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與世界對話” 2017鳳凰網國際論壇啟幕

——李稻葵、魏建國、賈康樂觀縱論中國經濟

波瀾壯闊的時代風潮湧動, 動盪的世界走向迷霧重重, 激蕩人心的奮進鼓點響起, 有人疾呼未來已來, 有人也在悵惘未來何在。

未來往往是正在動態的形成過程中, 而從不會靜止地等待被發現。 面對大步邁向全球舞臺中心的中國, 應如何理性靜察這一壯觀景象?世界新政治經濟秩序又將何以重構調適? 國與國之間怎樣打破交流之“圍城”?

時隔1年, 鳳凰網再度出發“對話世界”。 11月3日, 由鳳凰網主辦、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鳳凰網國際智庫承辦的“與世界對話——2017鳳凰網國際論壇”在北京盛大啟幕,

以“國際化的包容視野”和“科技感的呈現方式”, 搭台聚賢共同解讀中國和世界的未來。

俄羅斯國家杜馬前副主席弗拉基米爾·盧金、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陸忠偉、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等逾40位國內外政商學界重磅嘉賓圍繞“未來已來——‘新經濟’與‘新科技’何以塑造世界?”、“變革世界,

中國‘新角色’”兩大主題深入剖析, 開啟“思享盛宴”。

李稻葵撥開經濟迷霧:短期較穩、別老喊“狼來了”

“大家喊了很多年狼來了, 狼來了, 全球化會倒退, 而在真正的實際經濟金融運行過程當中並沒有發生。 因為我們要相信, 國家貿易金融的發展有自身的邏輯, 而且有自身的慣性。 ”面對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發展迷霧,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 至少從短期來看, 國際的經濟金融是比較穩定的。

李稻葵以《十九大後的中國經濟》為主題, 詳解了十九大之後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 他分析, 2020年困擾中國多年民生的重大問題得到解決, 貧困將會被徹底消滅, 房地產市場將進入到新的時代和發展格局, 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也會開始得到化解。 2035年, 根據清華大學世界與經濟研究中心反復測算和推敲,

保守估計, 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應該能夠達到全球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大中型國家以上的30強。 若中國未來13年保持5%的增速, 接下來繼續保持4%發展, 到2050年, 中國可能進入大中型國家前20名, 即現今英法的發展水準。

李稻葵強調, 經濟發展水準不是全部, 它是一個基礎, 有了這樣發展的前景, 可以相信我們國家就像十九大報告裡描述的那樣, 將會更加民主, 文明程度將會大幅度提高, 百姓參與公共決策, 參與政治決策的積極性和管道將會進一步拓寬, 法治將會上一個臺階, 我們整個的社會文化、文明程度、生態發展都會上一個臺階。

為了實現美好前景, 未來需要在6個方面進一步的發力:必須要嚴防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機,

必須大幅度地提高我們勞動力的素質, 妥善應對人口老齡化, 探索新型對外開放的方式以及創新經濟理論。

2018中國經濟怎麼走?魏建國預測GDP增速或超6.9%

中國經濟發展走向何處?十九大又將何以重構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預測中國GDP增速將在6.9%以上,理由有兩條:第一,未來,供給側的改革將會在2018年發力,實體經濟、製造業、科技界、金融界都在發力;第二,民企跟外企會實現三個平等,會帶動民企對“一帶一路”以及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態勢,非常簡要的觀點——就是很有希望。”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一語亮出他的積極判斷。他分析說,從“新”進入“常”,供給側的改革實現了中國經濟從“量”到“質”的轉變,中國主觀上也應該作出基礎努力,要認識、適應、引領的新常態。

賈康認為,分析中國經濟的關鍵並不是GDP增速是6.7%還是7.0%,關鍵是經濟增長能否能真正匹配上經濟增長品質提高、打造“升級版”的特徵。而品質提高則要堅定貫徹解決中央提出的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供給側改革也必須在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結合下,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化解矛盾,這也是經濟L型拐彎後所追求的最實質內容。“中國經濟進入L型轉換期的末尾,從探底到起穩,我們正是在這一關鍵的檢驗期中運行,還處在不確定性中。”他說。

