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宗性法師:從康熙皇帝的一幅字看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

文殊院有一幅書法作品, 是康熙皇帝賜給文殊院的一幅臨摹的字, 內容是《哭海月》詩, 我覺得這首詩所表達的內含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相容並蓄的精神。

“人皆趨世。 出世者誰。 人皆遺世。 世誰為之。 爰有大士。 處此兩間。 非清非濁。 非律非禪。 惟是海月都師之式。 庶複見之。 眾縛自脫。 我夢西湖。 天宮化城。 見兩天竺。 宛如生平。 雲披月滿。 遺像在此。 誰其贊之。 惟東坡子。 ”

這幅字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句, “人皆趨世, 出世者誰。 ”就是說社會上的人都在追逐物質的利益, 沒有人具有超越的精神。

今天我們社會這麼發達, 經濟這麼發達, 物質生活這麼好, 為什麼人們的煩惱卻越來越多?

我記得小時候, 過年了, 母親送給我一雙新鞋, 穿上這雙鞋我晚上睡覺都捨不得脫, 那個布的香味到現在都還記得。 今天還有這種感覺嗎?恐怕很少了吧。

為什麼今天的生活比那時候好得多, 我們的幸福感卻減少了?問題出在哪兒?就是現在的人太在乎物質啦。 一天到晚都在趨炎附勢, 沉溺於物質世界, 跟著物質轉, 哪裡還有超越的精神呢?

第二句, “人皆遺世, 世誰為之。 這個“遺”是逃避的意思。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 如果大家都沉溺於世間享樂,

那我們個人的修養怎麼提高?第二個, 如果大家都逃避這個世間, 那這個世間怎麼發展?

各位, 趨世還是出世, 我們選哪一邊?你說佛教屬於哪一類?道家屬於哪一類?儒家屬於哪一類?我要告訴各位, 下面這句話就是答案:“爰有大士”。 “大士”就是有大氣魄、大修養的人。 觀音菩薩不就叫觀音大士嗎?

但這裡的“大士”是特指, 因為這首詩是寫給天竺靈山寺(今浙江杭州)的海月和尚的, 所以這個大士指的是海月和尚, 是讚歎他的。 為什麼讚歎他呢?後一句就是答案:“處此兩間, 非清非濁, 非律非禪。 ”

就是說這個海月和尚懂得真正的“大士”之精神, 他世間也要, 出世間也要, 能夠兩邊都處得很好。 這就是今天我們經常講的話:“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這就是佛教的精神, 既不逃避現實社會, 也不沉迷於這個社會。

實際上道家也有這樣的精神。 不信你看凡是改朝換代時, 一般都是道家人物出來收拾爛攤子。 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張良, 明朝朱元璋背後的劉伯溫, 等等, 這些人都有道家的修養。 包括輔佐劉備的諸葛亮, 也很難分清他到底是儒還是道。

中國文化從漢代以後就是這樣的發展走向, 儒釋道糅合在一起, 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 在知識份子裡, 很難分清楚誰是純粹的儒家、純粹的道家, 或者純粹的佛家。 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相容並蓄, 就是大融合。

現在很多人對傳統文化誤解很深, 我覺得大家有必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 偏重哪一方都是不對的,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講康熙皇帝這幅字的原因。

(未完待續)

節選自2017年北京講座《拓展生命的厚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