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電影看二戰美國:商業兼文藝 二戰電影拍不膩

【導語】擁有世界最發達電影工業體系的美國, 因其本身在二戰中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 長期熱衷於二戰電影題材的開發, 因此誕生了大量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 值此"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 讓我們再次簡單回顧與梳理一下那些經典的美國二戰電影。

早期:美國人民也需要心靈雞湯

首先從美國二戰電影發展的時間線上粗略來看, 早期由於此時美國正處於戰爭期間或者戰後不久, 所製作的電影具有濃重的宣傳傾向, 在英雄主義基調下鼓勵與迎合愛國主義浪潮, 以勝利者的姿態描寫敵人的兇惡和美軍的英勇,

出現了如《正北方向》、《忠勇之家》、《孤城虎將》、《卡薩布蘭卡》等一系列佳作。

到了60年初期, 受當時好萊塢巨片風潮的影響, 該時期的二戰電影也往史詩片在靠攏, 全景式展現二戰, 出現了如全景式描述珍珠港前後美日事態發展的《虎虎虎》、全面反映諾曼地登陸戰局的《最長的一日》、另外還有著名的史詩傳記片《巴頓將軍》等等製作規模空前的史詩大片, 直到越戰結束, 受到越戰後遺症的影響, 美軍形象的不佳, 美國二戰電影陷入低谷。

九十年代以後:從英雄主義走向人道主義

九十年代以後, 美國電影人對二戰的反思開始呈現出更人道的態度, 伴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和商業模式的成熟, 此時的二戰電影類型相對更加複雜,

拍攝整體逐漸朝在商業和藝術均有更野心的大片模式進發, 出現了諸如《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父輩的旗幟》等等風格迥異的經典作品, 二戰電影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從時間上來粗略分類, 好萊塢的二戰電影均在一定程度受到所處時代環境和行業作品風格轉型等多因素的影響, 但是其戰爭主題背後的內容核心不外乎浪漫主義、戰史紀實、人性反思、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等幾個方面。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二戰電影主要以愛情片的形式出現, 愛情與戰爭, 是好萊塢電影所鍾愛的主題, 戰爭中的愛情承受著比日常狀態更多的磨礪和摧殘, 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之中, 戰爭中的愛情往往以一種悲劇式的偉大姿態出現,

它更容易擊中人類內心柔軟的部位, 而從美國二戰中的愛情電影, 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價值的變遷。

《卡薩布蘭卡》如今是愛情片經典, 當然也對戰後鼓舞人心起到很大作用

早期的佳作猶如《卡薩布蘭卡》,

以愛國主義精神與反法西斯為主基調, 講述戰爭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戀情。 該片拍攝時恰巧是二戰北非戰場的白熱化階段, 上映後不僅僅在票房和口碑上大獲成功, 也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而到了現代, 二戰愛情片則出現了分化, 一種嚴重傾向於商業化創作, 另一種則在人性思考上走得更深入。 前一種趨勢的代表作品是《珍珠港》, 在這部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中, 電影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戰爭視覺奇觀已達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 而戰爭中的愛情也呈現出更加羅曼蒂克的商業姿態。 影片的商業動機顯然已經和早期的國家意志民族感情存在差別, 電影的商業化屬性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

後一種的代表作是《英國病人》。 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戀情中, 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 做出了向敵軍輸送重要戰爭資料的叛國行為。 這個情節催生了巨大的爭議, 但是絲毫不影響此片在藝術上獲得的巨大成功, 概因愛情被擺在了高於戰爭與道德的位置, 並以更加深邃的方式來呈現了人的個性, 歌頌了人性之美。 這放在50年前是絕對不會被人所接受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人們對於人與戰爭的思考也更加包容, 更加人性。

英雄主義

《拯救大兵瑞恩》開篇轟炸戲採用手持攝影成為美國戰爭片一個里程碑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美國二戰電影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回歸個體、回歸人性已成為了一種趨勢。如《拯救大兵瑞恩》講述的是諾曼地登陸後,一個八人小分隊營救一個特殊戰士的經歷,充滿人道主義關懷;近期上映的《狂怒》講述的則是一個坦克小隊孤身入敵陣的悲壯故事。這些影片的角色都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都被塑造出來有血有肉的個體,充滿人道關懷,而英雄主義則仍然是新世紀紀實二戰電影的主打內核。

人道主義

同一場戰役,兩個視角:《父輩的旗幟》(左)《硫磺島家書》(右)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于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先後用兩種角度的方式來敘述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父輩的旗幟》從美軍的視角來講述硫磺島戰役,而《硫磺島家書》則是從日軍的角度來講述這場戰役,以大歷史姿態對戰爭的微觀層面進行思考。伊斯特伍德意圖從多個角度來看待戰爭的核心和實質,而不是由單方面的評判來界定是非。

回歸到人性的層面對戰爭進行思考,正是近年來美國二戰電影的一個趨勢。著名的反好萊塢類型片作品《細細的紅線》,整片均強調戰爭對人內心的毀滅性,以悲觀與質疑的論調審視戰爭,控訴戰爭本身的荒誕,而《辛德勒名單》則是站在非作戰個體的角度來看待戰爭,將人性的崇高置於民族仇恨之上,在描述戰爭之惡時也歌頌了人性之善。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複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結語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拯救大兵瑞恩》開篇轟炸戲採用手持攝影成為美國戰爭片一個里程碑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美國二戰電影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回歸個體、回歸人性已成為了一種趨勢。如《拯救大兵瑞恩》講述的是諾曼地登陸後,一個八人小分隊營救一個特殊戰士的經歷,充滿人道主義關懷;近期上映的《狂怒》講述的則是一個坦克小隊孤身入敵陣的悲壯故事。這些影片的角色都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都被塑造出來有血有肉的個體,充滿人道關懷,而英雄主義則仍然是新世紀紀實二戰電影的主打內核。

人道主義

同一場戰役,兩個視角:《父輩的旗幟》(左)《硫磺島家書》(右)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于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先後用兩種角度的方式來敘述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父輩的旗幟》從美軍的視角來講述硫磺島戰役,而《硫磺島家書》則是從日軍的角度來講述這場戰役,以大歷史姿態對戰爭的微觀層面進行思考。伊斯特伍德意圖從多個角度來看待戰爭的核心和實質,而不是由單方面的評判來界定是非。

回歸到人性的層面對戰爭進行思考,正是近年來美國二戰電影的一個趨勢。著名的反好萊塢類型片作品《細細的紅線》,整片均強調戰爭對人內心的毀滅性,以悲觀與質疑的論調審視戰爭,控訴戰爭本身的荒誕,而《辛德勒名單》則是站在非作戰個體的角度來看待戰爭,將人性的崇高置於民族仇恨之上,在描述戰爭之惡時也歌頌了人性之善。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複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結語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