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定向降准潤澤普惠金融

“現在又到了一年中的關鍵時期, 資金上絕對不能掉鏈子。 ”在廣東東莞做服裝加工製作的廠長劉凱感歎, 近年來員工流失量加大,

成本提高不少, 眼看“雙十一”臨近, 只能咬牙先把訂單接收, 再想辦法找錢。 不過這幾年劉凱慢慢發現, 融資問題不再像過去令人頭疼, 不僅申請越來越便利, 就連農村商業銀行也能提供業務服務, 劉凱接單的底氣也就越來越足了。

小企業同樣有著大貢獻,

全國像劉凱這樣的小微企業多如牛毛, 紮根基層, 它們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怎樣搭建融資需求與資金需求的橋樑?如何保障更安全的金融服務?就需要普惠金融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分享出去。

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普惠金融概念在2005年被聯合國提出, 泛指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 實際上, 普惠金融理念由來已久, 在上世紀70年代, 孟加拉的默罕默德·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瑉銀行,憑藉聯保模式成功使得各國金融機構效仿, 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尤努斯曾經嘗試將“鄉村銀行”複製在中國, 格萊瑉銀行與壹基金、阿裡巴巴三方攜手成立松潘格萊瑉小額貸款公司,

然而運行2年, 並沒有摩擦出火花, 存在諸多變數。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普惠金融的作用開始被重視, 不僅有二十國集團成立普惠金融專家組、金融包容聯盟等專業的國際組織參與, 各國還會根據金融形勢展開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措施。 譬如, 巴西在推廣代理銀行業務模式上獨樹一幟, 零售商店、彩票銷售點、藥店、郵局成為銀行分支機搆的重要補充, 民眾在這些場所辦理業務, 不需要擁有銀行帳戶, 就可享受到金融服務。

國情不同, 普惠金融的發展路徑自然有所不同。 2013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 鼓勵金融創新, 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2015年底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物件。 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了普惠金融發展意義, 首次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

“目前普惠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市場主導, 政府引導發揮著積極作用, 讓邊緣群體更好地享受到‘陽光’的滋養。 ”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晗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國二元金融體系結構根深蒂固, 大量小微企業、農業人口及困難群眾徘徊在傳統大型金融機構外, 無法跨過服務標準門檻, 無力承擔金融服務成本。 “但是恰恰這類群體最需要資金支援。 ”

在自上而下地積極推動下,

中國銀監會為此制定了《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 央行按照“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的原則, 積極引導資金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 取得了突出成果。 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曾表示, 採取“雙基聯動”、網格覆蓋、便民服務宣傳等方式, 運行監管政策引領型與基層服務型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代表範例。

當前除五大行總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外, 興業銀行日前也宣佈建立實施普惠金融方案, 為普惠金融增添“新鮮血液”。 在多重政策引導下, 銀行將普惠金融列為重點工作。 有分析人士指出, 在創新金融市場環境下, 普惠金融業務或是銀行業務新增長點。 另外, 互聯網平臺在普惠金融探索成效顯著, 李虹晗表示,互聯網金融產品靈活性強,服務意識好,符合普惠金融的思路與理念,在合法合規前提下,發展前景廣闊。

定向降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歡度國慶前夕,央行“放大招”宣佈: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符合貸款餘額或增量占比要求的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將在2018年正式施行。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

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提出減稅、定向降准等舉措,此次定向降准讓金融市場吃了一劑“定心丸”。根據部署要求,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業務,都將獲得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實際上,這不是央行第一次推行定向降准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經濟》記者,央行運行定向降准早已駕輕就熟,自2015年10月實行定向降准後,時隔5個月,央行又實行了第二次,不過此次定向降准又有些不同。“在強監管背景下,銀行業務整頓,日子不太好過,正需甘霖雨露,此次範圍拓展到普惠金融領域,並對普惠金融的範圍予以明確界定。絕大多數銀行都能達到基礎標準,享受到定向降准優惠政策。”董希淼認為,根據兩項不同降准幅度,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加精准標準化操作,向普惠金融的深度與廣度優化。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經濟》記者分析,定向降準將引導銀行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同時,為了滿足明年初實行的降准要求,在第四季度銀行還可“查漏補缺”,進一步加大對普惠領域的投放,增加信貸支援力度,促進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溫彬預計,隨著11月和12月財政存款季節性投放增加,流動性狀況將有所改善,“考慮到假期因素,央行將繼續通過‘逆回購+MLF’不同期限組合的投放保持市場利率平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保持在3.6%左右的中樞水準”。

眾多受訪專家表示,總體來看,此次定向降准,是對“服務實體經濟”“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引導社會資本指明方向,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正向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弱勢群體中去,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居民消費的發展,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合作共贏助力跨越障礙

儘管定向降准的政策利好性明顯,不過也著實讓標榜普惠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有些尷尬,他們更擔心的是,之前銀行不夠重視那些普惠金融業務,是否會擠佔互金平臺的業務空間?這場“資源戰”在所難免?

