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綠色建築如何“化虛為實”

1990年, 英國發佈了世界首個綠色建築標準, 此後,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陸續頒佈了圍繞綠色建築這一關鍵字的各種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 自2004年我國設立“綠色建築創新獎”起, 中國的綠色建築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為了建築行業的良好發展, 踐行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理念, 2006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佈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十餘年來, 這種全新的建築行業發展理念正逐漸被業界和群眾廣泛接受, 全國各地多個綠色建築工程投入施工建設。

然而, 就在全國上下積極將綠色建築付諸實踐的同時,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發現, 我國的一些綠色建築在規劃、建設施工等環節存在著種種問題。 部分建築專案自稱“綠色”, 實際上仍沿用著傳統建築方式, 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同時, 仍舊大量消耗資源。 歷經十年的關鍵發展期, 綠色建築似乎並未像人們預期的那樣成為建築行業的主流。 這不禁令人困惑, 綠色建築既然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 為什麼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

“綠色標杆” 建築行業不乏榜樣

放眼全國, 其實綠色建築已經有了一批成功案例。 不論是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 還是在建築內的恒溫、採光、控制雜訊和空氣品質方面, 都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這些案例, 不僅印證了綠色建築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同時也足以成為我國建築行業的先行者和榜樣。

位於我國上海市的江森自控亞太總部, 目前已經獲得了包括三星級“中國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認證”在內的三項綠色建築類認證。 這座建築雖然從外觀上看, 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綠色建築”那樣處處都覆蓋著綠植, 然而整座建築其實由內而外都踐行著綠色建築的各項標準和要求, 尤其是在“照明”這個環節值得業內學習參考。

首先, 該建築在採光方面充分而科學地利用了自然光。 有別于傳統的寫字樓, 在這座建築內, 所有員工都能夠享受到“臨窗”的工作環境。 在中庭位置, 太陽光能夠透過頂部的玻璃照進建築物內。 同時, 為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帶來的室內溫度上升,

頂部玻璃均以一定的傾斜角排列佈置, 一方面保證採光, 另一方面通過反射有效規避了一些太陽光帶來的熱量。 因此, 即便是炎熱的夏季, 也不必大量耗費電能使用空調來降低室內溫度。

其次, 為了避免光污染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建築物的多個環節均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在室內走廊等自然光相對較弱的區域, 所有照明設備一律嵌入天花板, 當燈光開啟時, 從室外幾乎完全看不到樓內的光亮。 此外, 整座建築物外側沒有安裝任何發光的標牌, 就連周邊的路燈都設計為光源向下, 照亮道路的同時嚴控光污染。

今年, 由中聯西北院設計的陝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辦公樓, 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一等獎。

目前, 這座建築已經建成, 並經歷了五年的使用期, 其凸顯出的節能水準足以令人讚歎。

“節能”這一特色幾乎遍佈了整座建築。 室內照明、熱水一律由太陽能設備實現, 無需專門消耗電能。 由於地處我國西北地方, 普通建築室內採暖空調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電能, 為此, 該建築充分利用了地熱資源, 為冬季室內採暖降低了能源消耗。 建築物的屋頂全部覆蓋了綠色植物, 配以合理的建築體型、構造和遮陽設計, 炎炎夏日, 室內也不用開空調。 此外, 包括雨水收集系統, 中水利用系統在內的多個獨到設計, 有效降低了建築物內的水資源消耗水準。

不難看出, 綠色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或是一句口號。 由這些鮮明的案例足以證實,

綠色建築不是空穴來風, 恰恰相反, 它已有足夠的理由成為主流的建築理念、成為我國建築行業未來的主要工作目標。

“遍地開花” 綠色建築以假亂真

鑒於現有的成功案例, 綠色建築全面推廣本是勢在必行的。 然而, 就在這關鍵的十年間, 綠色建築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重視的問題。 從宏觀上看, “以假亂真”、“良莠不齊”的情況正出現在我國的綠色建築領域之中。 具體表現為, 偽綠色建築的濫竽充數, 還有一些建築理念經不起推敲, 技術創新也受到掣肘。

