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士千秋:東坡純淨似嬰兒(作者:李修運)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膾炙人口的文字出自蘇軾之手。 他的文字中自有一種別樣風骨, 超塵但不脫俗。 正因有這樣的風骨, 才使他的文字擁有了最普遍的吸引力:無論是布衣, 還是名士;同代者, 還是後世人, 都能在其中品咂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這種味道不拘一格卻刻骨銘心。

“作文大略如行雲流水, 初無定質。 但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態橫生。 ”寥寥數語, 破皮入骨, 既是他的為文之道, 更顯露蘇軾先生的道家風格。 率性而為, 隨意揮灑, 即便註定了一生顛簸流離, 也無怨無悔。

蘇軾兼具一顆與生俱來的悲天憫人之心, 既要效忠朝廷, 也敢顧念蒼生, 因此他又必然要走進萬丈紅塵,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九死而未悔。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既懷有一顆純粹的出塵之心, 又懷有一顆純粹的入世之心, 兩相雜糅的結果便是彷徨和孤獨: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遊走在出塵和入世之間, 亦人亦鴻, 非人非鴻。 如果能夠世事不管, 山野間便會多一個恬然隱士;如果不曾眺望江湖, 濁世中便會少一聲慨然長歎。 雖知無用, 卻終不能忘情——無論是出塵之心, 還是入世之心。 於是, 隱士笑他“癡”, 儒生忌他“狂”, 註定了他群體性的不予接受, 甚至排斥驅逐。

“知我者, 謂我心憂;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 萬丈紅塵, 吾誰與歸?”這是蘇軾一生的自省與自問。

他不曾放棄自己的堅持, 便只能在喧囂中啜飲孤獨。 當孤獨日深, 難以排遣的時候, 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 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境的真正安寧。

林語堂一語中的:“因為他愛詩歌, 他對人生熱愛之強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於他愛哲學, 他的智慧之高, 使他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 因為他精通哲理, 所以不能做道學家;同樣, 也因為他深究儒學, 固也不能為醉漢。 ”

蘇軾的出塵之心和入世之心與生俱來, 宛如靜水流深。 自始至終, 他都在紅塵的邊緣、流浪、放逐、徘徊。

眼看時事力難任, 貪戀君恩退未能。

上句很有儒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味;而下句則道出了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 是因為感懷君恩,

更是為了報償君恩。 我們不得不相信, 令蘇軾“退未能”的是仁宗皇帝, 因為他的一句賞識, 東坡心甘情願地背負起整個“天下”。

可以理解, 每一個中國文人, 都有一顆入世之心, 即便是蘇軾, 也不例外。 初出茅廬, 滿腔豪情的時候, 如果遇到那麼一位皇帝, 他能拋卻世俗之見, 純粹以才論人, 不問出處, 也不論年齡;他從上位走下, 以一個長者的悲憫將“天下”託付;他的舉手投足間, 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個盛世的希望, 試問, 怎能不令人為之動容, 為之折服呢?而一生當中的第一次動容, 第一次折服, 又總是格外難以忘懷的。

於是, 蘇軾先生幾乎用半生去紀念這份“君恩”, 去報償這份“君恩”。 二十年間, 他在出塵和入世之間, 選擇了後者,

毅然決然。

歷經磨難, 進入壯年後, 他逐漸在入世和出塵之間建立起一種均衡。

初到杭州, 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未成小隱聊中隱, 可得長閑勝暫閑。

“中隱”, 很好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和處境。 他似乎經常處於一種中間狀態:“大隱”隱於朝, “小隱”隱於野, 他卻偏偏選擇了“中隱”, 既不忘廟堂之高, 也不舍江湖之遠。 這樣的狀態, 看似兩全其美, 其實非常人之所及。 如果沒有天縱的才情和襟懷, 沒有卓絕的堅韌和毅力, 沒有豁達的脾性和氣度, 是絕不可能在那個時代守住這最初的清明的, 也決不能忍受隨之而來的曠世孤獨。

但聞煙外鐘, 不見煙中寺。

幽人行未已, 草露濕芒鞋。

惟應山頭月, 夜夜照來去。

這首詩是蘇軾尋訪高僧時的經歷:循著晨鐘去尋找隱潛的寺院, 卻尋之不得;好不容易找到了寺院的所在,卻沒能見到高僧,只看到他沾滿露水的草鞋;高僧終不願與俗人打交道,也許只有山頭的月亮才能在他歸來時與他為伴。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將世人分成三類。一類是紅塵之人:他們或者為了蝸角虛名而奔波,因而根本聽不到“煙外鐘”,也就不可能見到“煙外寺”;或者背負著太過沉重的責任,一心入世,即使聽到了“煙外鐘”,也不會去尋找“煙外寺”。還有一類是方外之人:他們飄飄乎遺世獨立,只與清風明月為伴,不染半點塵世鉛華。第三類則介於兩者之間:他們有一顆清明的心,因而能夠聽到“煙外鐘”;他們有一顆出塵之心,因而能夠尋得“煙外寺”;然而,他們尚未拋卻入世之心,因而終不得見“方外人”。顯然,蘇軾將他自己歸入第三類之中了。