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普惠金融自帶的政策性、公平性“光環”,讓市場化金融機構的可持續運作面臨挑戰。“由於商業機構以營利為經營目標,普惠金融涉及的物件雖然需要資金,但是他們的總量比較小,導致銀行的經營成本比較高,因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意願不強。”這種馬太效應讓普惠金融陷入惡性循環,互聯網金融平臺則適時補充進場,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徐洪才認為,需求與供給間的矛盾,風險與操作間的矛盾,讓我們必須認清,發展普惠金融必須堅持政府機構、社會弱勢群體、金融機構和相關組織聯調聯動、協調推進、共謀發展。

普惠金融又被稱為“包容性金融”,從當前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來看,董希淼則認為,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體的正規金融機構,是我國普惠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過去是,未來也是。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董希淼建議,依託“互聯網+”、區塊鏈等金融技術,推動普惠金融機構有步驟地接入權威征信體系,促進信用資訊的共建共用,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公司間會形成一定的交集競爭,不過還是以銀行“正規軍”為主,雙方服務的群體和方式並不一致,整體影響不大。

目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優勢在於管道、使用者、網路、科技等方面,而銀行商業經營的趨避風險性,導致無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再加之銀行間、地域間發展不平衡,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困擾著普惠金融發展,未得到妥善的解決。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該領域可以利用大資料的採集、分析、處理來彌補傳統銀行在風險控制上的不足,其在小微企業貸款審核、發放效率上優於傳統金融機構。李虹晗表示,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出售的是技術與服務,不屬於專業的金融業務範疇,因此還是要依託大型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廣泛開展高水準、深層次的合作,強強聯合,創新服務模式、管道和業務產品。

風險切勿轉嫁給普羅大眾

廣西百色市田東縣是全國首批普惠金融試點地,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百色市支行資料顯示,在普惠金融實施初期,農戶申請貸款額從2009年5552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83765.13萬元,信用體系逐漸完善,縣域經濟與農業發展更富活力。但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沒有結合實際需求,政府強勢引導補助流向金融機構,餅攤過大,產品單一,機構間合作效率低下,農民抵押擔保模式不變,導致涉農貸款大部分投入資金依舊在金融體系流轉。

普惠金融機構存在于大量的微型金融機構,具有小額分散、點多面廣的特性,使得機構個體風險外溢較小。“普惠金融大部分業務憑藉信用貸款,沒有擔保物就沒有抵押,同時缺少配套增信措施,即使再小的風險也是極容易累積。”李虹晗認為,考慮到“小微”“三農”貸款主體資金實力較弱、違約風險偏高,普惠金融整體風險仍不容小覷。如果風險過度積累、無序傳染,同樣可能影響到金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具體承擔普惠金融的小微金融機構實行審慎監管。“風險面前各金融機構平等,都應當認真對待。”

普惠金融的本質依舊是金融,其他國家推行普惠金融的經驗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施捨救濟,其金融主體的資金使用效率、金融主體的逐利模式關係到實際操作中的商業可持續性問題。對於資金這一稀缺資源,對它的高效配置唯有依靠金融市場方能實現。

普惠金融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努力,徐洪才強調,嚴密的風險防控是普惠金融體系的保障。“普惠”並不意味著普遍降低風險要求,而是要堅持個案分析、有效甄別申貸主體。“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的受助群體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風險意識不強,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龐氏騙局,需要提高金融知識的普及與推廣。”

李虹晗建議,現在應儘快探索建立普惠金融領導協調機構,加快制定完善適宜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改善數字普惠金融不合規現象,杜絕校園貸等惡性事件出現。加強再擔保機構建設,鼓勵擔保機構為普惠金融機構提供信用擔保。

李虹晗表示,互聯網金融產品靈活性強,服務意識好,符合普惠金融的思路與理念,在合法合規前提下,發展前景廣闊。

定向降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歡度國慶前夕,央行“放大招”宣佈: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符合貸款餘額或增量占比要求的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將在2018年正式施行。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