賈康提醒,要注意防範應對矛盾累積和隱患疊加的問題,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種種“不平衡”——包括制度結構、利益格局、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比如,第三產業到底怎麼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應得到怎樣的政策配套支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如何把握……這都是產業結構裡關於‘克服不平衡’的問題。”賈康分析道,“還有區域結構——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去沿海發達地區看一下,完全像是歐洲一樣的現代化氛圍,到了中西部,特別是很多農村地區,看著就和非洲一樣。如此巨大的區域差距需要在結構方面‘克服不平衡’,收入分配問題的平衡也需要處理好,我們也對此爭論了很多年。”

此外,為期2天的“與世界對話——2017鳳凰網國際論壇”,還聚焦了人工智慧、共用經濟、中國製造、可持續發展等熱點議題。6位中國國際關係頂尖學者,評估中美俄等六大核心地區的“世界戰略譜系”,以“大國是關鍵VS 周邊是首要”的兩種不同視角為出發點,呈現出一場精彩的“中國外交方針”大辯論。

論壇還高度關注青年力量,與湖北衛視《非正式會談》欄目傾力打造“與世界對話特輯”。《奇葩說》辯手陳銘擔當主持,邀請敘利亞、埃及、阿根廷、中國、德國優秀青年齊聚分享“年輕人如何改變世界、領導未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預測中國GDP增速將在6.9%以上,理由有兩條:第一,未來,供給側的改革將會在2018年發力,實體經濟、製造業、科技界、金融界都在發力;第二,民企跟外企會實現三個平等,會帶動民企對“一帶一路”以及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態勢,非常簡要的觀點——就是很有希望。”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一語亮出他的積極判斷。他分析說,從“新”進入“常”,供給側的改革實現了中國經濟從“量”到“質”的轉變,中國主觀上也應該作出基礎努力,要認識、適應、引領的新常態。

賈康認為,分析中國經濟的關鍵並不是GDP增速是6.7%還是7.0%,關鍵是經濟增長能否能真正匹配上經濟增長品質提高、打造“升級版”的特徵。而品質提高則要堅定貫徹解決中央提出的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供給側改革也必須在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結合下,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化解矛盾,這也是經濟L型拐彎後所追求的最實質內容。“中國經濟進入L型轉換期的末尾,從探底到起穩,我們正是在這一關鍵的檢驗期中運行,還處在不確定性中。”他說。

賈康提醒,要注意防範應對矛盾累積和隱患疊加的問題,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種種“不平衡”——包括制度結構、利益格局、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比如,第三產業到底怎麼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應得到怎樣的政策配套支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如何把握……這都是產業結構裡關於‘克服不平衡’的問題。”賈康分析道,“還有區域結構——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去沿海發達地區看一下,完全像是歐洲一樣的現代化氛圍,到了中西部,特別是很多農村地區,看著就和非洲一樣。如此巨大的區域差距需要在結構方面‘克服不平衡’,收入分配問題的平衡也需要處理好,我們也對此爭論了很多年。”

此外,為期2天的“與世界對話——2017鳳凰網國際論壇”,還聚焦了人工智慧、共用經濟、中國製造、可持續發展等熱點議題。6位中國國際關係頂尖學者,評估中美俄等六大核心地區的“世界戰略譜系”,以“大國是關鍵VS 周邊是首要”的兩種不同視角為出發點,呈現出一場精彩的“中國外交方針”大辯論。

論壇還高度關注青年力量,與湖北衛視《非正式會談》欄目傾力打造“與世界對話特輯”。《奇葩說》辯手陳銘擔當主持,邀請敘利亞、埃及、阿根廷、中國、德國優秀青年齊聚分享“年輕人如何改變世界、領導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