由於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 綠色建築專案往往比較容易獲得政策、資金上的支援和扶助。 不少開發商、建築單位看到了如此難得的機會, 便“先下手為強”,積極申請專案。這樣一方面順應綠色建築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和名譽。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之下,一些建築單位打著綠色建築的旗號,建起來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綠色建築。申報建築圖紙與實際施工圖紙存在出入、實際施工使用資源超出預期等等情況時有發生。

一些原本確實打算建造綠色建築的單位,在規劃階段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專業人才不足,或者在建造過程中技術水準欠缺,導致建築成果與預期存在出入。這其中,有的在施工階段就因為技術難題半途放棄了綠色建築的路線,不得不回歸傳統路線,大量耗費資源;而有的則在完成施工後,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真正實現綠色建築的預期效果,綠色建築本應具備的優點難以得到體現。

如上兩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出自多個方面。

首先,綠色建築行業雖然已有一些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政策、標準,但總體而言存在執行力度較低、各有關部門的合力監管有時難以實現的情況。一部分單位趁機“鑽空子”,假借綠色建築之名施工建造傳統建築。

其次,與政策標準存在的問題類似,現行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尚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例如,我國的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個等級,其要求由低到高。部分建築施工單位為獲取綠色建築的政策便利,同時降低施工難度、減少成本投入,更傾向於申報難度較低的一星或兩星綠色建築項目。三星級項目成本投入通常遠高於前者,因而不少建築單位不願選擇。而一些已經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綠色建築,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負責使用階段監管的物業公司或建設單位不再“強求”建築的綠色化,導致一部分建築雖然頭頂星級綠色建築的光環,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現“綠色”的功效。而此時相關監管部門檢查力度不嚴格、或已經不再對建築是否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進行深究。

第三,綠色建築“氛圍”不足阻礙行業長期發展。這其中包括了認知程度、市場關注度、相關人才與技術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首先,對綠色建築這個概念,不少人還存在著認知誤區和認知盲區,部分民眾並不清楚綠色建築的真正意義,只是聽起來覺得綠色建築是新概念、新產物,似乎要好于傳統建築。一些開發商正是抓住了這一情況,在前期建設、宣傳時大肆強調自己的房子是綠色建築,以求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收益。但實際建成後是否真正具備綠色建築的特點和優勢,民眾其實並不是非常清楚。而在建築行業中,綠色建築短期內的較高成本,使不少開發商和建築單位望而卻步。綠色建築如何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度和市場份額成為難題,一些開發商將建造綠色建築視為“公益事業”,或者認為綠色建築當下難成氣候,費時費力費錢。而在人才、技術方面,我國的綠色建築行業還存在著地域性差異。根據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專案聚集的地理位置不難看出,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水準相對較高,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較為優越,因而綠色建築的數量明顯多於中部、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也間接導致了綠色建築沒有形成全國性的良好“氛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建築專案正是由於人才技術的不足最終“擱淺”。

政策標準、評價監管、行業氛圍三個方面的原因,制約了綠色建築行業在我國的長期發展。遍地開花的綠色建築項目如何實現“貨真價實”,並成為建築行業的主流,需要有新的思路打破行業瓶頸。

產業融合 “綠色理想”實現之路

針對綠色建築領域存在的瓶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體採訪中,《中國建材報》記者就此問題向陝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進行了提問。從盧建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也就是產業融合,將説明綠色建築突破瓶頸,攻克難題,實現建築行業的“綠色理想”。

盧建軍談到,綠色發展要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綠色建築、節能環保是交叉學科,而且是一個跨度較大的交叉學科,涉及到環保、建築、材料等多個學科領域。為了解決綠色建築的系統性難題,需要通過優勢資源整合,建立建設一批相關重點實驗室,培養一批綠色建築領域的專業性人才。