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提出減稅、定向降准等舉措,此次定向降准讓金融市場吃了一劑“定心丸”。根據部署要求,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業務,都將獲得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實際上,這不是央行第一次推行定向降准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經濟》記者,央行運行定向降准早已駕輕就熟,自2015年10月實行定向降准後,時隔5個月,央行又實行了第二次,不過此次定向降准又有些不同。“在強監管背景下,銀行業務整頓,日子不太好過,正需甘霖雨露,此次範圍拓展到普惠金融領域,並對普惠金融的範圍予以明確界定。絕大多數銀行都能達到基礎標準,享受到定向降准優惠政策。”董希淼認為,根據兩項不同降准幅度,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加精准標準化操作,向普惠金融的深度與廣度優化。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經濟》記者分析,定向降準將引導銀行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同時,為了滿足明年初實行的降准要求,在第四季度銀行還可“查漏補缺”,進一步加大對普惠領域的投放,增加信貸支援力度,促進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溫彬預計,隨著11月和12月財政存款季節性投放增加,流動性狀況將有所改善,“考慮到假期因素,央行將繼續通過‘逆回購+MLF’不同期限組合的投放保持市場利率平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保持在3.6%左右的中樞水準”。

眾多受訪專家表示,總體來看,此次定向降准,是對“服務實體經濟”“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引導社會資本指明方向,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正向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弱勢群體中去,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居民消費的發展,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合作共贏助力跨越障礙

儘管定向降准的政策利好性明顯,不過也著實讓標榜普惠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有些尷尬,他們更擔心的是,之前銀行不夠重視那些普惠金融業務,是否會擠佔互金平臺的業務空間?這場“資源戰”在所難免?

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普惠金融自帶的政策性、公平性“光環”,讓市場化金融機構的可持續運作面臨挑戰。“由於商業機構以營利為經營目標,普惠金融涉及的物件雖然需要資金,但是他們的總量比較小,導致銀行的經營成本比較高,因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意願不強。”這種馬太效應讓普惠金融陷入惡性循環,互聯網金融平臺則適時補充進場,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徐洪才認為,需求與供給間的矛盾,風險與操作間的矛盾,讓我們必須認清,發展普惠金融必須堅持政府機構、社會弱勢群體、金融機構和相關組織聯調聯動、協調推進、共謀發展。

普惠金融又被稱為“包容性金融”,從當前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來看,董希淼則認為,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體的正規金融機構,是我國普惠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過去是,未來也是。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董希淼建議,依託“互聯網+”、區塊鏈等金融技術,推動普惠金融機構有步驟地接入權威征信體系,促進信用資訊的共建共用,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公司間會形成一定的交集競爭,不過還是以銀行“正規軍”為主,雙方服務的群體和方式並不一致,整體影響不大。

目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優勢在於管道、使用者、網路、科技等方面,而銀行商業經營的趨避風險性,導致無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再加之銀行間、地域間發展不平衡,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困擾著普惠金融發展,未得到妥善的解決。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該領域可以利用大資料的採集、分析、處理來彌補傳統銀行在風險控制上的不足,其在小微企業貸款審核、發放效率上優於傳統金融機構。李虹晗表示,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出售的是技術與服務,不屬於專業的金融業務範疇,因此還是要依託大型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廣泛開展高水準、深層次的合作,強強聯合,創新服務模式、管道和業務產品。

風險切勿轉嫁給普羅大眾

廣西百色市田東縣是全國首批普惠金融試點地,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百色市支行資料顯示,在普惠金融實施初期,農戶申請貸款額從2009年5552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83765.13萬元,信用體系逐漸完善,縣域經濟與農業發展更富活力。但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沒有結合實際需求,政府強勢引導補助流向金融機構,餅攤過大,產品單一,機構間合作效率低下,農民抵押擔保模式不變,導致涉農貸款大部分投入資金依舊在金融體系流轉。

普惠金融機構存在于大量的微型金融機構,具有小額分散、點多面廣的特性,使得機構個體風險外溢較小。“普惠金融大部分業務憑藉信用貸款,沒有擔保物就沒有抵押,同時缺少配套增信措施,即使再小的風險也是極容易累積。”李虹晗認為,考慮到“小微”“三農”貸款主體資金實力較弱、違約風險偏高,普惠金融整體風險仍不容小覷。如果風險過度積累、無序傳染,同樣可能影響到金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具體承擔普惠金融的小微金融機構實行審慎監管。“風險面前各金融機構平等,都應當認真對待。”

普惠金融的本質依舊是金融,其他國家推行普惠金融的經驗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施捨救濟,其金融主體的資金使用效率、金融主體的逐利模式關係到實際操作中的商業可持續性問題。對於資金這一稀缺資源,對它的高效配置唯有依靠金融市場方能實現。

普惠金融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努力,徐洪才強調,嚴密的風險防控是普惠金融體系的保障。“普惠”並不意味著普遍降低風險要求,而是要堅持個案分析、有效甄別申貸主體。“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的受助群體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風險意識不強,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龐氏騙局,需要提高金融知識的普及與推廣。”

李虹晗建議,現在應儘快探索建立普惠金融領導協調機構,加快制定完善適宜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改善數字普惠金融不合規現象,杜絕校園貸等惡性事件出現。加強再擔保機構建設,鼓勵擔保機構為普惠金融機構提供信用擔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