經典的認知也毫不掩飾的呈現,並且在打分與用腳決定的時候毫不客氣。我們發現的許多好電影就是抵不過顯然清淺的創作,但人家一代就是不買帳。我們的藝術批評一當直率的加以判別時,就要預備著遭到群起而攻的局面。審美的變化在這裡遭遇的顯然有年齡的差異,不能簡單的加以敵視判斷。而互聯網所造就的藝術批評更為複雜。由於網路媒介的特點,線民的自由批評蔚為大觀,參差不齊的觀念充斥,相互影響,對於藝術正確與否都可能迅捷的傳播,形成一種氛圍,而知識教育的經典型傳遞被改變,直觀卻未必恰當的見解和獨特個性的新鮮瞠目觀點容易得到傳播,對於主流價值觀和經典審美帶來衝擊。有別於以往的藝術評判改變了藝術批評的高雅和經典,轉而成為眾說紛紜中的激烈主觀的認知潮流。我喜歡就是好的意念消解了沉思而後判別的傳統評判。藝術批評大眾化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大眾影評一般的鮮活而遵奉的主導審美,隨性隨意和毒舌的批評佔據上風。我們自然不能一概予以看低,但對於傳統藝術批評而言,在網路面前的批評影響力未必還能如以往那樣振聾發聵了。反而是網路崛起的一批青年批評家佔據了大眾羡慕的地位。

認識以上環境變化,對於藝術批評的興旺和複雜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知。但我們還是要相信一點:藝術批評依然要在內涵上顯示魅力。千變萬化的時候,堅持客觀真實和有的放矢的精神,對於批評而言依然重要。不去和喧鬧較短長,堅持藝術批評的本質,依靠藝術批評的學理邏輯,還是有利於創作受眾。我們必須回到藝術批評的意義上來,藝術批評既然是一種獨立的行業物件,就需要確立自身的藝術批判的眼光和精神。強化藝術批評需要以人心需求為核心,兼顧對藝術多層面的認知,基於人的精神生存是藝術創作與批評的基礎,藝術批評必須聚焦於此而不能偏離,否則就會失去價值標準。無論時代變化幾何,藝術批評的判斷要堅持從文化的視角來把控,要看藝術創作是否具備引導和啟迪人的思想的功能,藝術創作與人的生存價值有關,起到提升和鼓舞人心,激勵生活向上的作用就應當給予褒獎。尤其是藝術批評要從審美的視角來探入,看能否依據時代的需求培養人對“美”的認知,因為審美跟人的精神價值有關,批評者要把握人對美好事物無限追求的願望與理想來看待創作批評,最終實現在博大的文化觀中,培養人的道德自律性以及對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在審美水準的提升中塑造把美好事物視作自覺存在接受的高尚人格。美育已經成為文化潮流和政策指向,我們的藝術批評應當更成為促發創作向上向善的有力手段。

批評懸置而被冷落,同時,批評也在一些時候為了所謂的市場推動,被收買的鼓勵性批評和頌揚式評論,雙重的傷害了批評,紅包評論、無關痛癢的批評、無效促進市場的批評等都導致藝術批評的獨立性價值被消減。時至今日,藝術批評的實質有理由回歸,即應當宣導藝術批評首先是回到批評的獨立軌道上來,批評不是創作的附屬品,更不是炒作的工具,創作的規律批評可以闡釋,但創作和批評自有各自的門道,批評分析創作卻未必要承擔擴大市場的作用,批評給予創作梳理思路和面對現實的得失判斷,但批評是一種客觀理性的範疇言說,批評者需要理解創作但不能代替創作。創作既不能要求批評為自己實現市場的利益,也無法將批評拉近到指導創作細枝末節的指導者層面。創作的形象思維取決於創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技巧規律的施展,所以創作的創造性無與倫比,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身的感悟和出發點,即便題材相近,也必然有差異性的表達,百花齊放才是創作的良好局面。而批評可以解說其中的邏輯關係,也可以分析在觀者的角度感受到的高低體驗及其來由,卻絕對不能替代創作或者帶來必然的創作圭臬。但批評也就自然有百家爭鳴的可能性,因為看待的角度和切入分析的視點不一樣,給予創作多樣化的評價也是清理自然。總之,在創作與批評的關係上必須理解其各自獨立地位,在人文領域,每一個專設的分工都必然具有自身的規律性。