這看似只是在綠色建築相關人才、技術方面的革新和發展,實則關乎整個行業的前行之路。通過人才培養,開設重點實驗室,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短期來看,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國綠色建築的相關科學技術水準,而長期來看,過硬的技術水準和充足的專業人員,一方面能夠有效改變目前綠色建築地域發展不平衡、令人望而卻步的高成本等情況,另一方面,能夠間接地傳播、普及綠色建築的概念和意義,並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的資訊和資料,為制定完善的行業規範、評定標準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盧建軍所述,西部綠色建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設,為實現產業融合提供了適時的契機。實驗室以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團隊為基礎,合理設置人員的結構、規模,有效整合了以實驗室主任為主、學科內領軍人物和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人力資源組成研究團隊。目前,實驗室共有科研人員60余人。組建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獲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1名等優秀人才為核心的隊伍,並聘任了15位綠色建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

實驗室主要有四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科學基礎與評價體系研究、生態城鄉規劃與綠色建築設計、結構性能與工業化建造技術、環境控制與資源利用技術。這四個課題看似籠統,實際上覆蓋了從建築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行管理、資源迴圈利用等方面的綠色建築全壽命週期研究方向。將促進我國綠色建築從市場化、商業化模式向科學化、規範化發展,對於綠色建築完整的基礎研究、模式研發、試驗示範、推廣應用的協同創新建設體制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這四個研究方向的確立,能夠有效應對綠色建築領域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術成果。

為了共同的目標,綠色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從建材的角度出發,為實現“綠色理想”添磚加瓦。該重點實驗室有五個研究方向,包括了綠色建築材料組成、結構與性能的應用基礎研究;建築材料高效節能加工製造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建材及環境功能建築材料及其應用基礎研究;建築材料的使用壽命和耐久性研究;綠色建材的檢測方法與評價。由此可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從宏觀上考慮到綠色建築發展的各個環節,也通過產業融合實現了優勢資源整合,各學科之間形成合力,極具針對性地對綠色建築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攻克。

我國的綠色建築由於起步相對較晚,在短短十餘年間,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同時,行業內出現一些問題、發展中存在阻礙也是在所難免。依託這條產業融合之路,憑藉重點實驗室這樣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或將一舉突破發展瓶頸,使綠色建築在我國真正實現普遍化,成為建築行業未來的主流。

便“先下手為強”,積極申請專案。這樣一方面順應綠色建築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和名譽。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之下,一些建築單位打著綠色建築的旗號,建起來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綠色建築。申報建築圖紙與實際施工圖紙存在出入、實際施工使用資源超出預期等等情況時有發生。

一些原本確實打算建造綠色建築的單位,在規劃階段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專業人才不足,或者在建造過程中技術水準欠缺,導致建築成果與預期存在出入。這其中,有的在施工階段就因為技術難題半途放棄了綠色建築的路線,不得不回歸傳統路線,大量耗費資源;而有的則在完成施工後,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真正實現綠色建築的預期效果,綠色建築本應具備的優點難以得到體現。

如上兩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出自多個方面。

首先,綠色建築行業雖然已有一些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政策、標準,但總體而言存在執行力度較低、各有關部門的合力監管有時難以實現的情況。一部分單位趁機“鑽空子”,假借綠色建築之名施工建造傳統建築。

其次,與政策標準存在的問題類似,現行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尚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例如,我國的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個等級,其要求由低到高。部分建築施工單位為獲取綠色建築的政策便利,同時降低施工難度、減少成本投入,更傾向於申報難度較低的一星或兩星綠色建築項目。三星級項目成本投入通常遠高於前者,因而不少建築單位不願選擇。而一些已經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綠色建築,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負責使用階段監管的物業公司或建設單位不再“強求”建築的綠色化,導致一部分建築雖然頭頂星級綠色建築的光環,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現“綠色”的功效。而此時相關監管部門檢查力度不嚴格、或已經不再對建築是否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進行深究。