“烏台詩案”之後,東坡的出塵之心逐漸顯露。謫居黃州,是東坡人生的“成熟期”,無論是藝術上的,還是思想上的。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句“何時忘卻營營”,是半生仕途的無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餘生”,是靈魂深處的召喚和希冀。年輕時是“貪戀君恩退未能”,時下卻是“欲歸江湖歸不得”。蘇軾,似乎註定要陷入出塵和入世之間的矛盾,至死方休。

萬丈紅塵,吾誰與歸?蘇軾一橫心,雜取眾家成一爐:今生就這樣堅定走下去了!於是,才有了開頭那一首千古絕唱《定風波》。

這是返樸歸真後的捫心自問,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東坡對他一生猶疑徘徊的回答。這就是蘇軾的頓悟。

“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

“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建中靖國元年正月,蘇軾病逝前兩個月,遇赦北返的蘇軾遊覽金山寺。寺裡,那幅李公麟所畫的東坡畫像還在──那是寺裡的住持冒著極大的危險保存下來的,蘇軾看著自己的這幅坐像,心裡百感交集,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對他的後半生作一總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一生的得意愉悅事全然忘卻,煙瘴受罪之地卻令他難以忘懷,看來磨難確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堿水裡煮三次,我們就會純淨得不能再純淨了”,老托爾斯泰這句話是蘇軾一生最好的詮釋:磨難讓世事變得澄明瞭,使複雜的生活變得簡潔了,人也就如如生的旭日,如嬰兒般純淨,這就是赤子。蘇軾做到了。

傳播優秀文化,薦舉原創佳作,期期精彩,篇篇可讀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

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卻尋之不得;好不容易找到了寺院的所在,卻沒能見到高僧,只看到他沾滿露水的草鞋;高僧終不願與俗人打交道,也許只有山頭的月亮才能在他歸來時與他為伴。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將世人分成三類。一類是紅塵之人:他們或者為了蝸角虛名而奔波,因而根本聽不到“煙外鐘”,也就不可能見到“煙外寺”;或者背負著太過沉重的責任,一心入世,即使聽到了“煙外鐘”,也不會去尋找“煙外寺”。還有一類是方外之人:他們飄飄乎遺世獨立,只與清風明月為伴,不染半點塵世鉛華。第三類則介於兩者之間:他們有一顆清明的心,因而能夠聽到“煙外鐘”;他們有一顆出塵之心,因而能夠尋得“煙外寺”;然而,他們尚未拋卻入世之心,因而終不得見“方外人”。顯然,蘇軾將他自己歸入第三類之中了。

“烏台詩案”之後,東坡的出塵之心逐漸顯露。謫居黃州,是東坡人生的“成熟期”,無論是藝術上的,還是思想上的。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句“何時忘卻營營”,是半生仕途的無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餘生”,是靈魂深處的召喚和希冀。年輕時是“貪戀君恩退未能”,時下卻是“欲歸江湖歸不得”。蘇軾,似乎註定要陷入出塵和入世之間的矛盾,至死方休。

萬丈紅塵,吾誰與歸?蘇軾一橫心,雜取眾家成一爐:今生就這樣堅定走下去了!於是,才有了開頭那一首千古絕唱《定風波》。

這是返樸歸真後的捫心自問,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東坡對他一生猶疑徘徊的回答。這就是蘇軾的頓悟。

“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

“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建中靖國元年正月,蘇軾病逝前兩個月,遇赦北返的蘇軾遊覽金山寺。寺裡,那幅李公麟所畫的東坡畫像還在──那是寺裡的住持冒著極大的危險保存下來的,蘇軾看著自己的這幅坐像,心裡百感交集,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對他的後半生作一總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一生的得意愉悅事全然忘卻,煙瘴受罪之地卻令他難以忘懷,看來磨難確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堿水裡煮三次,我們就會純淨得不能再純淨了”,老托爾斯泰這句話是蘇軾一生最好的詮釋:磨難讓世事變得澄明瞭,使複雜的生活變得簡潔了,人也就如如生的旭日,如嬰兒般純淨,這就是赤子。蘇軾做到了。

傳播優秀文化,薦舉原創佳作,期期精彩,篇篇可讀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

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