當然,人們善良的認識,是期望批評促進創作,批評有利於創作成長,固然最好的批評能夠觸動到創作的規律,甚至於對創作如何獲得受眾的感應而進行針對性的把握,從而得到一呼百應的市場效果。,但這裡的誤區時常變成了要求創作就是足以指點創作如何進行,人們有時或者把藝術批評看成了簡單的操作法術,或者視其為指點江山的點金術。前者意味藝術批評不能指導創作實際進行就是毫無價值的東西,沒有存在的價值;後者誤解了創作的深奧性也誤解了批評的更大用途。創作如果可以指點出來就無堅不摧,說明那不是藝術,藝術的靈性和千變萬化的奧妙,取決於藝術家的深邃感知和創造,豈能用一種機械的法術來塑形?所謂機器人創作和動物創作的把戲,都是在看低藝術的基礎上求取異怪或者高效牟利。藝術的個性精神不能被基於以往藝術經驗的總結所完全仿造出來,真的藝術一定是在學習基礎上的而不斷個性突破的創造新鮮。由此,希望批評家成為法術家也就顯得可笑。創作總是有難以言說的藝術靈性在其中,一般而言,藝術家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靠說而是靠行動,批評家的功能卻應該去洞測奧妙而加以解說闡釋,進而判斷高下和得失,更不用說,延伸下去,批評家不是藝術創作者,卻要理解分享藝術創作,從而達到另外藝術創造——闡釋思想和價值的藝術創造。

顯然,強化批評的價值還可以深入到批評價值上:作為精神生產,批評舉輕若重在於,從形象的創作力提升出走向規律,分解出邏輯關係,闡釋著創作構架和細節之間的得失優劣,而這也只是一種建立在普泛性的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千變萬化的創作吸納之卻要斟酌自身的取用合適與否。在更大的視野上看,藝術批評具有超越具體性創作的思考,給予主管機構以政策提供的參照,或者給予創作者揭開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與深刻性,或者讓欣賞著展開一個理性把握的論說面貌。藝術批評也是藝術生產的一個獨立環節,在針對於創作作品的闡釋,對於創作者的它角度提示,對於讀者和觀眾的啟發等等,藝術批評都肩負著自身的責任。自然,這就決定著藝術批評自有獨立性卻不能脫離開創作物件,針對於創作的批評,是一種超越創作的理性分析,也自然需要感性的去理解創作的根由和情感脈絡,完全無視創作基礎的誇誇其談是藝術批評的大敵,猶如端著架子宣揚既定政策而完全不著邊際,創作的邊和毛茸茸的血肉都沒有觸及的批評不少,顯得是高高在上卻完全不相干,這不是現實需要的藝術批評。但藝術批評陷入了就事論事的分析,而不能走出來看創作潮流、創作精神需要與時代文化的走向,就可能成為創作簡單的讀解,則低於創作的感悟,也自然不能給予人們多一點的啟發,其深入性與建設性也就無從談起。藝術批評的本務基礎也就丟棄了。

無疑,藝術批評的價值觀確立十分必要。不同背景職業和修養的人們對於藝術的認識也許有差異性,但觀念對於藝術批評卻同樣至關重要。你抱有怎樣的價值觀念,對於創作的認識共鳴或批評就有自己的立足點。許多時候的觀念差異影響著對於創作的理解和認知。價值觀一定有一種恒定性,無需去隨波逐流,把持著自身的認識基點基礎上,試圖站在創作者的立場去理解作品的意味和內涵。也許要說,藝術有沒有超越時代和國界的普泛性一直是爭議不斷的問題,事實上,既有為全人類所接受的美好的東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的觀念形態,更無法排除不同民族族群差異性的現實,於是關於價值觀的認識不是要消除,反而更要堅定地信守自身或者國家和民族的大價值觀,同時兼顧尊重與相容創作者把持的理念認識。其實,更需要審慎對待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價值認識的差異。人生成長階段的差異有時會嚴重影響著對於價值觀的判斷和接受,我們越來越發現這一階段性思想觀念衝突的無法回避的現實。猶如家庭中的幾代人,即便血緣的連接如此緊密,卻無法完全解決絕對真理的一統性。孩子總是在不同階段產生自己的矛盾性,並且似乎無來由的需要反叛家長,程度不一的叛逆就是造就認識差異的緣由,沒有多少道理而講,卻需要彼此的寬容和收斂自身的理性觀念來融合剛性差異。藝術創作的複雜性已經顯而易見,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已經是天差地別,如果固守著自己的時代認識,藝術的現實就只能打你的嘴巴。這時,觀念的寬容就必須首先注意。藝術作品如此,價值觀上的非排他性也就必須承認,惟其如此,批評的態度才能服人。但我們論及這一前提後,依然要強調每一個批評家自身的價值觀必不可少,否則既無法批評而變成莫衷一是,也不能呈現出價值觀判斷的意義。多元而堅守顯然十分必要。