第三,綠色建築“氛圍”不足阻礙行業長期發展。這其中包括了認知程度、市場關注度、相關人才與技術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首先,對綠色建築這個概念,不少人還存在著認知誤區和認知盲區,部分民眾並不清楚綠色建築的真正意義,只是聽起來覺得綠色建築是新概念、新產物,似乎要好于傳統建築。一些開發商正是抓住了這一情況,在前期建設、宣傳時大肆強調自己的房子是綠色建築,以求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收益。但實際建成後是否真正具備綠色建築的特點和優勢,民眾其實並不是非常清楚。而在建築行業中,綠色建築短期內的較高成本,使不少開發商和建築單位望而卻步。綠色建築如何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度和市場份額成為難題,一些開發商將建造綠色建築視為“公益事業”,或者認為綠色建築當下難成氣候,費時費力費錢。而在人才、技術方面,我國的綠色建築行業還存在著地域性差異。根據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專案聚集的地理位置不難看出,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水準相對較高,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較為優越,因而綠色建築的數量明顯多於中部、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也間接導致了綠色建築沒有形成全國性的良好“氛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建築專案正是由於人才技術的不足最終“擱淺”。

政策標準、評價監管、行業氛圍三個方面的原因,制約了綠色建築行業在我國的長期發展。遍地開花的綠色建築項目如何實現“貨真價實”,並成為建築行業的主流,需要有新的思路打破行業瓶頸。

產業融合 “綠色理想”實現之路

針對綠色建築領域存在的瓶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體採訪中,《中國建材報》記者就此問題向陝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進行了提問。從盧建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也就是產業融合,將説明綠色建築突破瓶頸,攻克難題,實現建築行業的“綠色理想”。

盧建軍談到,綠色發展要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綠色建築、節能環保是交叉學科,而且是一個跨度較大的交叉學科,涉及到環保、建築、材料等多個學科領域。為了解決綠色建築的系統性難題,需要通過優勢資源整合,建立建設一批相關重點實驗室,培養一批綠色建築領域的專業性人才。

這看似只是在綠色建築相關人才、技術方面的革新和發展,實則關乎整個行業的前行之路。通過人才培養,開設重點實驗室,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短期來看,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國綠色建築的相關科學技術水準,而長期來看,過硬的技術水準和充足的專業人員,一方面能夠有效改變目前綠色建築地域發展不平衡、令人望而卻步的高成本等情況,另一方面,能夠間接地傳播、普及綠色建築的概念和意義,並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的資訊和資料,為制定完善的行業規範、評定標準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盧建軍所述,西部綠色建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設,為實現產業融合提供了適時的契機。實驗室以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團隊為基礎,合理設置人員的結構、規模,有效整合了以實驗室主任為主、學科內領軍人物和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人力資源組成研究團隊。目前,實驗室共有科研人員60余人。組建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獲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1名等優秀人才為核心的隊伍,並聘任了15位綠色建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

實驗室主要有四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科學基礎與評價體系研究、生態城鄉規劃與綠色建築設計、結構性能與工業化建造技術、環境控制與資源利用技術。這四個課題看似籠統,實際上覆蓋了從建築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行管理、資源迴圈利用等方面的綠色建築全壽命週期研究方向。將促進我國綠色建築從市場化、商業化模式向科學化、規範化發展,對於綠色建築完整的基礎研究、模式研發、試驗示範、推廣應用的協同創新建設體制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這四個研究方向的確立,能夠有效應對綠色建築領域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術成果。

為了共同的目標,綠色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從建材的角度出發,為實現“綠色理想”添磚加瓦。該重點實驗室有五個研究方向,包括了綠色建築材料組成、結構與性能的應用基礎研究;建築材料高效節能加工製造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建材及環境功能建築材料及其應用基礎研究;建築材料的使用壽命和耐久性研究;綠色建材的檢測方法與評價。由此可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從宏觀上考慮到綠色建築發展的各個環節,也通過產業融合實現了優勢資源整合,各學科之間形成合力,極具針對性地對綠色建築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攻克。

我國的綠色建築由於起步相對較晚,在短短十餘年間,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同時,行業內出現一些問題、發展中存在阻礙也是在所難免。依託這條產業融合之路,憑藉重點實驗室這樣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或將一舉突破發展瓶頸,使綠色建築在我國真正實現普遍化,成為建築行業未來的主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