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每到清明節,

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

想起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短短28個字,

一幅春日煙雨迷蒙的畫卷,

就這樣清晰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裡。

而這其中最令人神往的,

還是那個看不見的

杜牧留下個“杏花村”的梗,

再沒有多交代一句,

誰知這首詩後來紅遍大江南北,

大家想要破解神秘村莊之謎,

卻發現手頭上的資料都不太有說服力。

目前全國

有20多個地方都叫杏花村,

其中有四五個正兒八經地標注

自己才是當年杜牧所寫的那個“杏花村”。

山西汾陽的杏花村說,

他們那裡生產的

中國第一文化名酒——汾酒,

就是當年杜牧心心念念想要喝的。

古時清明與酒分不開,

那是寒食結束後的乞新火之日,

飲酒有驅寒逐暖之意。

你看,

後來多少文人墨客

跟隨杜牧的腳步到此,

留下了多少詩文碑刻。

據說這個杏花村,

釀酒史已有1500多年。

早在唐代,

人們就開始用杏仁釀酒了,

當時這裡生產的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

都離不開杏仁。

也因此,

酒坊附近會廣栽杏樹,

過往的客商看到杏林匝匝,

便忍不住要停下腳步, 一飲為快,

所以人們漸漸將酒坊村稱為杏花村。

只是這個說法很快被否定,

有學者考證,

杜牧寫這首詩時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際,

已是他的晚期,

而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

《清明》詩裡的杏花村不可能在山西。

安徽池州城西南也有個杏花村,

這裡過去也有酒肆,

特別是杜牧確實在此當過兩年刺史,

所以當地人覺得,

他們才是正宗。

相對於山西人對酒的偏愛,

安徽人更在意杏花開滿村莊的詩意。

上世紀80年代,

池州杏花村已是一片杏花勝景,

2012年政府又劃撥土地35平方公里,

專門建設杏花村文化旅遊區。

新建的杏花村試圖重現唐朝田園風光:

在曠野中星星點點的村落裡,

有柴扉、籬笆,

水井旁邊種植梧桐,

院落佈置禽舍、花圃、秋千,

當然還有那大片大片的杏花,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

現代人對古代恬靜鄉野生活的想像。

只是,兩地的杏花村互不認可,

前幾年還曾對簿公堂,

而除了它們,

湖北麻城、江蘇宜興、江西玉山等地

也都拿著不同的證據,

試圖說服大家,

自己才是真正的杏花村。

在沒有更可靠資料的情況下,

我們只能把目光放到《清明》詩本身。

其實“杏花村”三個字,

還見於杜牧以外的唐詩中,

只是那些詩中的“杏花村”

不僅不在同一個地方,

而且都是偏僻孤立的小山村景象。

比如溫庭筠《與友人別》中

“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之句,

就有一種淒涼的氣氛。

從杜牧開始,

此後文人筆下的“杏花村”

幾乎都被賦予了相似的內涵。

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莊,

出現在雨紛紛、人斷魂的清明時節,

它煥發著生機,給人以憧憬,

這大概是《清明》詩傳誦千年的緣由吧。

詩中的“杏花村”不一定是實指,

詩人只是想要塑造一個

與清明淒涼氣氛相對立的形象。

它或許得之偶然,卻感人至深。

如果杜牧是深秋時節作詩,

那個曾經沽酒的村莊

大概就不會是“杏花村”,

而成為“黃葉村”或“菊花村”了。

甚至還有人懷疑,

杜牧根本不是《清明》詩的作者。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

因為最終伴隨我們的,

是“這一個”杏花村。

它滲入我們的文化DNA,

更實實在在改變了千年之後人們的生活。

有人借它做出了享譽世界的名酒品牌,

有人靠它帶動了一座城市的旅遊發展,

那些曾經不過是

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

因為這首千古絕唱,

逐漸繁榮,充滿生氣,

成為今人流連忘返之所。

這一切,

杜牧大概從未想過。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點擊閱讀,推薦文章

合作諮詢QQ:3159178733

已是他的晚期,

而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

《清明》詩裡的杏花村不可能在山西。

安徽池州城西南也有個杏花村,

這裡過去也有酒肆,

特別是杜牧確實在此當過兩年刺史,

所以當地人覺得,

他們才是正宗。

相對於山西人對酒的偏愛,

安徽人更在意杏花開滿村莊的詩意。

上世紀80年代,

池州杏花村已是一片杏花勝景,

2012年政府又劃撥土地35平方公里,

專門建設杏花村文化旅遊區。

新建的杏花村試圖重現唐朝田園風光:

在曠野中星星點點的村落裡,

有柴扉、籬笆,

水井旁邊種植梧桐,

院落佈置禽舍、花圃、秋千,

當然還有那大片大片的杏花,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

現代人對古代恬靜鄉野生活的想像。

只是,兩地的杏花村互不認可,

前幾年還曾對簿公堂,

而除了它們,

湖北麻城、江蘇宜興、江西玉山等地

也都拿著不同的證據,

試圖說服大家,

自己才是真正的杏花村。

在沒有更可靠資料的情況下,

我們只能把目光放到《清明》詩本身。

其實“杏花村”三個字,

還見於杜牧以外的唐詩中,

只是那些詩中的“杏花村”

不僅不在同一個地方,

而且都是偏僻孤立的小山村景象。

比如溫庭筠《與友人別》中

“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之句,

就有一種淒涼的氣氛。

從杜牧開始,

此後文人筆下的“杏花村”

幾乎都被賦予了相似的內涵。

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莊,

出現在雨紛紛、人斷魂的清明時節,

它煥發著生機,給人以憧憬,

這大概是《清明》詩傳誦千年的緣由吧。

詩中的“杏花村”不一定是實指,

詩人只是想要塑造一個

與清明淒涼氣氛相對立的形象。

它或許得之偶然,卻感人至深。

如果杜牧是深秋時節作詩,

那個曾經沽酒的村莊

大概就不會是“杏花村”,

而成為“黃葉村”或“菊花村”了。

甚至還有人懷疑,

杜牧根本不是《清明》詩的作者。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

因為最終伴隨我們的,

是“這一個”杏花村。

它滲入我們的文化DNA,

更實實在在改變了千年之後人們的生活。

有人借它做出了享譽世界的名酒品牌,

有人靠它帶動了一座城市的旅遊發展,

那些曾經不過是

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

因為這首千古絕唱,

逐漸繁榮,充滿生氣,

成為今人流連忘返之所。

這一切,

杜牧大概從未想過。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點擊閱讀,推薦文章

合作諮詢QQ:315917873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