由於時代變化之快,在面對90後一代和互聯網思維帶來的變化這兩個重要支點上,我們的評判觀念的把控就十分必要。新的一代既是成長中形成世界觀和審美意識,又帶來改變世界的藝術觀念的認知角度。於是,簡單和粗暴的判別就十分危險。他們既喜歡呼應內心的抒情歌曲,沒有理由的喜愛擁戴的歌手,也喜歡參與和表達的哪怕並不藝術化的物件,一定程度上的藝術感知帶著偏狹和任性。他們又是烏鎮戲劇節的主力軍,參與嘉年華表演,也喜歡世界戲劇大師的作品,成為都市小劇場戲劇的主力軍。他們喜歡的喜劇電影和青春故事有時顯然輕薄而缺乏藝術厚度,小鮮肉和粉絲稱號都是自願的投入,卻也對於出色的電影作品毫不吝惜的給予贊許。在90乃至於00後登場的地方,傳統藝術的審美多少受到衝擊,但愛屋及烏的喜好,讓藝術市場具有了鮮活的青春熱情。所以,批評的矛盾性不僅表現在不同年齡段的愛好感知的差別,大相徑庭的藝術評判越來越明顯,即便是90後自身,分化的差異和堅守也十分明顯,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傳統經典的認知也毫不掩飾的呈現,並且在打分與用腳決定的時候毫不客氣。我們發現的許多好電影就是抵不過顯然清淺的創作,但人家一代就是不買帳。我們的藝術批評一當直率的加以判別時,就要預備著遭到群起而攻的局面。審美的變化在這裡遭遇的顯然有年齡的差異,不能簡單的加以敵視判斷。而互聯網所造就的藝術批評更為複雜。由於網路媒介的特點,線民的自由批評蔚為大觀,參差不齊的觀念充斥,相互影響,對於藝術正確與否都可能迅捷的傳播,形成一種氛圍,而知識教育的經典型傳遞被改變,直觀卻未必恰當的見解和獨特個性的新鮮瞠目觀點容易得到傳播,對於主流價值觀和經典審美帶來衝擊。有別於以往的藝術評判改變了藝術批評的高雅和經典,轉而成為眾說紛紜中的激烈主觀的認知潮流。我喜歡就是好的意念消解了沉思而後判別的傳統評判。藝術批評大眾化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大眾影評一般的鮮活而遵奉的主導審美,隨性隨意和毒舌的批評佔據上風。我們自然不能一概予以看低,但對於傳統藝術批評而言,在網路面前的批評影響力未必還能如以往那樣振聾發聵了。反而是網路崛起的一批青年批評家佔據了大眾羡慕的地位。

認識以上環境變化,對於藝術批評的興旺和複雜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知。但我們還是要相信一點:藝術批評依然要在內涵上顯示魅力。千變萬化的時候,堅持客觀真實和有的放矢的精神,對於批評而言依然重要。不去和喧鬧較短長,堅持藝術批評的本質,依靠藝術批評的學理邏輯,還是有利於創作受眾。我們必須回到藝術批評的意義上來,藝術批評既然是一種獨立的行業物件,就需要確立自身的藝術批判的眼光和精神。強化藝術批評需要以人心需求為核心,兼顧對藝術多層面的認知,基於人的精神生存是藝術創作與批評的基礎,藝術批評必須聚焦於此而不能偏離,否則就會失去價值標準。無論時代變化幾何,藝術批評的判斷要堅持從文化的視角來把控,要看藝術創作是否具備引導和啟迪人的思想的功能,藝術創作與人的生存價值有關,起到提升和鼓舞人心,激勵生活向上的作用就應當給予褒獎。尤其是藝術批評要從審美的視角來探入,看能否依據時代的需求培養人對“美”的認知,因為審美跟人的精神價值有關,批評者要把握人對美好事物無限追求的願望與理想來看待創作批評,最終實現在博大的文化觀中,培養人的道德自律性以及對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在審美水準的提升中塑造把美好事物視作自覺存在接受的高尚人格。美育已經成為文化潮流和政策指向,我們的藝術批評應當更成為促發創作向上向善的有力手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