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發現民族樂器意料之外的可能”

晨報記者 殷茵

作為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碼, 由上海民族樂團、上海國際藝術節共同委約德國作曲家克利斯蒂安·佑斯特創作的民族音樂會 《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 明天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首次委約外國作曲家創作並指揮的整場民族管弦樂作品。 團長羅小慈表示, 創新是弘揚傳統藝術的最好方式, “這是一次借助西方音樂人的視角看待民樂的機會, 通過這樣前所未有的實驗, 也許可以發現民族樂器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

羅小慈: 挖掘民樂全新的音樂色彩

“奧德賽”, 古希臘最重要的史詩之一, 也是西方文學的奠基之作, 故事主要展現了主人公奧德修斯勇往直前、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積極進取精神。 作曲家佑斯特借助這個故事, 通過對中國意象獨特的表達, 講述一部非同凡響的上海“史詩”, 呈現他眼中新舊事物共存、多元文化相融的魅力之城。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歷史上第一次由外國作曲家進行一整台的音樂會創作。 ”羅小慈坦言, 東西方樂隊的音樂氣質, 如同東西方的美學一樣, 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她希望通過這一次的創新融合, 讓中國觀眾感受民樂的全新音樂色彩, 挖掘民族樂器的潛力, “中國民族樂器的個性很強, 在合奏的時候, 如何讓它們賦予更多的交響性, 調動它們的共性,

是我們這次想做的嘗試。 ”

音樂會由《東方韻味》《浦江明珠》《伊甸園之橋》《中華第一街》《外灘》五個篇章構成, 充滿律動和畫面感的音樂, 跳脫出民族音樂的慣性表達思路。 在羅小慈看來, 這部音樂作品中最有意思的部分, 是東西方音樂思維和語言的碰撞, “我們讓低音聲部的樂器有更多機會去表現, 讓音樂相對節制、優雅, 而不是永遠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 ”

除了音樂本體的創新之外, 上海畫家毛冬華的作品《外灘心影》成為本次音樂會的主要視覺呈現, 這也是首次將外灘主題當代繪畫與民樂相結合。 同時, 音樂會還採用了戲劇舞臺劇的光影造型, 光影藝術與繪畫的巧妙結合, 使音樂更具現場感。

佑斯特: 尊重個性但更要彼此融合

近年來, 也有外國作曲家創作上海主題的音樂作品, 但以西洋交響樂形式居多, 要完成《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 這樣的大部頭中國民樂作品, 對於一個外國作曲家來說, 不可謂不難, “如何把我以往的經驗運用到與中國樂團的和諧共處中, 是很大的挑戰”。 好在, 佑斯特對中國有著深厚情結, 每一次來中國, 巨大的變化賦予他很多創作的靈感。

到上海的大街小巷采風, 不斷瞭解和研習中國民族樂器的特點和演奏技法, 與所有的演奏家排練、磨合, 佑斯特坦言, “作曲家需要吸收各方面的養分, 但最重要的是想像力, 我會想像舞臺上有很多角色在發生很多故事, 我的任務是用音樂的方式, 賦予這些角色生命和血肉。

這場音樂會, 佑斯特不僅擔綱作曲, 同時也是指揮, 他希望在尊重民族樂器個性的同時, 讓彼此更加融合, 於是將民樂團的座位進行了些微的調整, 例如將低音提琴放在高胡和二胡的旁邊, 更加襯托出高胡和二胡的音色, 互相間的聯繫也更加緊密, 一部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上海史詩”層層鋪展。

其實, 《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只是上海民族樂團這幾年來很多嘗試中的一個。 羅小慈透露, 未來, 樂團還將繼續挑戰民樂的無限可能, “中國現在發展速度很快, 民樂也呈現出越來越開放和國際化的態勢, 所以, 我們的門應該越來越打開, 讓更多的國外作曲家參與到民樂的創作中。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